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电图简介小儿脑电图与成人不同,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有较大的差别,儿童不同年龄组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也不相同,即使年龄相同,个体也有很大差异,要了解儿童脑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熟悉儿童脑波的发展变化显得特别重要。一、儿童脑波发展的特点小儿脑电图随着年龄增长有以下变化规律:1.频率由慢逐渐变快2.由不规则到规则3.由不对称到对称4.由低幅逐渐变为高幅,再由高幅降到同正常人一致5.由从不稳定到稳定6.对光反应从无反应到有反应,从有反应到反应正常二、正常小儿觉醒脑电图1.新生儿(一个月内)以1.5-3Hz,20-50µv的不规则和复合慢波为背景,慢波上重叠4-6Hz及14-22Hz低波幅θ和β活动,无明显节律性,各部位区别不明显。足月新生儿活化睡眠时间占50%,安静睡眠时间约占40%,活化睡眠脑电图呈连续性,安静睡眠状态脑电图呈非连续性,活化和安静睡眠的相对连续时间,可因某些病而有所延长或缩短2.幼儿1-3个月幼儿,以2-3.5Hz,中等波幅为背景,波形不规则,中央区有4-6Hz节律,三个月后,枕部可见4Hz优势活动,但无节律性。6月-1岁:以3.5-6Hzθ波为主,后头部可见α活动,但不规则(3个月后4-5Hz),6个月后枕部节律开始变明显,1岁后有较稳定的5-8Hz高幅节律。2-3岁以后,顶枕部5-7Hz的θ较稳定,间或δ节律散发。3岁以后枕部的α节律的平均周波数增加,但仍有较多4-7Hzθ节律出现,此阶段反应已具备,睁眼时后头部脑波受抑制。3.学龄前儿童(4-6岁)θ波周期逐渐缩短,α节律枕部优势逐渐形成,这个时期是大脑发育的一次飞跃,从θ活动向α节律移行时期。4.学龄期儿童7-8岁时,枕部α节律为8-9Hz,波幅达到100µv以上,不稳定,枕部θ波非节律性出现。9岁以后,枕部不再出现θ节律,且α节律以9-10Hz为主。10岁以后,α节律以10-12Hz之间。13岁以后,基本接近成人脑电图,双侧枕区α波波幅达稳定在100µv以内,平均波幅在50-80µv左右。三、正常小儿睡眠脑电图入睡期(思睡期):2岁以后儿童可见成群出现间隙高波幅慢波,称超同步化慢波,呈阵发或爆发。在脑电图上此期称涟波期。非常浅睡期:在4-5个月以后,中央及顶区可见100µv高波幅尖波样波,为早期峰波,亦称中央区顶尖波,在2-4岁时最明显,12-14岁以后逐渐接近成人峰波,其主要特点是左右对称同步性出现。轻睡期:此期以出现纺锤波为特点,其频率随年龄增长而稍有变慢,新生儿双顶区明显,2个月后双中央区明显,左右同步但对称性稍差,纺锤波在2-4岁时其波幅明显增高,呈高幅尖化表现。中睡期:此期的特点是纺锤波频率变慢,波幅逐渐降低,背景被以1-3Hz大慢波为主,快波消失。深睡期:纺锤波消失,背景节律为左右不同步的0.5-3Hz高幅不规则的大慢波觉醒反应:2个月以前的婴幼儿不明显,3个月以后出现大慢波觉醒反应,1-2岁时觉醒反应为高幅慢波后有连续3-4Hz的正弦样波波群出现,随年龄的增加,慢波后的连续波率逐渐加快,真正的成人K综合波的出现要到10岁以后。四、小儿异常脑电图的表现对成人异常脑电图判断标准及其分级现已较为明确,而对儿童异常脑电图及其分级判断标准,尚缺乏较为完整的统一,儿童脑电图与成人脑电图比较,其脑波的频率、振幅、对称性及稳定性随年龄的变化而异,因此分析判断小儿脑电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背景波异常否,与同龄儿童比较其波率、波形、波幅、分布、对称性及稳定性及出现方式。2.睡眠脑电图除依照脑电图背景分析外,还应该观察实际睡眠程度与脑电图符合情况,睡眠纺锤(新生儿部分可见,二个月应出现,三个月100%出现,对缺失者应在三个月后随访)的发放和觉醒波(无反应者提示发育延迟)出现情况。3.病理波的出现,所谓病理波即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波,在儿童脑电图中,即使存在上述的波形,也不能一概认为是异常,同样也应考虑各种年龄中的某些生理情况的可能性,胎龄25-31周的早产新生儿,正常棘波和尖波放电与异常的惊厥性放电很难区别,总的来说,惊厥放电具有重要重复性、节律性、持续性和局灶性,正常棘波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为一过性。足月新生儿一过性尖波亦可见到。一过性尖波如有以下情况应视为异常:一过性尖波之后有背景抑制。一过性尖波重复性出现或出现于某些不常见的部位。儿童在疲倦和饥饿等生理改变情况下亦可见一过性尖波。4.诱发反应,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睁闭眼试验: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睁眼时背景节律抑制现象逐渐加强,从不抑制到抑制,从抑制不完全到抑制完全,大脑发育不全儿,背景节律往往不抑制或抑制不完全,视反应(1-3岁阶段应出现视反应)以七岁以后逐渐稳定,儿童常见睁眼时Mu节律发放,双中央区出现类α波节律纺锤,这种现象要根据病史声、光刺激:闪光刺激除了肌阵挛发作外,诱发癫痫波的阳性率并不高,睡眠时对光的刺激敏感性降低,所以必须在清醒下进行,节律同化是正常反应,如果节律同化左右不对称,尤其一侧缺如,常预示该侧为病变侧,可作为潜在性脑损害侧判断的依据。声刺激可有效诱发颞叶癫痫波,对睡眠中儿童可观察睡眠波(K综合波)反应。过度换气(HV):HV个体差异很大,尤其儿童在深呼吸中出现高波幅同步化慢波阵发或持续性发放,一般不要轻易作异常判断,有人分析150例正常儿童过度呼吸慢波变化:阵发性慢波,HV前出现率5%以下,HV中达80%左右,各年龄组差异不超过10%,持续性高波幅慢波HV前为0,而HV中5-6岁高达40%,其他年龄组也在10%左右,慢波波幅3-8岁最高,最高达800µv,以7-8岁为多见,11-12岁后降至500µv,而脑波频繁深呼吸前后只有0.5Hz之差。有人认为,HV中这种高波幅慢波反应只作为疑有痉挛因素,更重要的是观察HV停止半分钟后背景脑波的反应,是否已经恢复到HV以前的水平,则更有临床意义。深呼吸中如出现癫痫波,此为特异性改变,在癫痫失神发作易诱发。剥夺睡眠:使患儿连续24小时以上不睡,或尽可能缩短睡眠时间,然后描记清醒和睡眠脑电图,可有效诱发癫痫波,常规脑电图为阴性或为一般背景非特异性异常,行剥夺睡眠后记录清醒和睡眠期脑电波,可有效提高癫痫病人的阳性率五、新生儿异常脑电图低幅混合背景,10-30µv,多种脑波混合持续发放低平背景,全幅波幅在10µv以下混合图型高-低幅交替背景,低平段至少达3秒以上,且平均波幅在10µv以下爆发抑制背景,抑制部分在5µv以下电静息脑波稀少,全幅电压在5µv以内,全幅似基线漂移左右不对称,两侧相差50%以上惊厥放电可重复发放1.轻度异常背景脑波由各种频率的波混合组成,大多数为波幅正常的慢波,有短暂的波幅不对称,有短暂的过多的尖波,睡眠周期延长或缩短2.重度异常背景脑波有明显抑制,呈低电压波幅,恒定在10-15µv,特别缺乏频率变化出现爆发抑制现象,抑制期在20秒以上,足月新生儿的爆发抑制特征是抑制波幅<5µv,被紊乱的爆发波打断,具有这种波形的新生儿往往预后不良,尸检证明与严重的神经元坏死有关。惊厥性放电,惊厥性放电具有重复性和节律性,节律性是惊厥放电与正常偶发尖波明显区别的一个特征,大多惊厥放电开始是局灶性的,放电一般有三种图型,慢波:5或5Hz以下慢波局部或一侧非对称性发放;单节律:不一定是尖波,为θ或α单节律出现;重复的尖棘波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