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理论葛文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验证和充实,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医学科学。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辩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整体,人体的生理机能对自然界一般的变化是能够相适应的,当人体这个整体内在失调或自然界的变化超过限度,人体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时便产生了疾病。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应这些观点出发,在认识疾病时,就不能只见到局部或注意个人,这种观点在诊断学中成为“审察内外”的原则。例如眼病,不仅是眼球局部的病变,和经络脏腑也有关系。二、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因此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过程。中医学辩证主要内容: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辩证(五行学说)病因辩证(六淫、七情)精气血津液辩证(滋润濡养)卫气营血辩证(表→里)经络辩证(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三焦辩证(上中下)论治: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和论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实际检验。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以感冒为例,发病季节不同治法不同,暑季感冒用芳香化浊的藿香正气丸。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在临床辩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例如声音的阴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语燥动,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属阴,如黄芩、栀子;温、热属阳,如附子、干姜。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纠正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使疾病得到治愈。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基本内容: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四诊:是指望、闻、问、切望: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仔细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切按病人脉搏和病人的脘腹、手足以及其它部位。望闻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即所谓“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病情,了解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客观反应,作出正确的判断。中国药膳中国药膳是中医学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所用的药物和食材均为被赋予了中医药学理论的纯天然的动植物,有很大一部分为药食兼用的。如核桃仁、大枣、龟、鱼等,这些可食性强的药物,在长期的中医学实践中被发现和认识到所具有的药物学价值,经过理论上的概括,中医对几乎所有的品种都有性味归经,毒性大小和有无功效等论述,因此,应用药膳必须要掌握中医药理论和应用原则,熟悉各种药材或食材的性能。例如:苹果性味归经:甘、酸、凉,归脾肺经功效应用:生津润肺,烦热解暑,开胃,醒酒,止泻桔子性味归经:甘、酸、凉,归脾胃经功效应用:理气和中,生津止渴,化痰止咳荸荠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功效应用:清热生津,消积化痰,止血苦瓜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经功效应用:清暑除热,解毒芹菜性味归经:甘、凉,归肝胃肺经功效应用:清热平肝,祛风利湿,润肺止咳辣椒性味归经:辛、热,归心脾经功效应用: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紫菜性味归经:甘、咸、寒,归肺经功效应用:化痰软坚,清热利尿狗肉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应用:温补脾胃,补肾助阳(阴虚内热者忌服,春夏季节不宜用)鲤鱼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肾经功效应用: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药膳配剂原则一、因时制宜:如春季万物升发,宜升补;夏季酷热阳气发越,宜清补;秋季收敛燥气当令,宜润补;冬季寒冷万物潜藏,宜滋补。即一般健康人在寒冷的冬天应避免使用性质寒凉的药与食,而在炎热的夏天应避免使用性质温热的药与食等。故自古即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慎温热,冬慎寒凉”等药膳保健的规则。二、因人制宜:如儿童为脏腑娇嫩,稚阴稚阳之体,尤不耐峻补猛攻,故宜选择性质平和,有健脾开胃之功的药与食配最佳;老人多为气血阴阳渐衰,脏腑功能减弱之体,其内环境的自稳性较差,故宜选补益之品。男性多消耗气力,常有阳气不足症状,多宜用补气助阳类;女性在生理上有月经、孕产、哺乳等特殊现象,尤易耗伤气血,故多宜用滋阴养血之类的药与食配等。三、因地制宜:如生活在寒湿阴冷之地者,宜多食温燥辛辣(葱、韭、姜、蒜、椒、桂圆、酒等)之品;而生活在潮湿温暖之地者,则应多食清凉甘淡(薄荷、百合、薏苡仁、赤小豆等)之品。四、平衡膳食:关键是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生理需要,在日常饮食配膳时,应做到品种多样,数量足够,搭配合理。中医学与食物之关系一、补气食物:粳米、扁豆、小麦、鸡肉、牛肉、兔肉、大枣、饴糖二、补血食物:龙眼肉、乌骨鸡肉、桑椹、芝麻、红糖、鸡蛋、动物肝脏、动物乳汁三、补阴食物:猪肉、鳖肉、葡萄、西瓜、梨、甘蔗、橄榄、蜂蜜四、补阳食物:羊肉、狗肉、鹿肉、麻雀、干姜、酒、虾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按比划顺序排列)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柤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