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态度、价值观。学习目的:(1)了解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了解价值观的类型。(2)理解态度的特性,理解价值观对组织管理的作用。(3)掌握态度的功能,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价值观与个体行为的关系。第一节态度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个特定对象——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等)所特有的心理评价和行为反应倾向。2、态度的构成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意向)(1)认知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看法、评价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2)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带有感情色彩。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3)意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是可预见的外部表现。3、态度的特性社会性稳定性针对性协调性内隐性两级性价值观是其核心二、工作态度工作态度:人们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满意度人们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员工在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态度,以及认为工作绩效对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组织承诺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尽力,并希望保持自己的组织成员资格。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心理挑战性工作:即提供员工发挥能力与作用的机会。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挑战性工作,对人最有利。※公平报酬: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公正明确。不仅仅是绝对所得,还包括职工公平的感觉。※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如工作场所的安全、舒适、较少的干扰等)和社会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包括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友好与善解人意的主管。※工作与个性匹配:能使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技能得到充分施展。机会承诺组织承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经济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中国员工组织承诺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态度的功能)1、态度与社会认知及判断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事实态度态度事实两个相同的菱形,由于框架不同,事实分析就会受到影响。2、态度与学习效率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态度积极,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则好,反之亦然。3、态度与忍耐力忍耐力大小取决于多种条件。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忍耐力的提高。(美国学者兰波特等人的大量试验证明:态度的确是个体忍耐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4、态度与工作效率二者不存在必然联系态度端正、积极,一般会导致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态度消极,则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即高生产率或低生产率。5、态度与群体的相容和凝聚力问题:请举例说明态度对群体的影响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含义:态度的形成: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的态度到复杂的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态度的过程。态度的改变: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态度的方向性改变态度的强度或程度上的变化态度的中心趋势的变化态度的明显程度的变化态度的自觉程度的变化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凯尔曼(H.Kelman)提出态度形成与改变的三阶段:服从阶段:改变的是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同化阶段:改变的主要是态度的情感成分内化阶段:改变的是态度的认知成分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环境主体客体信息沟通可靠性权威性内容组织传递方法原有态度个性补充: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态度本身的特性,包括:A.态度形成时间的长短,稳定性和持久性。B.态度的协调性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人们总是寻求认知和感情的一致性,从而保持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协调。因此,当个体认知因素和感情因素不一致时,就能提供一个改变态度的良机。C.态度形成中感情因素及其极端程度(2)个体的心理因素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自我防范心理的强弱等。(3)与群体的关系群体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既能起到维护和保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改变施加压力和影响。(4)切身利益的影响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态度的改变。4、态度改变理论平衡理论(海德F.Heider)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同向。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则不平衡。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认知不协调理论(菲斯廷格,Festinger)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认知元素的关系: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不相关——彼此没有关系;不协调——彼此发生矛盾。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影响因素:①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②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5、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意义:态度直接影响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管理者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不断了解员工工作的态度,采取措施,强化人们积极的态度,改变人们消极的态度。(1)增加接触,增进了解。(2)参与活动。(3)角色扮演。(角色易位)(4)利用群体或组织规范。(5)说服、宣传教育。说服、宣传教育:宣传手段的正确运用宣传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人们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整个宣传过程中,信息发布者,传递过程,以及信息接收者需要有机配合。(1)宣传者(信息传递者)个性特征(品格、能力、仪表、风度、形象等)权威作用(是否是专家或名人)组织与表达能力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心理距离大小)(2)宣传过程A.宣传方式有效运用口头的、文字的、形象化宣传;单面与双面、正面与反面的宣传;交替运用宣传中情绪与理智因素宣传的真实感和恐惧感B.运用“自己人”和名片效应(3)接收者(被宣传者)利益的相关性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所在群体所持的态度与强烈程度第二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等)的意义(有用性)、效果(有效性)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人们的价值观取决于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二、价值观的分类1、格雷夫斯在对企业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分为七级:第一级:反应型第二级:宗教式忠诚型第三级:自我中心型第四级:顺从型第五级:权术型第六级:社交中心型第七级:存在主义型2、斯普兰格的分类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第三类是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3、罗克奇的价值观分类1.终极价值观(terminalvalues),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2.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values),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终极价值观工具价值观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成就感(持续的贡献)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独立、自主地选择)幸福(满足)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自尊(自重)社会承认(尊重、赞赏)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心胸开阔(开放)能干(有能力、有效率)还礼(轻松愉快)清洁(卫生、整洁)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宽容(谅解他人)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正直(真挚、诚实)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独立(自力更生、子给自足)智慧(有知识的、善思考的)符合逻辑(理性)博爱(温情的、温柔的)顺从(有责任感、尊重的)礼貌(有礼的、性情好)负责(可靠的)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三、经营管理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对企业经营管理好坏的总评价和总看法。1、最大利润价值观2、委托管理价值观3、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比较的角度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一般目标最大利润令人满意的利润水平加上其他集团的满意利润只是一种手段,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指导思想个人主义、竞争混合的(个人主义与合作)合作政府的作用越少越好虽然不好但不可避免,有时必要企业的合作者对员工的看法只是一种手段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本身就是目的领导的方式专制式开明专制、专制和民主的混合民主、高度的参与式股东的作用头等重要主要的,但其他集团也要考虑并不比其他集团更重要四、价值观与管理1、确定组织目标时,考虑有关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2、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并引导组织员工接受它;3、招聘和选拔员工时,应考察其价值观;4、树立和培育符合时代潮流、为组织成员广泛认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