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生物區域主義為哲學思考的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主講人:劉世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書報討論(91.12.16)今天探討的內容概要我的背景動機主論文的回顧與分析--「以生物區域主義為哲學基礎發展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行動研究」(王淑枝.民87年.台灣師大環教所碩士論文)(研究動機、生物區域主義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歷程、結果發現)個人看法與建議背景動機1.現行環境教育課程與鄉土教學課程內涵多有交集之處--「即將消失的學科?鄉土教學面面觀」(民90、陳江松)2.鄉土教學活動編纂欠缺有力、完整的理論架構--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民91.陳玲月)3.實際鄉土教學遇到的問題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1起源發展2.定義3.中心要素4.實踐1950年代「回歸土地」運動。(Back-to-the-LandMovement)1960年代到1970年代早期回到鄉下的潮流。1970年代中期學者PeterBerg&RaymondDasmond研究及散播此一概念。1976年美國--第一個生物區域團體。1984年北美洲舉行生物區域會議。迄今,越來越多人了解與關心*從語源學來講(Bioregionlism)1.bio即lifeofform(生命的形式)2.region即被控制的土地3.ism是指人類的部分意味著生命土地、生命的地方或是生命的控制(sale.1991)自然特徵而非政治範圍的地理區域(Berg&Dasmann1978)對該地區的認同感、知識與想要豐富此一自然社區的意願(Traina1995)重視天賦的自然系統(Dodge1981)無政府的(Dodge1981)精神層次的關懷(Dodge1981)、抵抗(ressistant)反對對自然系統的持續破壞,選擇不要去做這樣的事。更新(renewal)對自然系統知識完整的了解,發展適當的技術。(Dodge.1981)「生物區域教育」與「鄉土教育」的比較鄉土教育生物區域教育出發點以人及其所創造的文化關懷強調人與當地自然社區系統的聯結行動力培養愛鄉愛土的情操是更積極的鄉土教育「生物區域教育」與「環境教育」的比較※相同點1.是地球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只是其中的一份子。2.都強調主動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相異點「thinkinngglobally,actinglocally」「thinkinnglocally,actinglocally」(1992,Schaefer)「生物區域教育」是更具前瞻性的環境教育。國小鄉土教學實施情形教育部83年頒定「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五大內涵85年國小三—六年級每週一節40分鐘單獨設科87年教育部頒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鄉土與國際意識的理念90年逐年開始實施鄉土教育融入於各領域實施發展鄉土教學課程的研究流程1.研擬研究方向2.資料蒐集與文獻探討3.擬定研究主題、確立研究對象4.問題的發現5.提出問題解決初始計劃6.課程內容架構的研擬7.課程發展與實施8.課程總檢討9.資料分析10.提出報告生物區域教育的課程架構※建立地方感(Asenseofplace)1.認識家鄉(Knowingtheplace)2.發展親密感(Asenseofcloseness)3.產生關懷感(Asenseofcaring)※產生修復性的行動(ReinhabitationorRestoration)認識家鄉【一】探訪家鄉—認識重要據點【二】家鄉的驕傲—祖師爺與老街【三】三峽歲時記—了解家鄉重要的慶典活動發展親密感【一】我和家鄉的親密關係【二】我和家鄉山川的親密關係【三】我只是家鄉自然社區中的一員產生關懷感【一】生命的泉源:水龍頭的水從哪裡來?【二】食物從哪裡來:參觀有機蔬菜農場、牧羊場【三】陽光與空氣:沒有它們就沒有我們修復的行動【一】家鄉環境已遭破壞【二】食、衣、住、行的衝擊【三】創造一個永續生存的環境—定義一個自我維生的自然地區質化研究的紀錄現場觀察實地札記教師省思札記研究者札記教師期中訪談紀錄教師期末訪談紀錄學生訪談紀錄學前問卷活動學習單鄉土活動課程架構教學活動教案家長通知函效度檢核表課程設計參考資料研究結果與發現從「建立地方感」來看,是鄉土教學(一)以家鄉的範圍為主要學習範圍(二)強調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題材研究結果與發現從「產生修復的行動來看」,是更積極的鄉土教學(一)所學範圍已不限於三峽(二)為愛護家鄉而改變生活型態的改變研究結果與發現提供鄉土課程發展的指引,目標具體而明確以生物區域主義發展鄉土教學課程之高度可行性教師面對的問題專業知識能力不足花費較多時間擔心學生安全問題教師研究者的收穫與成長學生的回饋教師知能提昇對當地更加瞭解個人看法與建議【一】鄉土教學的整體性有其必要,否則極易淪為支離破碎、毫無系統。【二】生物區域以自然特徵不以政治範圍定義一個地區,對實施鄉土教學是另一種宏觀思考。【三】生物區域主義強調在地修復的行動,現行鄉土教學活動較欠缺,值得參考。【四】「思考全球性、行動地方性」的迷思。【五】本研究以生物區域為基礎的鄉土課程,其內容廣度與深度皆顯不足。研究合作範圍可提升為學校層級。【六】本研究的實驗課程未有課程評鑑,課程發展過程不夠完整。【七】跳脫單一哲學思考的教學內涵,方能呈現學習的豐富樣貌。參考文獻1.「鄉土教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民90.洪英.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民91.陳玲月.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即將消失的學科?鄉土教學面面觀」民90、陳江松、台北縣鄉土教育資源網4.「一所國民小學鄉土教育活動課程發展、實施與評鑑之研究」民90、蔡孟育、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台北縣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民87、古金蓮、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民82、教育部7.PerspectivesinBioregionalEducationeditedbyFrankTraina&SusanDarley-Hill.1995/NAAEE報告結束,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