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回顾•第二章:认知•主要涉及感觉、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重点掌握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相应、定型效应等);同时了解了相关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第三章:个性•主要涉及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介绍了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本章中,我们重点介绍心理过程的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倾向中的态度和价值观等概念。知识结构•生理认知情感•主观心理过程意志•因素•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个体•行为个性心理•影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因素文化•客观组织内部因素•因素•组织外部因素第一节情感•“‘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得烦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得心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贾府上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鲁迅全集》第4卷,第164页)•完成任务会感到轻松愉快;遇到困难挫折会感到郁闷忧虑;受到侮辱谩骂会激起愤怒;面临危险会引起惊慌;对美好的事物会产生喜悦;对丑恶的行为会产生憎恶......第一节情感第一节情感•一、情感的含义•1.定义:情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认知过程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影响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组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情感的特征:•(1)情感的社会性:人的情感总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带有社会性特征。第一节情感•“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情感的阶级性)•(2)情感具有内心体验和外部反映的特征:•情感的内心体验是指情感产生时的主观感受。同时,情感也会反映到人的外部行为上来。•(3)实践性特征:情感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受社会实践的影响。第一节情感•二、情感的形态•根据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可分为心境、热情、激情和应激。•1.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心情舒畅、郁郁寡欢,沉稳恬静、烦躁不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积极地、良好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工作富有成效;消极颓丧的心境则使人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长期心境不佳,还会影响人的健康。•2.热情:一种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分为积极的热情和消极的热情。•雷锋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服务,工作干劲大——积极的热情。•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搞宗派,甚至为个人私利不惜铤而走险——消极的热情。•在组织活动中,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努力激发自己和下属积极的热情,防止消极的热情。•3.激情:一种迅速、猛烈而又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战前动员,使战士们能情绪高亢,奋不顾身杀敌——积极的激情;•不顾后果,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消极的激情。•4.应激:因出乎意料的情况而引起的状态。•面对突发事件,急中生智而化险为夷;呆若木鸡而遭遇危险。第一节情感•三、情感和行为•掌握情感的特点和规律,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抑制情感的消极作用。•1.积极作用•(1)情感号召:针对人们富有情感的特点,选择那些最激动人心、最有号召力的宣传内容和手段,激励人们努力完成任务。•(2)情感联络:领导与下属经常进行友好交往以保持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强集体凝聚力。第一节情感•(3)情感感化:利用情感交流来转变落后人员的思想状态。•2.消极作用•情感的作用不当,会干扰人的价值判断,使个体、群体行为偏离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组织目标。•一方面,我们提倡积极情感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为了抑制消极情感作用,必须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知识结构•生理认知情感•主观心理过程意志•因素•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个体•行为个性心理•影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因素文化•客观组织内部因素•因素•组织外部因素第二节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第二节意志•一、意志的内涵•意志就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由意志行为表现出来,意志行为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它是自身有目的的行为,受意识控制,它和一时冲动产生的行为不同。第二,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轻而易举的行为并非意志行为。第二节意志•二、意志品质的特性•1.自觉性:对自己行为目的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有充分认识,并根据客观规律来规划自己的行为,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受暗示性: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轻而易举的改变自己的决定。•独断性:毫无理由的拒绝别人的忠告。•2.果断性:一个人能适时的做出有根据的和坚决的决定,并毫不犹豫的付诸执行,而在不需要执行和情况改变时,能立即停止并改变自己的决定。•优柔寡断:应做决定是不做,应行动时徘徊不前。第二节意志•3.坚持性:顽强的克服行动中的困难,不屈不挠的执行决定的品质。不受外界客观诱惑的干扰,也不半途而废。•顽固执拗:明知错误还要固执己见,抱残守缺。•4.自制性:就是自制的能力,是指在意志行为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盲目冲动:受情感冲动控制,管不住自己,以致产生各种错误行为。•三、意志对组织的影响•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心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二节意志•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能够勇于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克制自己宽容他人,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振奋组织士气、提高群体相融性。•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三心二意缺乏斗志,困难面前萎缩不前,遇到挫折灰心丧气,甚至半途而废,影响组织情绪。•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捏冰实验”——良好的意志从小事中培养(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张曼筠)•我把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看到的刘亦婷•握冰15分钟锻炼毅力的事情说给妈妈听,她却说:“看人家!你一定不行,没有她那样的毅力。”我听了很不服气,就和妈妈打了个赌。我打开冰箱,从冰盒里取出一块儿冰握在手里。刚开始没什么感觉,接着就不行啦!像锥子刺骨一样疼痛,可是我压根儿就没有放弃的意思,仍然坚持着。过了一小会儿,我就疼得受不了了!就像无数把冰剑刺进肉里、穿过骨头一样,我真想放弃了。“不行,不能让妈妈小看我!”我想。于是,我用唱儿歌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就这样,我唱了一首又一首,可还是忍受不住剧烈的疼痛。我又在屋里到处绕圈儿,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多了,可还是有点儿疼,就用手捶腿,使劲掐自己的胳膊,想让疼痛转移到别的部位。最后,我一点儿都不疼了,因为手已经麻木了。15分钟终于到了,我特别高兴,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手已经红得不成样子了,我急忙用水冲,倒是不红了,可是摸什么都很烫。嘻!我终于赢了!第二节意志•利用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意志,以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为榜样,从小处着手,培养自己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品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中,把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力争做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智商”和“情商”并重,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生理认知情感•主观心理过程意志•因素•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个体•行为个性心理•影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因素文化•客观组织内部因素•因素•组织外部因素第三节态度•相关案例:一个木匠的故事•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就问这位木匠能不能再建一幢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个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第三节态度•木匠完工后,雇主来了。他拍了拍木匠的肩膀,诚恳的说:“这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呀……要是他一开始就知道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说:你的态度,会决定你所拥有的和所能得到的。人的一生中哪种品质最重要——二十六个字母中蕴含的哲理•你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下列哪种品质或者特征最为重要:勤奋、爱、知识、运气、金钱、态度。•如果把A到Z这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每个字母按它所对应的顺序赋予分值,即A-1分,B-2分,C-3分······Z-26分,那么,以上品质的得分分别为:•勤奋:hardwork=8+1+18+4+23+15+18+11=98分•知识: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分•爱:love=12+25+22+5=54分•运气:luck=12+21+3+11=47分•金钱:money=13+15+12+5+25=70分•态度:attitude=1+20+20+9+20+21+4=5=100分•他们的顺寻为:态度,勤奋,知识,金钱,爱,运气。第三节态度•一、态度的内涵•1.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说出来就是意见,做出来就是行为。•2.构成•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构成。•(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是指态度主体对对象的感知、理解、看法、评价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属于人的思想认识部分。例如:领导肯定下属工作;目标管理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直接赞成的鲜明观点)第三节态度•(2)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如喜欢和厌恶、热情和冷淡、尊敬和鄙视、耐心和厌烦等。•(3)意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和反映倾向。“我准备给领导提意见”“我想提出反对意见”等,态度不同于行为本身,只是一种倾向。•三者之间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表现如下:第三节态度•三者一致性的表现:对工作的重要意义有认知,会导致情感上的喜欢,进而带来行动上的努力。•三者不一致的表现:某员工工作称职、人也不坏,但感情上就是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接近。这种情况,理智上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感情上就是接受不了,因而采取抵制行为。第三节态度•3.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与人交往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中形成的。•(2)指向性:态度都是由主体指向客体的。如员工对领导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组织规章的态度等。•(3)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节态度•(4)习惯性:态度形成后,就成为个体适应上的习惯性反映。•(5)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态度体验,具有行为倾向但不是行为本身。•二、态度理论•1.态度一致性理论•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以便使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会要么改变态度、要么改变行为、或者为这种不一致找个合适的理由。第三节态度•2.认知失调理论•态度中含有认知成分,认知中也有态度倾向,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所谓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用来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它是指个体可能感受到来自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态度和行为之间任何的不和谐,而任何的不和谐都会使个体感到不安和焦虑。个体会主动消除或削弱这种状态。第三节态度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5.改变行为•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