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一、生态学理论•1、相互依存于相互制约规律•相互依存于相互制约,反应了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这种协调关系表现为两种关系:(1)普遍相关性规律(2)相对制约性规律•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物质是生态系统组建的基础,能量是生态系统运动的动力。•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其过程:(1)能量的输入(2)能量的传递(3)能量的转化和散失•特点:单向递减性和逐级递减性•3、负荷定额规律•任何生境的生物生产力都是有一定的限额,它们能维持的生物量有一固定的上限,这种上限是由可以利用的能量和其他资源决定的。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种类的外界压力也都有一定的忍耐限度,超过这种极限就会引发系统的损伤、破坏,以致瓦解,这就是所谓的负荷定额规律。•4、多样稳定性规律•一般来说,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大,联结物种的食物网的关系越复杂,系统也就越稳定,即越容易维持平衡。•5、地域分异规律•每一地域都有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组合特征,同时也通过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时,都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二、环境经济学理论•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而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于合理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障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但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样,只有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社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例如: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经济增长-环境”系统耦合度。经济增长与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分为以下几种:•非直接耦合: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数据耦合: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时,彼此之间是通过简单数据参数(不是控制参数、公共数据结构或外部变量)来交换输入、输出信息的。•标记耦合: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就是标记耦合。这个记录是某一数据结构的子结构,而不是简单变量。•控制耦合:如果一个模块通过传送开关、标志、名字等控制信息,明显地控制选择另一模块的功能,就是控制耦合。•外部耦合: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数据结构,而且不是通过参数表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则称之为外部耦合。•公共耦合: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则它们之间的耦合就称为公共耦合。公共的数据环境可以是全局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等。•内容耦合:如果发生下列情形,两个模块之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1)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2)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模块内部;•(3)两个模块有一部分程序代码重迭(只可能出现在汇编语言中);•(4)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胁迫作用,资源环境对产业结构产生约束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彼此耦合的交互体。用耦合度或协调度来反映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协调程度,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即把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利用作为两个相互耦合的系统,用一定时间序列的相关指标,定量测度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与协调程度•2、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庇古(ArthurCecilPigou)在其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厂商给其他厂商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需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这时,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外部性场合通过政府行为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使生产稳定在社会最优水平。庇古提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同时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产值都相等,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于是就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净产值大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部门实施征税,以迫使厂商减少产量;对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以鼓励厂商增加产量。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PigouTax)”。•1960年,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RonaldCoase)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他在该文中证明,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庇古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分配,最终资源都会得到最有价值的使用,理性的主体总会将外溢成本和收益考虑在内,社会成本问题从而不复存在。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而且科斯将其进一步发挥成为所谓的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是明晰的,私人之间的契约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他通过对“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的谷物增长”的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即损害问题的主要论点:其一,损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其二,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可使权利得到重新安排而达到产值最大化。可见,科斯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只要交易费用为零和产权界定明晰,私人之间可以达成协议,从而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导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就会消除。•环境经济手段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由于科斯与庇古在外部性内部化路径上的分歧,相应的环境问题解决路径就有了倾向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和倾向于政府干预作用的区分。经济学理论界将主要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庇古手段,而将主要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称作科斯手段。庇古手段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科斯手段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庇古手段中的排污收费和科斯手段中的排污权交易在污染控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两种路径都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有其适用条件。•目前,主要通过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并通过环境税收、收费、环境补偿与生态购买等途径实现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四、“阳光经济”理论•20世纪90年代,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阳光经济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他的《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略》作为有关可再生能源的经典著作,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阳光经济理论旨在为政府实施国家经济运作时提供理论依据,即阳光经济理论是政府实施国家经济运作的指导性理论。•阳光经济理论这样形象地比喻政府对国家经济的运作:政府所建立起来政治、经济环境,就像制造的一台机器;政府制定的国家经济计划,就像为这台机器设计运作程序和原料配方,然后政府把人、科学技术和资源按“原料配方”组织起来,开通机器运作程序进行生产,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精神和实物的物质。这里要特别注意: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科学技术、资源才是最实质性的东西,是决定生产效率、产量(社会产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而人们所熟悉的经济学中的货币就像扮演这台机器与人、科学技术、资源这三种原料结合的润滑油而已。•阳光经济理论与人们熟悉的理论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到底是机器、人、技术、资源决定未来预计的产量,还是被人们神化、被西方发达国家阴谋利用的“万能”的货币(润滑油)决定未来预计的产量?•要注意,阳光经济理论提出的最佳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型,也是以脱离现代货币所表现的形式为特征的,它追求实实在在的精神和实物的表述,以防止那些御用经济学家们用那些什么GDP、什么货币收入增长这一类的文字把戏掩盖社会的真实面目。政府只有看清阳光经济理论上面指出那些实在的东西,去制定措施改造它们,才是真正地改造到这个世界,才不至于让那些经济学家们陷于永无止境的数字、文字、新名词、新概念的游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