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华师自考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第二节中国近代的文化精神第三节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1856——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1884——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新约》等1894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1900——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1、社会处在全面的动荡与危机当中。外患内忧北有捻军南有天地会太平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杂税日增,民心不安;科举全废,士心不安;新学多偏,众心不安;洋货争衢,商心不安。——《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2、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探求强国之路的意识日益增强。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李鸿章康有为3、由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的口号,即向西方学习。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重点在于引进“格致之书”和从事以军事工业为先行的实业。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郑观应等。甲午战争后,重点在于引进“政事之书”及文学艺术和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代表人物是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第二节中国近代的文化精神一、求变近代中国最先向“不变论”发难的思想家是龚自珍。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二、致用近代中国的连连失败与深重的危机,迫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汉宋之学”。因而鸦片战争前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的“经世致用”之学崛起,这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到恢复和发扬。“汉学”:继承了汉代的经学、尤其古文经学的传统,注重对经典作“实事求是”的考据工作。“宋学”:继承了宋代理学、尤其心学的传统,注重对经典作“微言大义”的发挥工作三、科学与民主精神得到发扬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发扬,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严复,其主要成就有:(1)1895年,发表《原强》,引入了生物进化论学说,阐释了“自然选择”的思想;(2)1895年,意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出版,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3)1895年,发表《辟韩》,宣扬天赋人权论和“主权在民”和的思想。“民之自由,天之所畀也。”四、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发出来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节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一、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近代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最先强调文学与时代关系的是龚自珍和魏源。明确而系统地表达了进化的文学发展观的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章与世道为洿隆”——魏源《国朝古文类钞》“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二、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1、文学观念上最深刻的变化:文学应当担负起新的思想教育国民、改造国民精神的任务;2、要求变革诗文,以满足宣传教育的需要;3、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4、文学样式上出现新突破;5、西方文学被大量翻译引入中国。三、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体现为两个方面:(近代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在近代文学中,爱国主义是一个超越了文学流派界限和文学体裁界限的普遍主题。对内,反封建对外,抵御外侮四、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盖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其势然也。……泰西论者谓:五部洲中以中国文字为最古,学中国文字为最难,亦谓语言文字不相合也。然中国自虫鱼云鸟,屡变其体,而后为隶书为草书。余乌知夫他日者不又变一字体,为愈趋于简,愈趋于便者乎?……嗟乎!欲令天人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于此求一简易之法哉!——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的分期二、中国近代文学的特点三、特点形成的原因四、中国近代文学的地位和意义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的分期四个时期发轫期(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初)发展期(19世纪70年代初-甲午战争)繁荣期(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近代文学的低潮期与新文学的萌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梳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一)文学创作在发轫期发生的新变化文学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变化:(1)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散文和揭露现实关怀时事的诗歌,张维屏、朱琦、林昌彝等反映鸦片战争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以及冯桂芬反对桐城“义法”,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文,都与鸦片战争前的文学不同,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2)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冲破封建传统文学束缚,表现出“朴实明晓”的风貌,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3)优秀的民间文学,以歌谣和故事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简评:虽有变化,还还远未形成潮流,封建主义文学仍占主导地位。(二)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是诗歌与散文,它们表现出时代进步思潮的方向。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为紧密,写作题材与方法都出现新的因素,如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刘光第等作家的创作。诗歌创作的某些革新倾向,成为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导。散文创作方面,一批早期维新派作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他们不但否定桐城派古文,而且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扩大了散文的题材,而且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辟,为后来梁启超的“新文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三)近代文学的繁荣其繁荣有三大标志:文学观念更新迅速文学理论成就突出文学创作繁荣具体来看:诗歌:“诗界革命”,“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康有为、梁启超等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1909年,南社成立,写大量革命诗篇散文:“文界革命”“新文体”(四)近代文学的低潮期表现在:(1)小说创作的堕落。黑幕小说大行其道,翻译的外国侦探小说大量流行以及新武侠小说兴起。(2)诗文创作出现逆流。“同光体”统治诗坛,“南社”逐渐解体;桐城古文与骈文沉渣泛起。(3)戏剧走向没落。京剧改良未获发展;脱离现实的古装戏盛行于北方;宣传色情凶杀的“新戏”遍及南方舞台;话剧也迎合庸俗趣味而失去正确方向。从整体上而言,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性质是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文学。这一基本性质是由这一时期进步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文学的主流(反殖、反帝、反封建)及文学的基本主题(反殖、反帝、反封建)决定的。小结二、中国近代文学的特点特点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多样性复杂性过渡性(一)新的时代主题——反帝反封(1)形成了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2)近代爱国主义显示出新特征,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反殖民主义侵略同反腐朽封建统治相结合的新特点,淡化了反侵略爱国思想中的“忠君”观念,把人民作为反侵略英雄来歌颂。(3)有些作品萌发了很新的思想,如“师夷”即向西方学习的思想。(4)文学创作中的爱国主义主题总是同抨击清朝投降政策和专制统治、宣传民主思想结合在一起。1、时代主题的具体表现2、近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具有如下特点:(1)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2)爱国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既反侵略也反封建。(3)爱国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结合,宣传维新,鼓吹革命。时间范围看(二)近代文学的多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学题材的多样化空间范围看海外:外国的历史、现实、自然科学以及异国风光、风俗人情国内:各次历史事件、各种社会生活、各个阶层的人物等同古代文学相比,出现反帝、华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外国现代生活等创作题材小说:文言短篇小说,长、短篇白话小说、翻译小说-诗歌:民歌、古诗、近体诗等,增加了新派诗、白话诗、译诗散文:有古文中义言散文的诸文体,出现了新文体散文和白话散文戏剧:杂剧、传奇等传统题材,增加了京剧、其他地方剧、早期话剧体裁的多样化2、文学体裁的多样化(三)近代文学的复杂性近代文学的复杂性主要是指作家作品的复杂性。原因是因为近代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异常激烈,新旧思潮交杂,中西文化交融。如康有为、章太炎(四)近代文学的过渡性主要表现为新旧共处,新的因素逐步增长,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做了先导和准备。1、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1)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如既有《荡寇志》,又有谴责小说(2)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如浪漫主义对诗歌的影响,吴趼人的《九命奇冤》(3)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如早期话剧的出现(4)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2、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一类是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另一类是代表进步文化潮流,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三、形成原因1、政治斗争的需要。2、西方文化的撞击。3、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4、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5、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四、中国近代文学的地位和意义1、以近代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为新特征的近代进步文学,展现了近代历史中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奋斗历程,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2、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新文学发展的变革时期。3、在文学领域内,文学革新运动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和提倡白话文为号召,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创作、新文学理论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4、晚清文学革新运动的态势和思想资源为后来的新文学运动所利用,成为它的先导。第三章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及其演变一封建社会文学思想的延续与变化二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的文学思想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革新运动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学思想一封建社会文学思想的延续与变化(一)宋诗运动的诗论宋诗运动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个代表诗派。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为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运动的健将。理论主张是:(1)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宗唐,反对复古。(2)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摹拟复古;“人与文一”,“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3)提出了学养功力说,主张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人之无成,浮务文藻,镂脂剪楮,何益之有!”(4)在学古与革新的关系上,强调学古创新,反对食古不化;(5)他们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在强调“立诚”、“真我”、“不俗”的同时,又强调诗歌必须恪守政教法规,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