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实验1——编制问卷;•实验2——验证性因素分析;•实验3——稳定性检验;•实验4——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检验;•实验5——安全启动模式效应论证;•实验6——除自信和正情绪影响因素论证;•实验7——分离启动与SAAM焦虑关系论证。实验1•前提:1、36-itemECR2、编写其它items3、专家和研究生----52项4、对说明的修改•方法:1、被试;347名本科生(258女、89男,年龄18-35,Mdn=19);228人未婚,5人已婚,113人示“其它”或是“拒绝回答”。190名被试报告正在恋爱(54%);2、study1探索性因素分析•单因子解决方案——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极;•双因子解决方案——焦虑型和回避型;•三因子解决方案——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四因子解决方案——RQ依附行为量表分类(焦虑型、抗拒型、害怕型、安全型)3、实验1结果和讨论•a、将items从52个减少到32个,保留了高负载的条目,然后对其因子结构再次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法——最好的结构是三因子方案,它能够解释与安全、焦虑和回避相关的总变异量的47.3%(安全24.2%、回避15.5%、焦虑7.6%);•b、量表的过滤——我们去除了那些在不止一个因子上大于0.20的交叉负载条目或是小于0.40的负载条目,最后得出21个条目的量表,每个因子各有7个条目测量。C、表1显示的是21个条目在每个因子上的负载。安全和焦虑因子呈0.09负相关,安全和回避之间呈0.05的负相关,而焦虑和回避呈0.02的负相关。D、表2呈现的是心理测量的特征值:alpha信度系数和表之间的内部相关。SAAM三个次级量表的效度系数变化范围是0.83-0.87,表明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实验2•前提:用另外的样本对SAAM进行验证性因素的分析;•方法:1、被试:1433名本科生(939名女生,494名男生,年龄从18到48岁不等,平均年龄是19岁);46%单身,16%人偶尔约会,37%在热恋中,1%已婚。其中,37%的被试感觉在恋爱。2、实验2验证性因素分析•单因素模型——一个因子从积极到消极依恋感范围组成的;•双因子模型——一个是安全和非安全因子(也可以概括为回避和焦虑),另一个是解决和回避因子(也可以概括为安全和焦虑);•三因子模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四因子模型——焦虑型、抗拒型、害怕型、安全型;•对四种因子模型分析做了最大相似度比较。3、实验2结果和讨论•单因素模型——χ2(189,N=1433)=6397.45;CFI=.59;RMSEA=.15;•双因子模型——一个是安全和非安全因子χ2(188,N=1433)=4875.67;CFI=.69;RMSEA=.13另一个是解决和回避因子χ2(188,N=1433)=4874.19;CFI=.69;RMSEA=.13;•三因子模型——χ2(186,N=1433)=1647.25;CFI=.90;RMSEA=.07•四因子模型——χ2(183,N=1433)=1526.01;•CFI=.91;RMSEA=.07;•采用三因子模型实验3•目的:量表稳定性的检验;•被试:93名被试(27名男生,66名女生,18岁到28岁,平均年龄20岁);•结果:具有很好的稳定性(0.51,0.53,and0.59forSAAManxiety,avoidance,andsecurity,respectively,allps.01);•讨论:SAAM是一种测量依恋暂时波动的理想方法。实验4目的:聚合效度:不同测量方式应具备在相同特征的测定中聚合在一起的程度;区分效度:测量不同特质的测验分数间在一定程度上应有较低的相关;方法:1、被试2、聚合效度3、区分效度结果与讨论:效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增值效度。实验4方法方法:1、被试被试为对实验1被试的二次抽样。在其进行过实验1的三个月后,对其进行随机抽样的结果。我们对每一个量表都进行了结果报告,并对二次抽样样本进行了一定的分析。2、聚合效度为了评估聚合效度,我们使用了两个依恋量表:(1)theExperiencesinCloseRelationshipsquestionnaire亲密关系经验问卷(ECR;Brennanetal.,1998),36项用于测量与依恋相关焦虑和回避的自我报告量表。(2)theRelationshipQuestionnair关系问卷(RQ;Bartholomew&Horowitz,1991),是一个由四段话组成的独立的条目测量,每一段话都描述了很典型的成人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安全、害怕、焦虑和反抗)。3、区分效度3、区分效度•用the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Schedule(PANAS;Watsonetal.,1988)了正负情绪量表。用20项条目来描述和估计人们在某一时刻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问卷the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Spielberger,1983)测试了一般焦虑与SAAM量表测量的焦虑相似性程度。•Rejectionsensitivity(RSQ;Downey&Feldman,1996)拒绝敏感性问卷被用于测量对拒绝的一般焦虑表现•为了测试SAAM是否可以进行关系满意度的测量,我们用了thePerceivedRelationshipQualityComponentinventory(PRQC;Fletcher,Simpson,&Thomas,2000)感知关系质量成分测试。•用RempelandHolmes(1986)andRempel,Ross,andHolmes(2001)的修订后信任量表版来测试关系之间的信任。实验4结果与讨论•效度所有的SAAM分量表都具备充分的效度0.83—0.87。就如实验1和实验2预期和显示的,SAAM中安全和回避之间呈现0.48的负的中等相关。而在其它的SAAM因子中再没有其它的因子之间有显著的相关。•聚合效度•区分效度•增值效度实验4聚合效度实验4聚合效度实验4区分效度实验4增值效度•通过大五模型中得出的theAdultTemperamentQuestionnaire(ATQ)人格气质问卷,来验证其增值效度(Rothbart,Ahadi,&Evans,2000);•通过多重回归我们发现,ATQ分量表能够预测关系质量(R2=.14;p.05)。然而,当加入SAAM量表进行计算时,发现导致了很显著的增加(DR2=.24;p.01)。当同时将SAAM中的三个量表全部放入分析,就得出只有安全就有显著性(B=.54)。但是,单独分析时,就发现安全和回避都具有显著性(B=.52and-.32)。就如零相关分析一样,SAAM焦虑几乎不能很好的预测关系质量。实验5•目的:假设被试在启动安全依恋模式后,会引起高安全分值、低焦虑和低回避分值;•方法:1、被试61名本科生(53名女生,8名男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了这次研究。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28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9岁。52%的人正在体验恋爱关系。40%为白种人,30%为亚洲或者亚裔人,15%为拉丁裔人,4%为非裔美国人,11%的人未指明他们的种族。2、材料和过程inTable2在安全背景下/在控制组条件下;克隆巴赫系数在SAAM的安全、焦虑和回避上有很充分•结果和讨论:实验5结果和讨论•为了测试在SAAM上的操作启动效应,我们将SAAM分数作为因变量,将实验条件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揭示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57)=4.60,p.01,PartialEtaSquared=.20。实验6•目的:被试在进行安全启动后会具有较低的SAAM焦虑和回避分值,和高的安全分值,而不是在自信、正情绪或者中性启动后;•方法:1、被试140名本科生(81名女生,61名男生)以获取学分的目的参加了此次研究实验。他们的年龄范围是从18到47岁,平均年龄为20岁。64%的人正处于恋爱阶段。52%的人正在体验恋爱关系。49%为白种人,26%为亚洲或者亚裔人,8%为拉丁裔人,2%为非裔美国人,15%的人未指明他们的种族。2、材料和过程在安全启动条件下(n=36)/在自信启动条件下(n=37)/在正情绪启动条件下(n=36)/在中性控制条件下(n=33)在试验6中,克隆巴赫系数完全满足SAAM的回避,安全以及焦虑量表。(seeTable2foralphasandinter-correlations).•结果和讨论:实验6结果和讨论•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SAAM分数上的的启动效应进行了检验,以SAAM分数作为因变量,以启动条件作为自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了很显著的主效应,F(9,336)=1.95,p.05,PartialEtaSquared=.04。实验7•目的:假设被试在分离启动条件下会有更高的SAAM焦虑分数,和较低的安全分数;•方法:1、被试202名本科生(139名女生,63名男生)为获取学分参加了这项实验。年龄从18岁到32岁不等,平均年龄19岁。53%的被试正在恋爱阶段。42%为白种人,32%为亚裔美国人,7%为拉丁裔人,7%为非裔美国人,11%的被试没有特别明确其种族。2、材料和过程在分离启动条件下(n=49)/在被开罚单的条件下(n=46)/在考试失败的启动条件下(n=46)/在中性条件下(n=61)进行SAAM测验,发现焦虑、安全和回避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相关•结果与讨论:实验7结果与讨论•我们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SAAM分数上的多重启动效应进行了检验,以SAAM分数作为因变量,以启动条件作为自变量。它揭示了启动类型的显著主效应F(9,477)=2.26,p.05,PartialEtaSquare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