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关于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关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编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略及经济、文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课文重要人物资料快递一、孙权二、鲁肃三、吕蒙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率军攻陷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鲁肃,字子敬,三国时的著名谋士,吴国大都督.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谋士和将领。性格:平易近人,对部将严格要求又爱护部将,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性格:胸怀坦荡,对不感兴趣的“治学”,开始时毫不客气地拒绝;机敏精干,接受劝告学习后,在短时间内就小有成就;颇有幽默感。性格: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明显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叹;他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开卷有益疏通文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初对……说说现在掌管事情用事务难道想做句末语气词只应当历史罢了说与……相比怎样以(之)为了解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开始和讨论议事非常,十分惊奇现在就为什么无实义迟于是拜见表顺接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言多务,孰若孤?”(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反问句,否定吕蒙辞学的理由。要重读强调。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第一层:“初”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对话。第二层为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最初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什么?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什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彬已经成了博士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刘伟同学的成绩提高很快,同学们对他可要刮目相待了。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劝学的名句,你知道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解释加线的词语: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卿言多务,孰若孤?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二、翻译下面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孰若:与……相比怎么样遂:于是,就。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