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常见疾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分院放射科罗希•头部CT解剖•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头皮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脂肪)、帽状腱膜及肌肉、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骨外膜组成。头皮的CT解剖:皮肤呈线状较高密度。皮下组织呈低密度,清晰。腱膜和肌肉呈软组织密度,厚度均匀。以部位命名头皮软组织。头颅CT解剖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内板、较低密度的板障。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状、边缘增白。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头颅CT解剖头颅CT解剖脑的解剖:脑实质: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及脑深部结构。脑室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及四脑室。蛛网膜下腔:脑沟和脑池•头颅CT解剖1)大脑分叶:额、颞、顶、枕和岛叶。分叶标志:中央沟、顶枕沟和外侧裂沟。头颅CT解剖2)小脑:位于后颅窝、天幕下,分左右两侧小脑半球、蚓部、齿状核、小脑扁桃体等。•头颅CT解剖3)间脑:丘脑、松果体、下丘脑、视束、漏斗、垂体及乳头体。头颅CT解剖4)脑干:包括中脑(四叠体、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大脑脚)、桥脑、延髓。•头颅CT解剖5)脑深部结构:①基底节:尾状核头、体部,壳核及苍白球组成。②脑白质:半卵圆中心、内囊、胼胝体等。头颅CT解剖1)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体部、枕角、三角区和颞角)、三脑室(孟氏孔)、四脑室、脉络丛等。2)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间腔,容纳脑脊液。脑池: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枕大池、桥前池、大脑大静脉池等。脑沟:中央沟、外侧裂沟、矩状沟、扣带沟等。头颅CT解剖•头部CT解剖•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病理: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占50%~80%。根据脑梗死原因,通常分为脑血管阻塞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两大类。脑血管阻塞:有血栓形成或栓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多是在脑血管原有病变的基础上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所致。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为多见,病理上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CT表现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所见,或仅显示模糊的略低密度区。58%可见异常,可出现豆状核、脑皮质稍低密度影,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分解不清,可有轻微占位征象,但这些变现通常在6小时以后方可显示。少数可见血管腔内高密度影,有“致密的大脑中动脉征”。2~15日:梗死的低密度病灶显示最清楚,范围与所累及血管在灰白质的分布相一致,常为楔形。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征象。脑水肿一般在梗死第三周基本消退,少数可见少量出血,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处。2~3周:梗死区密度较前增高,在梗死区内和边缘出现弧形或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病灶边缘可变得不清楚,较小病灶可完全为等密度,占位效应减轻或消失。4~5周:梗死病灶密度接近于脑脊液,但范围较急性期小,这与胶质增生有关;邻近脑沟、脑池及脑室扩大。鉴别诊断:1、病毒性脑炎:病灶常发生于双侧颞叶和额叶,呈斑片状低密度,占位征象较轻,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史。2、脑肿瘤:星形细胞瘤通常只在脑白质区出现低密度灶,并多沿白质扩散,转移瘤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肿瘤的密度常较周围水肿区高。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或环形强化。脑梗死的低密度区通常按某一动脉供血分布或位于分水岭区,多呈楔形。脑梗死超急性期脑梗死CT表现发病6小时,CT平扫诊断率为36.4%。诊断线索:(1)动脉高密度征(35%~45%);(2)局部脑肿胀(24%);(3)脑实质密度稍降低(60%);以上征象在较大动脉阻塞后出现几率较大窄窗宽利于检出病灶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2天后)RMCA高密度、脑实质密度降低(新桥医院王文献教授病例)急性期脑梗死左颞顶叶脑梗死女性70岁突发头痛、头晕、偏身感觉障碍图1~3:CT平扫图4:T1WI轴位图5:T2WI轴位图6:T2WI轴位抑脂图7~8:DWI图9:ADC图急性期脑梗死CT阳性检出率较低,应结合临床表现,密切随访,必要时复查CT或MRI检查。分水岭区脑梗死左侧分水岭区脑梗死•女性70岁•头痛,半月前突感右侧肢体无力•查体: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图1~3:CT平扫•图4:T1WI轴位•图5:T2WI轴位•图6:T2WI轴位抑脂•图7~8:DWI•图9:ADC图•分水岭区脑梗死是由大脑前、中、后动脉终末分支稀少导致各支动脉末梢边缘区梗死。小脑梗死女性75岁突发头昏,不能行走10分钟。BP:220/110mHg1小时19小时一周右侧小脑梗死(急性期)中动脉脑梗死1天3天2周女性89岁左侧偏身无力1天。左侧病理征(+)中动脉脑梗死CT平扫CT增强后动脉脑梗死左大脑后动脉皮质区梗死临床表现:右半视野急性视力丧失1天CT平扫:左枕叶皮质深、浅层低密度影腔隙性脑梗死概念:深部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病灶大小5-15mmCT特点:脑深部的小片状低密度区MRI特点:敏感检出小病灶,区分新旧病灶,确定责任病灶•头部CT解剖•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外伤混合性出血外伤出血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血管畸形脑出血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特殊性脑出血非外伤出血脑挫裂伤定义:脑挫伤为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无明显出血灶脑裂伤为脑回、脑膜或血管断裂,组织出血。出血和水肿同时存在为脑挫裂伤CT特点:①脑挫伤少见,表现为脑回的低密度灶②脑挫裂伤表现为脑皮质及皮质下区(脑表层)的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脑挫裂伤重医附一院吕发金主任病例硬膜外下肿重医附一院吕发金主任病例急性(0-7天):高密度(60-90HU)亚急性(7-22天):等、稍低密度(20-40HU)慢性(22天):低密度(0-20HU)反复出血呈混杂密度;外伤史可能不明确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观察出血带形态是区分硬膜外出血与硬膜下出血的重要方法:硬膜外出血—梭形硬膜下出血—新月形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宽的鉴别:脑回有无受压移位(有无占位效应)硬膜下积液脑萎缩外伤混合性脑出血脑外伤出血,并非只有单一性质出血,在较严重外伤(如车祸伤、坠落伤、挤压伤等)情况下,颅内可以合并多种出血方式,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出血部位、大小、出血量,避免漏诊、误诊出现。脑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外伤混合性出血外伤出血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血管畸形脑出血动脉瘤破裂脑出血特殊性脑出血非外伤出血非外伤性脑出血非外伤性脑出血概念又称为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病变引起的脑血管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发生于大脑半球,少许发生于脑干或小脑。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思障碍。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多发生于基底核、脑干、小脑。脑出血急性期(0-3天):边缘清楚,均匀的高密度,周围水肿带不一吸收期(3天-):边缘模糊,血肿缩小,密度减低,水肿带增宽囊变期(2月-):小血肿完全吸收,较大血肿遗留大小不等的软化灶(囊腔)脑出血血肿演变的CT表现6小时3天15天24天囊变期重医附一院吕发金主任病例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CT表现:1.高血压病所致脑出血好发于基底核区。2.新鲜血肿表现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区,CT值为60~100HU,与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高于脑实质、而外溢的血液容积较大有关;但极度贫血的患者出血灶可以是等密度的,而急速出血能在高密度血凝块内表现出低密度。3.血肿周围常有一低密度环,与血肿内血凝块收缩以及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缺血、坏死和水肿有关;脑水肿一般在出血后3~7日达高峰。4.有占位效应,其程度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在出血后3~7日最明显,16日左右占位效应开始减轻,大的血肿占位效应可维持4周左右。一般占位效应达高峰后(3~7日),不再随着病程延长而加剧。鉴别诊断脑肿瘤并发出血:高密度影旁常有软组织肿块,占位效应明显并持续存在,随着病程延长,占位效应加剧;增强扫描,肿瘤部分可强化。高血压性脑出血女性80岁BP:170/80mhg左侧肢体乏力2天。左侧病理征(+)吸收期10天后4周出血基本吸收,水肿占位效应明显脑动脉瘤病理: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好发于Willis动脉环。临床: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癫痫、头痛、颅神经压迫症状以及由于血栓形成引起的脑缺血或脑梗死症状。破裂出血后则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相应症状。临床出现症状的年龄多在40~60岁。CT表现:平扫对没有血栓形成的小动脉瘤不易显示,需作增强扫描。快速薄层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CT对于有部分血栓形成的巨大动脉瘤,及动脉瘤壁上有钙化斑块者显示较容易,可见略高于脑组织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的结节影,有或无断续不齐的壳状钙化。其中心部分为低密度,代表该动脉瘤腔。增强后原有的稍高密度影仍然不变,但中心的低密度区增强明显,表现为不同密度的同心圆样征象,称为“靶标”征。CT增强扫描对显示同时存在的脑内血肿、脑梗死、脑水肿及脑积水很有帮助。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一、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有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血液与脑脊液混合充填蛛网膜下腔。CT表现: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点出血量多,常多腔隙积血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外伤引起,创伤致软脑膜血管破裂,出血与脑脊液混合,积聚于蛛网膜下腔;常合并脑挫裂伤。CT表现:近外伤处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点在外伤处,出血量有外伤情况决定,一般单侧出血,少数可双侧。出血范围不大,多数单侧出现,一般出现在外伤处。混合性脑卒中混合性脑卒中又称为出血性脑梗死,出血原因为缺血性脑梗死后血管缺血损伤或坏死,当闭塞血管再通,坏死区域再次恢复血液灌注,造成灌注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常发生于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后。由于脑梗死出现时间不长,血栓疏松,血管弹性尚可,梗死区域组织细胞活性存在,在得到及时治疗后,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几率较大。在发现急性期脑梗死时,应提示临床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以便尽快发现出血情况。混合性脑卒中重医附一院吕发金主任病例CT特点: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MRI检出较CT敏感瘤卒中脑肿瘤的瘤内出血以转移性肿瘤最为多见。CT对肿瘤内急性出血特别敏感,且瘤内出血有多种方式。一般分为三型:Ⅰ型为实体性出血,无液平面,血肿周边肿瘤可强化。Ⅱ型为瘤体中心出血,周边肿瘤组织呈不规则厚环状强化。Ⅲ型为出血进入瘤体的坏死腔内,能产生液平面,肿瘤实性部分可强化。与脑出血鉴别诊断:脑出血出血灶密度较均匀,周围水肿带规则,围绕出血灶,以出血灶为中心向外推移脑组织。瘤卒中一般可见出血早周围或中间可见瘤体,增强时瘤体强化,密度不均,水肿带不规则,占位效应重。瘤卒中女性64岁右上肺叶癌纵膈淋巴结转移。厌食、呕吐已6天。肺癌脑转移瘤并发出血病例分析混合性脑卒中女性70岁恶心、呕吐伴乏力1天病例一瘤卒中病例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三高血压性脑出血女性76岁BP:150/80mhg左侧肢体乏力半天病例四•头部CT解剖•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肿瘤脑肿瘤即各种颅内肿瘤,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危害。一般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神经、垂体、血管残余胚胎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瘤。脑肿瘤,也称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的好发部位:颅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往往与肿瘤类型有明显关系,胶质瘤好发于大脑半球,垂体瘤发生于鞍区、听神经瘤发生于小脑桥脑角,血管网织细胞瘤发生于小脑半球较多,小脑蚓部好发髓母细胞瘤等。临床表现: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5:1。颅内肿瘤的起病有多种形式,一般以缓慢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形式为主,如视力的进行性障碍、各种感觉运动的障碍等。但亦可表现为突发的抽搐或进行性的颅内压增高症状。较少见的为卒中样发作,多半是由于肿瘤的突然出血、坏死或囊性变所造成。脑肿瘤脑肿瘤原发性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