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念研究学术史周迎春黄倩“PhysicalEducation”在英文中的解释是“身体的教育”,一般专指学校体育。美国社会对“Physical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一般有2种:其一是“EducationofthePhysical”,即“针对身体的教育”;其二是“EducationthroughthePhysical”,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关于Sport一词的来源。目前有多种说法,其中较受认可的是:Spor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djdortare或deportare。14世纪后传人法国,在古代法语中被标记为desporter,意为“情绪转移”、“使高兴”、“使愉快”、“玩”、“忍耐”等。l5世纪又由法国传人英国,并经过disport以及sporte的演变,到17世纪以sport固定下来。l9世纪盛行并随着英语的流行而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其初始含义是“暂停工作、离开工作场所,到户外进行自由娱乐、游戏或消遣。play、game和Sport之间的关系Sport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用语具有多种含义。查阅世界各国词典、辞书以及百科全书关于“sport”的解释和一些专家学者对“Sport”的定义,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sport仍是一个概念、定义非常模糊的术语。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人们对Sport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解释中提取到几个关键词:(1)(户外)运动;(2)游戏;(3)竞技,运动竞赛,竞技运动,运动项目;(4)娱乐,消遣。至于这几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GuttmannA曾通过连续光谱的形式给予了很好的说明(见下图)。match一般指竞技比赛,如比较正式的球类比赛(网球、高尔夫球等)、拳击等。体育一词的起源对体育中国化之路进行梳理第一阶段(19世纪——1949年)在体育一词传入中国时,其概念较模糊,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意义。体育所指的与“卫生”、“体操”、“运动”等概念没有明确的界线。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身体的教育”的概念。这与当时国际上对体育的意义基本一致。此后,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中国的一些理论家、思想家、教育家结合中国的国情,先后丰富了体育概念。如:身体教育、大肌肉活动等等。虽有把体育与运动等同起来的趋势,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局限在学校教育范围内。但这一时期国内动荡,体育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也使国人对从日本引进的体育概念产生冷漠,转而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习,从而接触到一些体育有关的词,如sport、physicaleducation等均笼统地译为体育,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体育概念的混乱。第二个阶段(1949年一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和认识上的原因,开始不断有人对“体育”概念的语意进行转化。进入语言、言语领域后,又有人把指称对象由儿童少年扩大到了全体国民,“体育”的形式由体育课扩大为一切形式的身体活动(生产劳动除外),并把学校体育、群众性体育和竞技运动等统统概括在“体育”这个语词中。接着又把从苏联引进的“广义体育”、“身体文化”、“体育运动”等概念与中国的“体育”概念混合在一起,使体育概念的外延彻底冲破教育范畴,步人更宽的社会文化领域,并把社会中能够锻炼身心、服务国家政治经济的各种身体活动和项目统统都归结到“体育”的范畴内。虽然在本阶段的前期国内也有一些教育学家、体育专家围绕什么是体育,什么是竞技运动以及与体育类似的一系列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过讨论,但对“体育”概念新的提法不多,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还比较统一。进入“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潮、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体育理论研究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体育概念的表述十多年间没有出现什么本质性的变化。第三个阶段(1977年一现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尤其是1978年l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育”概念的研究迎来了春天。体育的范畴、命题以及体育概念的表述等等一系列问题重新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自1982年“烟台会”提出“体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后.学者们析“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体育”概念的确立寻找根基;辨“何谓体育”这个命题,为“体育”概念的建立找寻依据;思考“体育”概念的表述形式,为“体育”概念的重建清理障碍。“真义体育派”与“体育整体派”之争,“教育属性”与“文化属性”之辩,“PE”与“s”之异、“广义体育”与“狭义体育”之分,“体育”概念的“应然”、“实然”、“本然”与“未然”之别⋯⋯,“体育”的定义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的问题,“体育”概念的逻辑起点问题,“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问题,“体育”的能指、所指、意指和类指问题,“体育”与“运动”谁包含谁的问题,竞技运动是否体育的问题,本土概念与舶来概念的接轨问题,不同语境下“体育”术语的使用问题,“体育”能否成为总概念的问题、中国特色“体育”概念的继承性与批判性问题⋯⋯。历时三十年之久的“体育本质”大讨论,一波接一波的争论,使学术观点趋向多元,学术视野日渐拓展,研究结论不断升华,并出现了多种学术流派,确乎百花齐放,轰轰烈烈、蔚为壮观。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仍未能在“体育”的定义上达成共识,也没有完全理清“体育”之概念,但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界对于“体育”概念更加深入地研究。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理论基础,研究结论不够准确,反映体育本质不够,概念定义过于宏观、笼统,针对性不强,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关系界定不够清楚,对玩、游戏、休闲、娱乐、身体教育、竞技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然而可喜的是,从近年来争论焦点的演变看,学术界争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从早期的引经据典,囿于经典著作条文和译著文本,罗列各自的论据,批判对方的论据,发展到开始把“体育”概念作为问题研究,重点考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它们演变轨迹,以澄清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体育”的实际含义,阐明各自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以批判对方方法论上所存在的谬误。不同时期学者对体育的定义第一阶段:体育概念的初步传入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展开第二阶段:1915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全面展开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第四阶段: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第四阶段: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主要观点一个是“真义体育”派,也称作“小体育派”,主张“sport”的单一性、真义性。他们认为,体育从最开始一直到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都是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身体教育,尤其是在建国后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体育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功能,所以体育不能离开“增强体质”的中心,体育只能是身体教育。还有,他们认为从现有国际Sport-PhysicalEducation概念体系来看,国内用“体育”这个术语翻译“sport”,用“学校体育”这个术语翻译“physicaleducation”也都是错误的,因此要求把体育归真为“身体教育”。另一派就是“大体育派”,这在我国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他们认为,体育概念已经是大体育,体育与教育不属于归属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因为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等,这其中只有学校体育有着教育的作用,因而体育不属于教育,它的本质不是教育,本质属性不是教育性。也有的学者认为体育概念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概念,因而,体育概念的扩大是合理的。不同学者对“体育”如何进行分类我国传统体育分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分为学校体育、大众(群众、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其划分标准分别是场所、功能、对象。第二种观点:分为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职团体育。其划分标准是场所。第三种观点:分为学校体育、职业运动、社区体育。其划分标准是行业。第四种观点:分为大众体育、竞技运动。划分的标准是对象和功能。我们比较认可的是下面的一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