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春节习俗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由此也形成普遍重视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北京人喜欢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与同桌交流。2.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3.把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喜欢的原因。4.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习提示擦拌饺我会写cùjiǎobànzhǎxiāo醋宵rán燃qī戚摊tān轿jiào骆luò驼tuó朗读课文扫清障碍眨旦贩fàn浒hǔcādàn米醋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眨眼骆驼燃放元宵摆摊亲戚天擦黑逛庙会水浒传读读写写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零七八碎:万象更新:日夜不绝:万不得已:灯火通宵:张灯结彩:词语解释形容又零碎又乱。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白天黑夜不间断。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整个晚上都亮着灯。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整体感知合作学习1.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4.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3.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2.通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思考1: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2.通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闹、喜庆、祥和、团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再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人们有哪些活动或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时间风俗习惯2、合作完成下表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按时间顺序腊八的浓香小年的麦芽糖和江米糖除夕的鞭炮声初一热闹的庙会元宵节的花灯会北京春节欢庆图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描述从腊八到过小年的情况。第二部分(第7段):描述除夕过节的盛况。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情况。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描写元宵节盛况。第五部分(第13段):描写春节结束的情景。段落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各段的短意连起来主要内容课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夜,正月初一以及元宵节的情景,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忙乱热闹喜庆团圆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北京的春节再读课文,说说文中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互动课堂(课后第一题)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详写:略写: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快速浏览课文1-2自然段,说说春节开始时(腊八)有哪些习俗?品味重点照北京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体会到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引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俗语说明“老规矩”说明这是流传下来的习俗。老规矩冻死寒鸦类似的谚语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2.冷在三九,热在中伏。3.八月十五云遮月,4.正月十五雪打灯。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什么?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腊八节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封”意思是封闭,交代了很关键的一个步骤,泡在醋里的蒜要与空气隔绝。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我们能体会什么?我们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课后第二题)第一件事买杂拌儿第二件事买爆竹第三件事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等。蜜饯: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空竹: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再来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课后第三题)···认真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春节开始时,人们有怎样的表现?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默读第6-7自然段,说说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和之后有什么风俗习惯?祭灶王放鞭炮吃糖扫房预备食材研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热闹”的?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重视吃团圆饭,祭祖家家到处都红红的各色的灯火通宵不许间断日夜不绝赶回都家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做年菜守岁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你从哪些角度体会到“除夕真热闹”?味、色、声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人们的活动家家……男女老少……在外边做事的人……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从人们活动的角度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对“除夕吃团圆饭”你又有什么体会?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什么?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什么叫“守岁”?你知道守岁有几重意义吗?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默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哪些不同?除夕正月初一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截然不同默读第10-11自然段,总结一下正月初一至初六人们都有哪些活动?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男人们女人们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在家中接待客人。大钟寺白云观火神庙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买玩具。赛轿车、赛马、赛骆驼白云观广场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全城鞭炮声不绝……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课后第二题)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汤圆,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说一说:你是怎么拜年的呢?拜年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看看元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一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元宵节美在何处呢?美在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读着这段话,我们从“处处、整条大街、几百盏”体会到元宵节美在何处呢?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会到灯的数量多从而让我们体会到元宵热闹、美好的情景。灯的种类多数量多种类多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你眼中的元宵节。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少女……小练笔从哪里看出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总结上文,揭示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流露出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处处张灯结彩,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买各种花炮燃放,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怎能不美好快乐呢?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怎么理解残灯末庙?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按照北京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