《论语》中的人与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论语》中的人与事(提纲)陈少明第一讲:为什么要读《论语》一、中国文化中的第一经典《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十三经》之一(《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四书》之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子曰诗云中国文化——儒家——先师政治与社会生活(“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有如此影响?(思想内涵,还是其它原因?)二、《论语》与哲学黑格尔写道:“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哲学史讲演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119-120页。)一般读者的感受与黑格尔一样为什么?影响深远的证明:比较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观念实践哲学与认知哲学常识与深刻更新对哲学的理解:哲学问题(或观念)与哲学分析(或理论)注意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2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三、体裁:对话与叙事中国史学中“记言”的学术传统。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中揭示,传统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记言就是记录以话语为中心的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作为子学代表的《论语》,就是记言的经典。由于对话所体现的思想方式同近代西方理论哲学的思想结构大异其趣,套用后者解说前者的方法,无法有效理解中国古典思想的实质。这启示我们寻求与文本更相契合的解释方式。言述方式:对话体对话体与论说文对话特征:在特定的人(多是熟人)之间进行;身份关系决定“说—听”关系(教诲还是辩论);限定的话语背景影响说话的方式;语义交流有反馈的可能。写作特征:读者是匿名的,不同时代与不同身份,降低对读者思想共识的预设。误解或曲解无法得到作者的及时澄清(甚至永远沉默)。三种对话:自然对话、虚似对话(故事与论辩)《论语》(语类、传习录)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治长)《庄子》(《韩非子》、《世说新语》、禅宗《传灯录》)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3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故事)《公孙龙子》(《墨子》、《肇论》)“‘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言语行为”(speechacts)理论。由奥斯汀(J.L.Austin)、塞尔(JohnR.Searle)创立、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一改传统分析哲学以科学语言为典型,以真假两值衡量语言意义的教条,考察日常言语运用中说话者的意图及其后果的关系,从而提炼出另一套更能贴近生活的语言哲学。这一理论为研究经典中的“对话”现象提供新的概念工具。赫伯特•芬格莱特(HerbertFingarette)的《孔子:即凡而圣》便受到它的影响。《论语》对话成为情节的组成部分四、阅读方式1、阅读原典借助经典注疏:汉学与清学汉学以经学为主清学同时复兴子学(诸子集成)研究不同注疏的意义:不仅是理解原文的工具经典——解释——传统2、读故事不是关注抽象概念,研究理论人物与故事程树德:《论语集释》四卷本,中华书局第二讲:孔子:立言与行教儒教的争议《论语》是儒教的第一记录4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朱熹:“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现代解读的习惯(当作一部学术专着来研究):仁的困惑一、孔子的施教方式:以仁为例钱穆说:“如孔子讲‘仁’,今天我们都要学西洋人讲哲学的方法,来讲孔子的‘仁’。那幺如《论语》里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这话意义无穷,可是当下则只是一句话。又如说‘仁’者其言也’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如此之类,若我们把《论语》孔子论仁,依照西洋人的哲学来作一篇文章,加以组织,成为结构,这些话怕会一句都用不上,或者说这些话都变成不重要的了。”(《中国史学名著》P43—44)1、原则性论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其共同点是,不仅对行仁的具体事项作出评断,而且给出了评价的理由或原则。2、通例通例也分不同的类型,触及性格、行为规范等等。说及性格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说及行为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此外还有一些观察经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5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这些通例不是原则,是对某些行为现象的直觉判断。它既不是从上述所说的原则直接推导出来的,即看不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应用到其它的问题上。但它涉及的现象被类型化了,在同类的经验范内也对修养或行为起示范作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起举一反三的效果。3、辨疑有原则、有通例,但仍然有例外的情形。下面对话,表现孔子为弟子解惑的功夫: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治长)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二、反思德性伦理《论语》所呈示的对于“仁”施教方式,内在于儒教致力于人的人格完善的目标。它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教化实践。第一,《论语》中反映的以“仁”的观念为中心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道德实践的经验。第二,以人格的完善为目的的德性观念,不是一个完备且一致的思想系统。至少,人格中既有道义问题,也有性格问题,各自从属于不同的价值范畴。同时,道义问题中,不同的德性有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有矛盾或冲突。第三,道德是指导实践的,而人格则体现在行为中。由于生活是不断变迁的自然过程,人们在面临各种新的生活经验时,自然存在一个如何把固有的道德规范应用到新的经验的过程。而一但新的经验与固有原则脱节,就有一个如何对待既定道德原则的问题。6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三、孔子的角色圣人、素王、良史、先师立言即行教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之前,未见有可以效法的“师”的榜样,因此没有这样的角色规范存在。孔子重正名,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没有“师师,徒徒”的说法。传道的资格:历史文化知识与道德人格力量。立言、立德与立教相统一德性中的许多问题,如善良、宽厚、谦虚、勇敢、坚毅等等,为什么要发扬或提倡,从倡导者或拥有者来看,是很难提供更高的理由的。但是,如果从选择同伴的眼光来看,这些品质就是被选者吸引人之所在。显然,我们愿意与拥有这类德性的人相处,而不是相反。即使缺乏美德的人,大概也不太可能愿意与邪恶者相处(除了临时的利益勾结外),因为那会失去安全感。几乎每个文明都如此。我们的选择,导致这些品质成为人格中的价值。这种选择如果说不出更高的理由,那就是人性的要求。孔子的魅力在于他多方面揭示,以及表现人格中的美德。在这里,历史与人性是统一的。从孟子到宋明儒家(不论心学、理学),都肯定人性中包括有成圣的基础,这种说法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有道理的。说有意义是因为它能起鼓舞人道德完善的作用,说有道理的依据则在于:虽然我们每一个人未必都拥有(有时甚至还会损害)各种美德,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了解什么是基本的美德的能力,至少都对别人拥有的这种品质给予正面的评价。性格与角色是统一的。每个人都学孔子的言行,行吗?第三讲:孔门三杰:颜回、子贡与子路《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方式与成就,离不开了解孔子的学生。“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7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仁且忍,辩且讷,勇且却。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淮南子·人间训》)君子“三达德”:仁智勇在思想史上的影响一、颜回因孔子的重视而得到注意(没有特别的表现,“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观点)好学;“其心三月不违仁”值得关注的性格特征:低调,自得自足“不违,如愚。”“回也不愚。”(不好表现)安乐:“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言志的场合也不慷慨激昂:“愿无伐善,无施劳。”“不迁怒,不贰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道家所重视《庄子》“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回不愿仕”,“乐”字当头:“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知足、自得之乐。有些儒道难分(孔颜之乐与庄列之乐)。汉儒没为颜回的形象增添多少笔墨(无戏剧性,无义理挖掘)宋儒重视二程:“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朱熹对《论语·雍也》“贤哉回也章”解释谨慎(今亦不敢妄为之说)《朱子语类》所记有关该章的问答五花八门,有二十九则之多。这些讨论推求甚深,如“回也不改其乐”同夫子“乐在其中矣”有何分别,颜回之乐与曾点之乐不同在哪里,以道为乐与乐道是否是一回事,等等。其最基本的言说套路,就是以天理、人欲之分来界定圣凡之乐的分别。在《庄子》之后讲颜回之乐,得很小心。颜回的形象,成了思想史问题。8总裁国学高级研修班二、子贡以知自许:“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论语》中“知”的含义有多层次)好问,善问把问题具体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提纲挈领:“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寻根问底:“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问出孔子重要的观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可以“终身行之”之一言,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