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社会可持续发展本章教学课时:8课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和掌握:(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我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对策;(3)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性;(4)架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的原则及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措施;(5)我国消灭贫困的战略和对策;(6)我国发展卫生事业的战略对策;(7)中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本章教学重点:我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性;我国如何消灭贫困。本章教学具体内容社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主要依据《中国21世纪议程》所涉及到的人口、居民消费、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等六个方面作些介绍。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适度的人口总量(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相应的人口增长)和优良的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2、过多的人口总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供给紧张;(2)人口过快增长会影响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3)人口过多对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保险、交通等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4)人口过多会超过环境的承载力,(5)人口素质不高(含文化、科技水平等)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5、人口过少也会对发展经济不利(1)难以形成资源的规模效应。(2)难以提供充实的劳动力。(二)人口容量(有限人口容量)和最优人口(经济最优人口)1、人口容量:指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降低其未来发展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承载的最大人口总量。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口容量为16亿人。2、最优人口(经济最优人口):指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人口总量。有些专家认为中国的最优人口数量为4-5亿;有的认为7亿左右较好;有的认为可以在7-10亿之间。(三)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或对策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1)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2)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3)加强可持续发展伦理、道德教育和宣传。2、加强对目前人口状况和人口动态的研究分析,为人口控制、人口就业、人口迁移和城市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3、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4、扩大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二、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1、追求物质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马斯洛对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现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在追逐单纯的经济增长,以满足物质需要,在现代生产力的高度上,原本作为金字塔底部的“生存需要”或“物质需要”竟然在金字塔的顶部。“生活在90年代的人们比生活在上一世纪之交的他们的祖父们平均富裕四倍半,但是他们并没有比祖父们幸福四倍半。美国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著作中对美国20世纪80-90年代消费膨胀作出了冷静分析,提出了“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这样一个观实而深远的问题。2、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特点:第一、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协调;第二、企业应发挥其合理引导消费的作用(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到次要位置);第三、人们的消费观念从单纯对自然的索取转到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3、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对策第一、通过税收等手段抑制不健康的消费,如烟、烈性酒;第二、通过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和其他相关政策,引导合理消费;第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量和人民收入;第四、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三、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交通运输、情报服务、机械和车辆修理、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咨询、科技、教育、娱乐、餐饮、理发、洗澡、身体保健、服装设计、家庭装饰等。(一)服务业的特点、作用与功能1、服务业的特点:(1)智力的发挥(2)污染少(3)覆盖面广(4)成长性强2、服务业的作用与功能(1)推动经济的增长;(2)节约社会劳动时间;(3)产业协调(农业和工业有较强的互补性,农产品的运输,工业品的销售);(4)对经济发展的导控;(5)弥补经济增长的缺陷: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二)可持续的服务业的含义及其架构的原则1、可持续的服务业的含义:指一种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科技水平,着眼未来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服务业。2、架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的原则:第一、充分认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第二、重视服务业的文化性。第三、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与高新技术联姻。第四、要以知识为基础发展服务业。(三)中国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约束条件和成长条件:1、中国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约束条件:(1)第一、二产业发展滞后(2)人口压力(影响到消遣性和娱乐性消费)(3)市场发育不完善(4)设备落后,经营不规范,管理思想陈旧(5)浪费与污染严重(6)国际环境的压力2、成长条件:(1)工业化加速使服务业有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2)服务业的分化和整合使服务业的内生性增强;(3)服务业发展中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借鉴;(4)国内的就业压力与国际竞争的加剧给服务业以突进的机会;(四)中国发展服务业的具体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在商业和流通业方面,加强经营能力,增加完善零售商业网点;建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批发网络;提高仓储运输能力,加快物流网络建设;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与运作,控制噪音污染;2、开辟新旅游专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3、进一步加强饮食业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产品。4、完善流通市场的建设;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流通网络;5、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险业,特别注意发展老年社会保险和完善风险保险;6、建立一套适合中国法制的金融体系,健全股票市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7、严格控制服务业污染(对重点污染行业加强管理);8、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9、大力发展包括法律和会计审计在内的咨询业;四、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1、贫困的两种含义:绝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表现的贫困状态,它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相对贫困:指低收入者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相对于全社会而言而表现的贫困状态。按世界银行的观点,收入只有或少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都视为相对贫困者。相对贫困既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也发生在发达国家。2、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不消除贫困,就难以持续发展;而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即注重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贫困。3、我国目前贫困问题的现状(1)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9年的2.5亿人口减至2000年的3000万人(2)城市2000年9月民政部提供给国务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背景材料,说2000年6月我国城镇最低保障线以下的人口为1382万人。但据中国人大社会调查中心推算,却有5000万人。近10年,美国每年享受贫困线救助的人口的14.5%(大约有4200万人)印度为6%。我国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资助的人口不应低于6%,应在2400-3000万人。我国尚未脱贫的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18个集中这片区。其中典型的极贫区有两片:一片是“三西”即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面积38万平方公里;其特征是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干旱缺水;另一片是位于滇、桂、黔、喀斯特地貌区,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其特征是植被被严重破坏,岩石裸露,降水很快就流失和蒸发,无法涵养水源。(二)消除贫困的战略和对策1、中国为消除贫困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1)国家“八五”扶贫攻坚计划;(2)以工代赈:仅1986-1996年,中央政府累计提供了720亿资金用于贴息贷款,以工代赈、财政发展资金。2、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消除贫困(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一、努力控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扶贫重在扶人)第二、实施有利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第三、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资金,物资投入。第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如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五、实行劳务输出和异地开发。第六、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活动。第七、健全机构和加强管理。第八、大力实施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项目。五、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一)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人类健康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一个目标。(2)人类健康水平,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两个方面。(3)人类健康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和改善人类健康水平;不可持续发展会引起和加剧人类的健康问题(二)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1、中国卫生事业在建国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0岁,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2、存在的主要问题:(1)卫生事业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落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在191个国家的地区只排名140位)(2)环境污染和公害对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3)地方病和传染病依然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4.25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30个省区市1230个县2亿多人受地氟病威胁。15个省区市321个县0.5亿人受克山病威胁。14个省区市315个县0.34亿人受大骨节病威胁。河南林县,是食道癌有名的高发区;江苏启东县,是肝癌的高发区;山东半岛,是胃癌的高发区;(三)发生卫生事业的战略对策(参考十五计划纲要讲座)1、实行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2、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对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4、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5、建立和健全卫生监督立法体系、卫生标准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卫生监测体系,并依法实施卫生监督。6、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六、人类住区与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是人类生活质量关系最密切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内容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人类住区的涵义指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安全,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活动环境。它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因素。(二)中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就1)、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30.9%;2)、1999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9%和52.6%(1995年分别为49.9%和58.6%3)、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9.8m2;农村24.2m2;4)、1999年城镇居民彩电普及率111.6%,农村电视普及率100.6%;5)、2000年底电话用户达2.29亿户,全国普及率达20.1%,其中城市普及率39%,农村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80%。6)、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1999年已达534万辆,其中载客汽车304万辆。7)、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三)中国人类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任务1、中国人类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1)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带来的种种矛盾(住房、就业、交通等)(2)人均资源短缺(有限的资源供给)(砂材料、能源、环境容量等)2、中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1)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2)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功能;(3)改善人类住区环境;(4)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5)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6)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区能源利用率;上述任务可归并为城市化管理、住房和基础设施三个领域。本章讲授要点回顾人口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适度的人口总量和优良的人口素质对经济社会可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过多的人口总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对经济社会可续发展具有阻碍作用3、人口过少也会对经济发展不利(二)人口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