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历史文化简析姓名:蒋豪专业:金融学一班学号:131010130阆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南北最大纵距56.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1.2公里,辖区面积1877.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素有“天下第一江山”,阆苑仙葩之称。阆中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周朝时,阆中为巴国别都,公元前314年置县,迄今2300多年历史。历代在此设立郡、州、府、道治所,并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水、科举、天文、三国、宗教等文化在阆中衍生繁荣,和谐发展。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杜甫曾赞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唐朝时画圣吴道子游览阆中后作《三百里嘉陵》,并称阆中是嘉陵第一江山。阆中概况阆中概况阆中,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中国AAAAA风景旅游区。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阆中市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正式命名为“世界千年古县”。在“2009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阆中被联合国挚友理事会和国际旅游营销协会授予“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荣誉称号。2010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韵味横溢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若群星的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阆中古城在发展旅游中的独特优势。1.本源文化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嘉陵江古称)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淮阳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华胥故里,人文源头阆中天下稀,稀在华胥故里,人文源头。阆中有五千年文明史。据《路史》载,阆中是人祖伏羲之母亲华胥的故里,后华胥在成纪孕育伏羲、女娲兄妹。相传伏羲曾三次回到阆中,教人结网捕鱼,豢养牲畜,改巢造屋,尝草治病。晋人葛洪《抱朴子》说:“伏羲坐于方台(今阆中云台山),上受八方之风,乃作八卦。”司马迁《史记-列传》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从八卦到周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阆中东枕巴山,西倚剑门,在两山余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严密缠护之处选址营城,“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水势锁烟霞”。使山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权威学者研究,古称“琅缳福地”应是“阆缳福地”,是天帝藏书的地方。第一部天书就是伏羲在阆中创制的先天八卦。阆中与伏羲诞生地甘肃成纪,他建功立业的都城河南淮阳,共同构成中华本源文化链。阆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寻根之地,也是华夏本源文化传承光大之胜地。这里遗存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历代的大量文物,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文物保护点226个,各类出土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上等级的珍贵文物上千件,历代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是名符其实的人文渊薮。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巴国国都在江州(今重庆),后期战乱曾迁都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巴文化活化石”巴渝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2.巴人文化8.民俗文化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有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巴渝舞,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为了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要把民俗文化和古民居大院融入到一起,来加深游客的民俗文化休闲体验。巴渝舞——巴人古文化的一朵奇葩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官廷。巴渝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这鼓叫“巴象鼓”。巴人部族,有以蛇为图腾的,还有以象为图腾的,有“巴蛇食象”的故事流传。巴象鼓,大概与巴人部族的图腾有关系。后来“巴相鼓”又叫“八仙鼓”,是因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修道,道教中也有“八仙”,故“巴象鼓”又被叫成“八仙鼓”。在民间,女人也跳巴渝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据记载:“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后随弓矛盾众,踊跃呼号,分合有序”,分“迎神”、“待战”、“搏击”、“驱麾”、“欢庆”等部分。巴人利用这种歌舞形式,团结部族,鼓舞斗志,平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旦外敌入侵,便举族执戈以卫社稷。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风水山水,包括风水山(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天门、地户)、龙脉(剑山、巴山、续龙桥)、天然八卦(云台观)、九龙捧圣(天宫院)、伏羲玉台(三台山)等风水文化的山水景点;风水城区,包括天心十道、风水楼、街名文化、住宅风水;风水文化展览,包括风水文化博览馆、风水馆、天文历算博览馆、风水大院、天宫院等;3.风水文化天宫院位于阆中城南20公里的天宫乡。始建于唐,明天顺三年重建。因阆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定居,在此择地观天,著书立说,死后都埋藏于此,天宫院为纪念他俩而建。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等建筑,正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现两殿均保存完好,占地6亩,建筑面积684平方米。这里地形像一顶王冠,四周有九条山脉朝向,叫做“九龙捧圣”。袁天罡墓所在的观稼山,据说像一只麒麟,前面的圆形山岗即是太阳,叫做“麒麟奔太阳”,李淳风墓所在地方是一个圆形山包,像一颗珍珠,两边山脉则似两条飞龙,叫做“二龙戏珠”。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张飞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4.三国文化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明代又称雄威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张飞为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刘备攻取四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在镇守阆中7年间,张飞保境安民,发展农桑。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张飞被属下张达、范强所害,谥为桓侯,葬于阆中。张飞遇害后人们敬其忠勇,为他筑冢建祠,以示纪念,从初建时算起汉桓侯祠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阆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历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增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汉桓侯祠阆中山川灵气,孕育了一代代俊彦英才。早在汉代,阆中与成都石室同时兴学,汉唐时期是西南涌现人才最多的地方之一。宋代建有藏书三万余卷的民间图书馆“会经楼”,清代所设锦屏书院规模宏整,为巴蜀之冠。唐代,阆中出尹枢、尹极兄弟状元,时称“梧桐双凤”。宋初,陈省华砥砺三个儿子在南岩石窟读书,尧佐先中进士,其兄尧叟和其弟尧咨相继中状元。三兄弟两为宰相,一为节度使。历史上全国有十多个州县出过父子、兄弟状元,而出两对兄弟状元的,唯有阆中一处,人称状元之乡、“状元窝子”。科举时代四川出过状元19人,阆中独有4人,为西部十余省份之翘楚。还涌现出116名进士,402名举人。阆中除有纪念二尹三陈的状元坊,状元街,三陈街,读书岩,紫薇亭等科举遗迹外,还保存着清初举行四川乡试的贡院,是全国仅存保护完整的古代贡院,弥足珍贵。5.科举文化阆中清代考棚是川北贡院的俗称,也称阆中贡院、四川贡院,位于阆中古城学道街中部北侧,是清初朝廷抡才大典的重地。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古代的考场之所以叫“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川北道贡院是目前全国能够看到全貌的唯一的中国古代乡试贡院,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高等级科举考场。川北贡院是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第一进正厅是至公堂,即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龙门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有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第二、三进是考生食宿之所,也是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此外,还有供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川北贡院阆中是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我园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他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造就了他成为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被载入英国李约瑟所著《世界科技史》,列为世界一百项重大科技成果,排在第七位。美国每年都要举行落下闳等世界伟大科学家的纪念活动。紫金山天文台以落下闳名字命名行星。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给风测向定级定向,预测旱涝灾害,很有成就。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6.天文文化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一县之地,汇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全国罕见。7.宗教文化阆中饮食文化远近闻名。久负盛名的保宁醋、白糖蒸馍、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9.饮食文化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