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天府大联考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讲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府大联考一参考答案及讲评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综观近几年高考真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的类型、分值等内容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格局。1.A【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在中国可能要寻找到老子的‘道’”,并非A项所提的“在中国起源于”。B项可由第一段中的“原型是有价值意义的……原型理论的研究,对文学意义重大,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分析”得出。C项可由第二段中的“当然他也同样强调原型的普遍性和非个人性”得出。D项可由第四段中的“把原型与我们先人的古仪式联系起来……狩猎时代有狩猎仪式,到了农业时代,祈雨仪式和祈阳仪式就流行起来”得出。2.C【解析】“混淆关系”。C项中“只要与生活沟通、结合就能发生相应作用”与原文“它只有与生活沟通、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关系不同,“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只有……才”则表示必备条件。A项可由第一段内容以及对选项中的“始”“生”等关键词的理解得出。B项可由第二段中的“在著名原型理论家荣格看来,人类的始祖曾有过许多反复出现的精神事件……在我们的大脑中遗传”得出。D项可由第五段中的“仪式与文艺无关……可文艺则是生动的活泼的,自由的,常常是非功利的”相关内容得出。3.A【解析】“无中生有”。A项中对原型起源达成共识不正确。B项可由第三段中的“把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联系起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人……既找不到证据,逻辑上也说不通”内容得出。C项可由第四段中的“这一类的仪式的实际情形随着人类童年的结束而结束……成为在文学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原型意象”得出。D项可由第五段中的“仪式活动是一种感情态度十分虔诚的活动……文学艺术的创作也需要这种艺术精神,才能进入最高的境界”得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本部分包括了三个部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词赏析、名句名篇默写。本次文言文阅读试题体现了2016年全国高考课标卷中出现的主要题型,且有创新。材料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材料中人物具备“敢于力争、为人深沉、处事审慎”等品质,与全国高考课标卷(甲卷)中文言文部分人物的品质相似。在题型上,第4小题为断句,断句类型为:关注句中“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所”字结构。第5题为理解文章中常见文化常识。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同时在解析中尽量列举本文中的其他文化常识,增强积累迁移;第6题为概括和分析原文有关内容。第7题文言语句翻译,尽可能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重点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掌握。同时还对文中一些重要的、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呈现。本次古代诗词赏析选取了李白的古体诗《塞上曲》。选取古体诗作为高考命题材料是近年来的首次,同时在2016年高考试题甲、乙两卷中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两位名家,其特点是选取名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来考查。因而,本次模拟题中的诗歌题材便以此标准来选取。另外,命题的考点分布仍严格参考诗歌鉴赏的五大考点,与高考真题保持高度一致。名家名篇默写本次的命题范围参照了2017年高中语文复习建议方案中的背诵内容要求,需要积累的名句为9月1~2周背诵的重点篇目《孔子语录》《水调歌头》《离骚》:另外还就《关睢》《孔子语录1~5》《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氓》《蒹葭》《孔子语录6~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离骚(第1段)》等篇目设计了8道针对性练习题目,可在评讲中适当扩展积累。在题型上完全体现了2016年全国高考课标卷中出现的主要题型。4.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本题需关注句中“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尤原吉背初议”;特别需关注“或”、“尤”、“若”等字以及“所”字结构“所损”的含义。5B【解析】此题考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B项错误在于,“意义完全相同”有误:领:兼任较低的官职;行:代理官职,指比本职低的兼职;署:代理、暂任;权:暂代官职。守:兼理,指本职高的兼职;辟:征召。本文中还需积累以下文化常识:(1)擢:提升。(2)侍郎:侍郎为中国官制名称,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3)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4)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6.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A项错误在于,“皇帝斩杀冒领俸米的二禁卫军官后”,原问是“帝欲斩之”而非“皇帝斩杀冒领俸米的二禁卫军官之后”。B项见文中“乐军十八年……原吉复申前语请,亟命所司行之。”C项见文中“原吉有雅景……原吉顾时时称瑄才”。D项见文中“尝夜阅爰书……其慎如此。”7.(1)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经营筹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遮太阳),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共5分,关键词:布衣、经画、适,译出每个词得1分,全句大意顺畅2分)【解析】第(1)句中的“布衣”是“穿着布衣”之意;“经画”是“经营筹划”之意;“适”即“舒适”。(2)言官借机弹劾大臣,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辨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共5分,关键词:因、质辨、詈,译出每个词得1分,全句大意顺畅2分)。【解析】第(2)句中的“因”是“借机、趁机”之意;“质辨”是“辨论”的意思;“詈”是“骂”之意。补充练习: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二指挥冒月廪冒:冒领B.蠲逋负以宽民力逋:拖延C.原吉顾时时称瑄才顾:反而、却D.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堕:使品德堕落,败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逋,此处意为“拖欠”。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示例:这首诗将汉朝采取和亲、妥协政策与主战政策造成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2分)采取和亲政策时,匈奴步步紧逼,气势汹汹;而采取主战政策,“命将征西极”“燕支落汉家”“转战渡黄河”,从而才有了“休兵乐事多”的和平。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妥协只能增长敌人的气焰,而主战才能赢得和平的观点。(共6分,能明确对比内容2分,能对对比内容作分析2分,能明确对比产生的效果2分。)9.答案示例:诗人借汉咏唐,抒发了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雪洗失边之耻的赞颂,对和平的向往之情(3分),同时也间接地表达出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2分)。(共5分,按照评分要点给分)【诗歌赏析】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征人出塞的诗歌,但实际上却是一首通过对历史上中原王朝御戎安边的思考,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褒扬与自己“海县清一,寰区大定”治国安邦的宏伟抱负的诗歌。全诗以时间为线,通过富有意味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汉盛戎衰的图景,同时,适时嵌入的景物描摹,让全诗的思想内蕴更富有情致与深味。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已之可惩。(共6分,第空1分,一空中有一处错误,则该句不给分)【解析】9月1—2周背诵的重点篇目有初中的《关雎》《孔子语录1—10》《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氓》《蒹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离骚(第1段)》。延伸练习(1)《关雎》中,以“”二句,道出男主人公因对窈窕淑女求之不得而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的情态。《关雎》中描写男子对心仪的女子“求之不得”时的表现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2)《孔子语录》中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两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论语》中表达孔子对于“学”与“思”看法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多处用典,请写出其中的一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氓》中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诗的第三节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同时也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5)《蒹葭》中,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二句道出男主人公顺流而下寻找伊人,而伊人仿佛在河的中间,尽管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的无奈。《蒹葭》中描写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及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6)《孔子语录》中,孔子认为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化用李白诗句的两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离骚》中多处运用奇花异草来装饰自己,诗的第二节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美的外形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美好精神世界。三、文学作品阅读(25分)本次文学作品阅读《超人》是冰心五四时期探索人生道路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何彬在开始的时候对一切都很排斥,拒绝交际,后来由于深夜被一阵惨淡的呻吟所困扰,出钱给他看病,被病人即小朋友禄儿的行为感化,最后在梦境中见到母亲而顿悟,从此改变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的故事。小说充满诗意,长度1700字。总分25分,按照全国课标卷分为一道双项选择题(5分)和三道主观题(分值分别为6分、6分、8分)两个部分来命制。第一题双项选择题,A、B、C三项涉及局部文本细读,D、E两项则侧重考查人物形象和主旨。第二题至第四题主观题,分别从小说情节结构特点、人物形象特征、题目与主旨关系探究三方面命题。11.(1)选B、E,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B项从两方面表述贯穿首尾的诗化氛围营造的作用,准确;E项中“母爱”只是主人公转化的最关键环节;C项“夸张”错,实际为平实的表述,未用夸张修辞手法;A项“对亲情的拒斥和人世冷漠”错,应为“对亲情的麻木和冷漠”;D项“今天未必具有现实意义”错,就为“具有现实意义”。(2)答案示例:①语言描写:如小说的一开始就用地与陈奶奶近似独白的语言,直接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冷漠;②神态描写:如写他听了三夜的呻吟之后,“眼圈儿也黑了,脸色也惨白了”表现了他的内心也并不冷漠,对于他人的不幸也充满着同情;如和陈奶奶告别时“何彬泪痕满面”的描写,也表现出了他内心也充满着感动;③心理描写:小说中有多处心理描写,特别是要离别时对母亲的梦境的心理描写,显示主人公冷漠、孤独与渴望爱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同时,与他内心渴望获得爱,内心也拥有着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6分,每点2分)【解析】作为高三的第一次小说阅读,本题就着眼于考查学生对小说刻画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的考查,考查点指向很明确,第一是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人物刻画的描写手法,同时要能分析这样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有怎样的好处。评讲时要讲清楚这样的题目需做到两点:一要分点,二要有具体的举例分析。(3)①何彬是一位正经历激烈的内心矛盾、有着较为严重心结的年轻人。②冷漠和麻木。最初他冷漠对人,对周围世界是麻木的,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亲情看得很淡,以至于对禄儿一再感激的行为都无动于衷;③他内心也深藏着温情和爱。禄儿的痛苦搅扰着他并使之最终施以援手,虽然数次对禄儿的感激无动于衷,但最终接受其所送的黄花篮并带走、留下感激的话语;嘴上说看破亲情,但最终因母爱入梦并由之获得顿悟和被唤醒,回复到常态的人生。(6分,每点2分)(4)①小说表达了一个“爱”的主题,那种对世人冷漠待之、脱离人群的所谓“超人”是痛苦的,拥有爱和人际和谐的人,才是幸福的,而一个人的和谐与幸福首先来自对他付出爱心。(3分)②这一主题在今天有着极为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世事变化,唯有“爱”是永恒的,我们在获得爱的滋育的同时,要不忘爱周围的每一个人,而不是对他人和世事的疏离。(2分)③小说题目中的“超人”指的是一个外表冷漠、排斥周边人事、内心经受煎熬、以消极方式处世、接近麻木边缘而又最终回归到正常状态的人。这样题目在读者心中形成的某种“错位”和落差,强化了作者表达的“爱”“大爱”的主题。(3分)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