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退六腑的操作方法与主治作用(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退六腑的操作方法与主治作用第一节推法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要求: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200到300次为宜。作用: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第二节拿法(原文有错误,欢迎大家修正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拿法===》动作定义:用拇指和其余四个手指的罗纹面对称用力提起并捏揉的手法。》动作要领: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动作要求: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由连贯性。第三节按法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和掌按法。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第四节摩法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每分钟120到160次。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消积导滞。第五节揉法用指腹、掌紧贴某一部位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要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食。第六节运法用指腹于一定部位上,作弧形移动称为运法。要求:动作轻缓,每分钟80到120次。作用:和中健脾,清热除烦。第七节掐法用爪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可分为单指掐和双指掐。要求:用力适宜。作用:醒脑开窍。第八节捏法捏法是手指相对用力于一定部位上捏起肌肤的动作。可分为两指捏和多指捏。要求:用力适宜,部位准确。作用:清热解表,开通闭塞。附:捏脊疗法捏脊法系以捏提手法为主的复合性动作。操作要领:用指腹相对着力于脊柱两侧自龟尾捏、提、捻、推至大椎。捏起皮肤的多少要适宜,动作要连贯。作用:消积导滞,健脾和胃。小儿推拿按摩除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各部,尤以两掌为多。穴位的形状不仅有“点”,而且还有“线”和“面”。第一节头面部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次数30到50次。(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次数30到50次。(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操作拇指甲掐。(次数3到5次。(主治惊风、抽搐。(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次数5到10次。(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次数30到50次。(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7、天柱(颈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1、乳旁(位置乳外旁开2分。(操作中指端揉。(次数20到50次。(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临床应用揉乳旁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2、胁肋(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操作以两掌从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次数50到100次。(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等。(临床应用搓摩胁肋、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对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3、腹(位置腹部。(操作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肠或四指摩腹。(次数分推100到200次;摩腹5分钟。(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临床应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4、脐(位置肚脐。(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次数揉100到300次,摩5分钟。(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泻。(临床应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常与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丹田(位置脐下2到3寸之间。(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次数揉50到100次,摩5分钟。(主治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疝气、尿潴留。(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并,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脱肛、疝气、遗尿等症,常与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6、肚角(位置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次数3到5次。(主治腹痛、腹泻。(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3到5次即可,不可拿的时间太长。为了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第二节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次数100到500次。(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临床应用(1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2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3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次数100到500次。(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次数100到500次。(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临床应用(1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2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4、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次数100到500次。(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临床应用(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5、肾经(位置小指末节落纹面。(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次数100到500次。(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临床应用(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次数100到300次。(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临床应用(1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2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3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7、小肠(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次数100到300次。(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8、肾顶(位置小指顶端。(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次数100至300次。(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9、肾纹(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次数100到500次。(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痰结。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痰结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10、四横纹(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次数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到300次。(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三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11、小横纹(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主治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推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第三节12、掌小横纹(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小掌横纹。(次数100到300次。(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的疗效。13、胃经(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