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和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2.进奏院状: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原称邸,进奏官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阅读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3.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4.观察使牒:是面向更多受众的新闻传媒,是唐朝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向自己的下属及百姓发布消息的一种传播手段。5.“新闻”:“新”与“闻”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直到初唐孙处玄才开始将“新”与“闻”合用,提出“新闻”的概念,后代新闻传播中的“新闻”概念多指时事政治及奇闻趣事。6.“定本”制度: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抄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抄报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行发行。南宋以后审报机关由枢密院改为门下后省,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邸报样本,即“定本”。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7.朝报:他是对民间发行的邸报的别称8.抄报行: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9.报房京报:始于明末,盛于清代,京报的办报人到清代已逐渐脱离堤塘身份走入民间,以办报营利。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奏章。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10.辕门抄:清代出版的私营报纸,内容大致由上谕、省内官吏任免及官场信息11.邸报:出于宋代,是一种形态较完善的正式的封建官报。宋代对分散的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都进奏院,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叫邸报12.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内容主要是官吏的任免,皇帝的诏令,臣僚的疏仪章奏。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的历史条件(!)文字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及普及是基本条件(2)书写工具,如笔、墨、纸、砚的发明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3)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繁荣对报纸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2.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方式,其特点如何。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2)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3.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与特点内容:上谕,皇帝的起居,官吏的章奏,官吏的任免,军事信息,其他少量社会新闻特点:内容狭窄,发行数量有限,受众群小,篇幅小,报纸功能单一4.简述唐代官报的形式、内容及其传播情况形式:进奏院状、朝报、露布、诏书、观察使牒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原称邸。进奏官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介绍朝廷政治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称进奏院状朝报是朝廷每日分条发布关于皇帝与百官东动态的朝廷简报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诏书是朝廷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的传媒观察使牒是面向更多受众的新闻传媒。道的最高军政长官一般是节度使,他得到皇帝的诏书或进奏院状后,通过自己副手观察使向下属官员发出牒报5.宋代小报具有的特点以盈利为目的。内容多为“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信息准确度较邸报差。读者面比邸报广6.简述明代官办的发展状况(1)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封建官报的发布抄传事宜,主要通过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2)明代邸报成册抄发,并且是日刊(3)由于明代邸报发行没有统一机构,也没有“定本”制,而是各省驻京提塘自行挑选“批红”过的诏令和章奏,因为明朝对邸报的控制只要体现抄传7.唐代官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地需要做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而传播工具如笔、墨、纸、帛等已具备,于是,唐代官报便运应而生8.简述小报出现的原因由于统治者对邸报的限制,使得邸报的内容含量十分有限。另外,邸报的发行范围也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局限于各级官员,不能满足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而小报的出现则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不载的和禁载的新闻和文件,或先于官报透露了这些新闻和文件,满足了社会对政事信息的需求,称为邸报的重要补充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名解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在马六甲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木版雕印,外形像中国的线书。除了宣传宗教外,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的文章,同时还有污蔑法国大革命、支持波旁王朝的内容及吹鼓开放中英贸易包括鸦片贸易的内容。此外也有少量的新闻,是孔孟加耶稣。2.《遐迩贯珍》: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是中文报刊的创举。它新闻报道的评论量大面广,总体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对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和世界也有启迪和借鉴作用,是当时极有影响力的一份中文报刊3.《广州记录报》:19世纪20年代后为适应鸦片贸易的需要,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性报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主要刊登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但也广泛刊登有关中国的新闻和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4.《孖刺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章英文日报,1857.10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英商莫罗。该报敢于揭露英政府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行为。5.《字林西报》:上海最早的英文商业报。前身是《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新闻》。形式上纯为英国报风格,内容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材料,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其立场始终站在英国殖民者一方,为其侵华行径辩护。是上海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6.《万国公报》:前身是《教会新报》,起初完全是一份宗教周刊,兼少量介绍理化和医学知识的文章。1874.9更名后,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及商业信息占主要篇幅,成为综合性杂志,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正在进行的洋务运动。1883.7停刊,5年后复刊,大量发表时政新闻和评论,维新变法时期大量谈变法革新,其目的是希望中国的改革沿着西方列强希望的殖民化道路发展7.《六合丛谈》:是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1857.1创刊,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内容除宗教外,还有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8.《申报》:1872.4.30英商美查等人创刊,中国人主编,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经营管理方面,尽量降低成本,注重发行,大力刊登广告,大搞多种经营。内容最大限度中国话,重视言论,但政治上较保守,不敢触动清廷及租界当局。是近代报刊商业运作典范9.《德臣报》:又译《中国邮报》。初为周刊,后为日刊,创办人是英商肖锐德和德臣。主笔黎德曾。1974.8停刊,历史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0.《上海新报》:上海创办的最早的额中文商业报纸。1861.11字林洋行创办,美国传教士伍德主编、英文《北华捷报》报社出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纸11.《中西闻见录》: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1872在北京创刊,丁韪良主编。这样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简答题1.试比较《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异同相同:都是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中文近代刊物,内容都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构成不同:办报目的不同,《察世俗》以传教为主要目的,《东西洋考》处于商业目的,为殖民统治服务,其宗教内容不再像《察世俗》一样占主导地位,其科学文化知识部分比重加大,并且不再主要介绍天文学,而是转向实用科学,伦理道德也减弱,并着重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等,美化殖民统治。并且《察世俗》办报时中外关系稳定,而《东西洋考》办报时外国商人违犯中国禁令,大肆贩卖鸦片,中外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下,外国殖民者就运用宣传攻势从思想上殖民中国人以达到殖民掠夺的目的2.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的发展情况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强行辟为通商口岸,建立了“国中之国”的租界,随着外国人侵略者在上海经济、宗教活动的展开,上海报业发展起来(1)最早发展起来仍是外文商业报纸,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字林西报》为代表。相继出现了法、德、日文报刊(2)中文教会报刊也落地生根,目的都是为扩大基督教影响,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为了向中国推销商品,外商开始创办中文商业报纸。1850至1894,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地域布局、报业结构、办报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为什么商业性报纸会成为近代报业发展的主流有必然因素。早期外人办报活动是带有政治目的的宣传和情报活动,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逐渐对外商敞开,香港便成为英殖民地。外人办报的主要方向发生变化,宣传与刺探情报已失去意义,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为外商在华的商业活动服务,因而在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商业性报纸风起云涌,报纸本身的赢利也逐渐受到重视4.鸦片战争后,在香港创办的重要的中文,外文报刊有哪些中文:《遐迩贯珍》、《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香港华日报》外文:《香港钞报》、《孖刺报》、《德臣报》、《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论述题1.如何理解外报的垄断是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行为(1)外报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得近代报纸,直到19世纪70年代国人办报才被打破(2)由于清王朝的腐朽和软弱,外报言论几乎不受中国政府控制和影响,畅所欲言,肆无忌惮,用西方思想体系给中国百姓洗脑,妄图将中国纳入列强的世界殖民体系,在民众中培植崇外、媚外、惧外的殖民主义思想,兜售西方中心论(3)外报站在殖民者立场上,扶植清政府腐朽政权,侮蔑中国民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为其侵略行径辩护,客观上还是蒙住了一些人的双眼,产生了很强的蒙蔽和蛊惑作用,造成了消极与恶劣的影响(4)总之,外报的活动除了为政治、经济的殖民侵略提供具体的支援,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用报刊言论迷惑和麻醉国人思想,以使更利于其政治、经济的侵略活动,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侵略行为2.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及其影响(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传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事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体现为: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为列强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此外,报纸还以新闻和言论形式为鸦片贸易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载体,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它们为被封建统治长期禁锢的中国记者,打开了一扇窗口,促使了这部分中国人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的产生3.试述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的扩张。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19世纪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对外疯狂侵略和掠夺(2)中国的封闭与帝国主义扩张之间的冲突。19世纪的中国是封建大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矛盾。为强占中国市场,在不能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政策(3)英国海外传教事业和近代中文报刊的产生。英国通过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主要是传教和办报,为其进一步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服务,这样近代报刊就随着西方人的经济侵略的脚步传入了中国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名解:1.《澳门新闻纸》:1893.7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员翻译外文报刊,把外文报刊中有关禁烟、兵事、各国夷情、鸦片贸易等重要的信息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这种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