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总面积1109.3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88个村19个社区(居委会),31万人(2012年),苗族占77.3%,是苗族聚居县。花垣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中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中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花垣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1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遗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等人文景观;也有大小龙洞瀑布群、边城茶峒风景区、古苗河蚩尤风景区等自然风光;花垣还是古朴神秘的“百里苗乡”,苗语文、苗画、苗族生成哲学等苗族文化古朴神秘,是苗族巴岱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花垣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中文名称花垣县,XanbJibYos(苗文)外文名称HuayuanCounty(英)别名东方锰都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地区花垣镇、边城(茶峒)镇等政府驻地花垣镇电话区号0743邮政区码416400地理位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部面积1109平方公里人口31万(2012年)方言汉语西南官话,苗语东部方言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景点边城茶峒、大小龙洞瀑布、古苗河等车牌代码湘U行政代码433124建制沿革编辑洪武元年(1368)置崇山于老城(今吉卫镇老卫城),后撤卫改置崇山千户所。花垣县县级建制始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镇溪军民千户所,分镇溪崇山124寨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为今吉首地,上六里为花垣镇今花垣县域,旧称“六里苗地”。清雍正八年(1730),设六里同知,雍正十年改六里为永绥厅,治吉卫吉多坪。嘉庆二年(1797),升永绥厅为直隶厅。嘉庆七年,厅治迁花垣(今县城)。民国元年(1912),改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永绥厅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民国24年属湘西绥靖处。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和平解放,同时成立县人民政府,治花垣。属沅陵专区,1952年改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3年9月,永绥县改名花垣县。辖地、治所不变。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2014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花垣县花垣县(苗文:XanbJibYos)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东接保靖、吉首,南连凤凰,西邻贵州松桃、重庆秀山,北近保靖。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3]地势地貌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呈三级台阶状,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三个台阶型地貌带。花垣县内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1159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212米。境内以山原地貌为主,层峦起伏,溪河交错。[4]土壤境内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红色灰土、红壤土、黄壤土为主,共5类,13亚类,44土属,144土种。气候花垣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季气温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较频繁,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夏秋季干旱发生较多,冬季比较寒冷,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6.0℃,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15.5℃。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63.8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9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3%。最小相对湿度4%,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全年日照时数1219.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年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多风向为E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031.9毫米。年雷暴日数53.9天。[4]水文花垣县境内有兄弟河、花垣河等大小河流32条。[3]3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花垣县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40千公顷(1995年末实有),含水田10.12千公顷,旱地7.28千公顷。矿产资源花垣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20余种,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全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全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2011年初步探明铅锌矿远景储量1300万金属吨,花垣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5][1]能源矿产发现有石煤和铀矿。石煤: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吾乡杉木冲、猫儿、两河乡九龙坡一带,伴生钒、磷矿等,曾一度开采。铀矿: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麻栗场地区,规模小,暂无开发价值。黑色金属矿产铁矿:已发现矿产地8处,分布于雅桥—排吾—大铁厂一带,赋存于红土中的褐铁矿曾被多次开采。锰矿:已发现大型矿产地1余处,分布于民乐、猫儿、两河、排吾等4乡交界处,深部有上、下两个碳酸锰矿层,地表有氧化锰矿。保有储量排名全国第三位。钒矿:已发现大中型矿床3处,暂未开发利用。有色金属矿产铅锌矿:已发现20处铅锌矿产地,其中李梅为特大型矿床,耐子堡、长登坡、芭茅寨、老虎冲、小排吾、大铁厂、杉木冲等8处为小型矿床,其余11处均为矿点或矿化点。钼矿:已发现矿产地5处,分布于猫儿乡洞里—蜂糖一带和民乐谷哨地区,曾为地方多次开采。汞矿:已知矿点1处,位于两河乡水田村,汞矿化品位低,规模小,无开发利用价值。非金属矿产水泥灰岩:分布广泛,已探明排碧、窝勺2个中型矿床,团结镇小型矿床已为县水泥厂开采利用。排碧矿区以Ⅰ级品矿石为主,适于用作水泥、电石生产的原料。白云岩:分布广泛,以道二、麻栗场等地的白云岩质量最好,可作冶金熔剂等用途。含钾页岩: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排碧—排鲁一带,资源量预计可达5千万吨以上。滑石矿:已发现矿产地4处,分布于雅桥田塘—排吾董马一带,滑石质量较好,曾被当地村民开采。方解石矿: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碧、排料、董马库乡、麻栗场镇一带,一般规模较小,资源量不大,可小规模开发利用。建筑石料用灰岩:分布广泛,本县凡有石灰岩裸露的地方,只要不在禁止开采区内,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均可开发利用。砖瓦粘土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潭镇广东坪、猫儿乡磨子寨等地,为第四系残坡积粘土矿,曾广为开采,用于烧制砖瓦。(本段数据截至2008年)[3]4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垣县辖8个镇、10个乡。[6]花垣镇花垣镇辖城南、柑子园、老正街、西长街、大竹山、浮桥、登高楼、涧水坡8个社区居委会;狮子桥、望城、洞溪坪、南门、农科站、丰和、新生屯、卡地、大冲、龙洞、卧龙榜、依溪、清水塘、大云盘、凉水井、拐带坡、马其洛、朝料、佳民、花桥、麻场、伍家坡、三角岩、坝塘、蔬菜、园艺场、渔场27个村委会。边城镇边城镇辖小桥、河码头2个居委会;隘门口、水井湾、贵炭、板栗树、曲乐、骑马坡、小寨、石牛溪、米粮、白岩、火焰土、长老坟、茶元坪、南太、募老15个村委会。龙潭镇龙潭镇辖龙潭、马黄塘2个居委会;土地、豆旺、龙门、窝坨、干塘、开支铺、角弄、李梅、古老、龙潭、大坪、草坪、金溶、板塘、黄腊、张匹马16个村委会。民乐镇民乐镇辖云盘、中街2个居委会;民乐、田家、水田、响水、卡子、谷哨、洞乍、上潮水、下潮水、毛号、新水、坝务12个村委会。团结镇团结镇辖新路、老街2个居委会;长新、漏那、永丰、半坡、云盘、吉场、水田、中寨、太平、漾水坪、阿碧、老鸦塘、龙保、岩坝塘、杨家寨、下瓦水、马道子、老王寨、桐木寨19个村委会。吉卫镇吉卫镇辖梅花井、卫城2个居委会;排座、排达坝、腊乙、下水、新寨、老卫城、吉卫、鸡司、大老排、夯来、如腊、各藤、良帽、过水、螺蛳董、古牛、葫芦、白果、水洋、白岩坪20个村委会。麻栗场镇麻栗场镇辖麻栗场镇居委会;黄土坡、溜豆、沙坪坝、广车、排达鲁、麻栗场、沙科、老寨、立新、彭湖、登高坪、望高坡、各鱼、新桥、尖岩、新科、金牛、沿坝18个村委会。雅酉镇雅酉镇辖麻家、夯杜、坡脚、下水、五斗、扪岱、高务、冬尾、朝岗、排腊、达扣、油麻12个村委会。长乐乡长乐乡辖谷坡、桃花、惹坝、那光、卧岔那、鸭八溪、长潭、团岩、米迫、泽落坪、跃马卡、打落坪、纳吾车、黄连沟、王善坪、水坪、老后坪、雀儿庄18个村委会。两河乡两河乡辖路桥、斗拱、两河、石花、土屯、水田、桐木、毛岗、麻拉、马岩、盐井、牛星12个村委会。排碧乡排碧乡辖岩罗、黄岩、排碧、四新、板栗寨、毛坪、小洞冲、红英、马鞍、飞虫、竹子、张刀、上半坡、下半坡14个村委会。董马库乡董马库乡辖丙池、补定、卧龙坪、排当务、董马库、夯寨、排达连、梅腊、黄土坪、排腊、让乍、板栗、鸡坡岭、卧大召、雷公、洞冲16个村委会。猫儿乡猫儿乡辖团结、果河、果儿、塘家、新寨、老虎冲、蜂塘、洞里、太阳山、杉木、田湾、铅厂、排腊光、排儿、豆子15个村委会。补抽乡补抽乡辖大卡、小卡、夯尚、排当、大本、董哨、大哨、补抽、吉九、米沟、排龙、水桶、大坳、鱼龙14个村委会。道二乡道二乡辖美惹、杠掰、接溪、道二、登高、者仁、排楼、朱朝、杠杠、紫霞、辽洞11个村委会。排吾乡排吾乡辖董马、牛皮、大排吾、小排吾、夯采、子腊、竹子寨、龙门、大猫、磨子、辽求11个村委会。排料乡排料乡辖芷耳、补毫、排料、龙孔、壤烈、桃花、金龙7个村委会。雅桥乡雅桥乡辖大兴、油麻、堡楼、田塘、朋岩、朋打、排乍、沙坪、瓦乐、干木、猫儿坡、岩科、三塘13个村委会。[7]5人口民族编辑花垣县历史上是纯苗区,自1730年“改土归流”后,“流官”和商贾不断涌入苗疆,境内增加了汉族和土家族,纯苗区的格局被打破,但及不失为苗族聚居区。解放后,中南军政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访问团来县访问,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间友好关系更加密切。1952年,湘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不少外地干部来县工作,又使县内增加了满、瑶、黎、侗、回等民族。1985年花垣县217697人中,苗族164974人,占75.78%;汉族42296人,占19.42%;土家族10427人,占4.77%;其它少数民族64人,占0.03%。2012年末,花垣县总人口30.95万人,常住人口29.1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15.14万人,女性13.97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8‰;死亡率为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8]2013年末,花垣县总人口31.03万人,常住人口29.23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15.2万人,女性14.0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53‰;死亡率为5.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9]6经济编辑综合2006年,花垣县实现GDP23亿元,比增15%;人均GDP8867元,比增13%。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9亿元,分别比增5%、18.9%和12.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4.2:55.8:30调整为11.3:63:25.7。[10]2012年,花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65万元,同比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738万花垣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1828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099万元,增长10.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6.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0%。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61.8%和3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0374元,同比增长8.1%。[8]2013年,花垣县生产总值(GDP)完成58.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7:66.3:25调整为9.1:64.3:2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422万元,同比下降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943万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3030万元,下降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