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护理查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018.1.15内容01.临床资料•主诉•既往史•初步诊断•治疗方案02.疾病简析•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03.护理•诊断•措施•评价临床资料护理疾病简析临床资料•患者文继文,男,75岁,因“腰痛”入院。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并下呼吸道感染,胸腔积液史,近期在呼吸内科住院治疗后缓解出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3/85mmHg。CT报告:1,有肺感染,纵膈淋巴结增多增大。2,左心室增大。3,胸主动脉增粗,钙化。4,双侧胸腔积液,部分包裹,5,右侧胸膜肥厚。心电图:心肌缺血,房早。•初步诊断:1、腰痛病(气滞血瘀症)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西医诊断:腰椎退行性改变,慢性阻塞性肺病伴下呼吸道感染胸主动脉瘤。•出院中医诊断:腰痛病气滞血瘀,咳嗽病肺阴亏虚证。•【治疗】入院后予以中药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止痛,营养神经,抗感染,止咳平出喘,吸氧,西医对症治疗,配合理疗。腰痛缓解,仍然咳嗽咳痰,喘息不适。疾病简析•定义:“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气肿等。•病因:慢阻肺有多种因素共同致病,其中包括纤毛功能失调、气道结构改变、气道炎症、系统失调、气流受阻等诸多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具有气道阻塞性改变和阻塞性通气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慢性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气短(或呼吸困难)、咳嗽、喘鸣及粘痰增加。由此引起“咳、痰、喘”三大基本临床表现。疾病简析•治疗原则:(1)保持呼吸道通畅:①清除呼吸道分泌物②缓解支气管痉挛③辅助通气(2)氧疗:①氧疗指征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氧疗,血氧分压8kPa(60mmHg)定为氧疗指征,7.3kPa(55mmHg)为必须氧疗指征。②给氧途径鼻导管、鼻塞、面罩、气管内配合机械给氧。③氧疗方法Ⅰ型呼吸衰竭,多为急性呼吸衰竭,可给予高浓度(大于50%)氧疗;Ⅱ型呼吸衰竭,应采取低流量(1-2L/分)、低浓度(小于30%)持续吸氧。(3)增强通气:①给予呼吸兴奋剂②机械通气(4)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5)治疗原发病或控制诱因:①控制感染②病因治疗护理(诊断、措施、评价)1•P问题: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阻塞、呼吸面积减少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有关•I措施:①保持病室内环境安静、舒适,温度20—22℃,湿度50—60%。卧床休息,协助病人生活需要减少氧耗。摇高床头30度,协助身体前倾位,使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②监测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观察病人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的量、颜色及形状,呼吸困难有无进行性加重等。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以加强胸、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每日3~5次,每次5~10分钟。④按医嘱给予支气管舒张气雾剂、抗生素等药物,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应用氨茶碱后,患者在21日出现心率增快的症状,停用氨茶碱加用倍他乐克减慢心率治疗后好转。⑤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呼吸功能锻炼的知识、常用药物作用原理及吸入药物的使用,清洁知识等。•O结果: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诊断、措施、评价)2•P:呼吸模式改变•I:①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4h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定期复查血气、血象及肝功能;②执行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③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进行气管切开的原因,取得患者及家属对目前治疗方案的理解和配合。•O:患者病情稳定,呼吸困难症状较前缓解,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治疗方案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护理(诊断、措施、评价)3•P: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炎症、阻塞、痰液过多有关•I:①减少尘埃与烟雾刺激,避免诱因,注意保暖。②补充水分:饮水、雾化吸入及静脉输液;③遵医嘱用药,口服及静滴沐舒坦祛痰,静滴氨茶碱扩张支气管;注意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④定时巡视病房,加强翻身、叩背、吸痰。•O:患者能够在机器辅助下有效排痰,心慌气短症状有所减轻,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护理(诊断、措施、评价)4•P:生活自理能力缺乏•I:①多与病人接触,了解其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给予帮助。②心理护理:给患者以心理支持,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减轻患者心理负担。③健康教育:告知并指导患者家属鼻饲饮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床上擦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O:患者病情稳定,生活护理由护士承担。护理(诊断、措施、评价)5•P:语言交流障碍•I:①多与患者交流,开展心理护理;②指导患者运用非语言交流方式;③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O:患者与护士及家属的交流基本不存在障碍,生活护理及各项治疗护理能够正确执行。护理(诊断、措施、评价)6•P: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I:①定时翻身,班班交接;②营养支持,鼻饲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予高营养治疗;③运用气垫床,降低压疮发生率。•O:患者皮肤完好无破溃。护理(诊断、措施、评价)7•P: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I:①静脉补充营养和电解质,维持正常体液平衡。②留置胃管,进食少量半流质,禁食油腻食物,避免食用产气(豆类、土豆、胡萝卜等)及易引起便秘的食物,鼻饲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饮食。③良好的进餐环境,进食时床头摇高,取半卧位,进食后切勿马上平卧。•O:基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的摄取基本适应新陈代谢的需要。护理(诊断、措施、评价)8•P:潜在并发症——有感染的危险•I:①给予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24h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②保持气切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注意及时更换;③遵医嘱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及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④定时翻身,避免肺泡受压,使各部分肺组织均参与通气;⑤稀释痰液,加强吸痰;⑥定时用三氧机消毒病室。•O:患者目前生命体征稳定,感染控制良好。护理(诊断、措施、评价)9•P:潜在并发症——有窒息的危险•I:①在翻身前先吸痰;②正确固定内套管,若会厌关闭障碍,应暂禁食或进食前先将气管套管气囊充气,餐后放松气囊立即吸引。•O:未发生有窒息危险的事件。护理(诊断、措施、评价)10•P:焦虑与日常活动时供氧不足、疲乏有关•I:①入院时给予热情接待,注意保持病室的整洁、安静,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周围环境;②鼓励家属陪伴,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慰藉和亲切感,消除患者的焦虑;③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多与其沟通,讲解本病有关知识及预后情况,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不良情绪对病情的有害无利,积极配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④加强巡视病房,在患者夜间无法入睡时适当给予镇静治疗。•O:患者焦虑及紧张情绪减轻,并能积极配合治疗。中医治疗•因为慢阻肺是不能治愈的,而中医在慢阻肺治疗过程中,对于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突出效果,因此很多人都关注中医治疗慢阻肺。中医认为慢阻肺以咳嗽、咯痰为主、气短、呼吸困难等属中医“咳嗽”“喘证”“肺胀”范畴。中医治病的特点就是辨证治疗,因此在只慢阻肺的时候也分几个证型•扶正固表防外感:早期多以肺气虚为主,渐及脾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固表,抵抗外邪,预防感冒,是减缓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1)肺脾气虚:主症为咳嗽、或微喘,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于腹泻等,自汗恶风、易发感冒。舌质淡或胖大,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肺法,寓培土生金之意,方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临床常用中成药有玉屏风颗粒、二陈丸、参苓白术丸等,可辨证用药。•(2)肺肾两虚:主症为咳嗽、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夜尿频数,自汗恶风、易发感冒。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治宜补肺益肾法。若肾气亏乏,而无明显寒热所偏者,宜平补肺肾,方用补肺汤参蛤散、人参胡桃汤加减;若肾阴偏虚,阴不敛阳,气失摄纳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饮以滋阴纳气,不宜辛燥之品;若阳气虚损,肾不纳气者,方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苏子降气汤化裁之。临床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蛤蚧定喘丸、固本咳喘片、冬虫夏草胶囊等,可辨证用药•理脾和胃祛痰浊•慢阻肺缓解期患者多伴有晨起痰多,纳差,腹胀,或大便不爽、溏薄,舌苔腻,脉滑等证候,病机主冈肺病及脾,脾失健运,胃纳失司。《医宗必读•痰饮》:“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流中滞膈,郁而成痰”,后期为肺脾肾俱虚,津液不归正化所致。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日盛,肺气塑阻,不得宣降,更伤肺气,使病情日趋严重。缓解期注重调理脾胃,:卷义在于杜绝生痰之源,调养胃纳之功,培补后天之本。临床辨证常选用加味保和丸、香砂养胃丸、二陈丸等中成药.或辨证中草药治疗。•益气活血通肺络•慢阻肺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及病情进展,咳喘反复,肺气久滞,肺气虚损。气滞或气虚,均可导敛血行不畅,肺络瘀阻。慢阻肺缓解期多以气虚血瘀常见,而气滞、气逆尚不明显,气虚血瘀与痰阻并见.形成慢阻肺缓解期的主要病机特点。常表现有间断咳喘,胸闷气短,舌暗、或有瘀点、瘀斑,甚者可见唇面指甲青紫,脉细涩或结代。益气活血化痰是慢阻肺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方法,体现中医“整体观念”“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等优势。此类成药为数尚少,但临床所见尚有寒、热、虚、实的个体差异不同,应详辨选药。•急性期清热化痰•由于慢阻肺有事可能急性发作,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常常以清热化痰为主。在急性发作期,主要以清热化痰的中药为主,比较成熟的经典方剂有很多,如桑白皮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再根据患者的辩证进行加、减后。•慢阻肺患者反复发生的感染,使人体能量消耗增多,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消耗增加,因此,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格外重视饮食营养。饮食原则应为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