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教学目的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原始积累,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教学要点关键词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思考1.什么是资本主义?陶蒲(MauriceDobb)作《资本主义的形成之研究》说明写资本主义的文章大略有三类。一类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资本主义一行,生产者开始出卖劳动力,此后对制成的商品无从过问。这也就是马克思学派。一类注重资本主义精神。我们也可以说韦伯正面支持这精神。还有一类则重视自然经济如何蜕变为金融经济的过程,资本主义特征,组织上本就预备对付遥远的市场,于是批发商出资垫卖商品,因之也会干预零售商及生产者之业务。思考2.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黄仁宇: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因为她志不在此。她不仅不能产生,而且一向无意于产生。鸦片战争战败后她仍不愿放弃中国本位。资本主义的经济具有合理性。做到合理化,要有三个条件:资金广泛的流通,经理不限于亲戚朋友和交通、通信、财政、法律这些服务能集体使用。这三个条件要行得通,一定是法律要能保障私人的财产权利,而传统中国的法律向来不能够保障私人的财产权利。Baechler的名言: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根本源泉是同一文化下政治的不统一及政治多元化。欧洲的政治不统一创造了一种格局,规模相近的主权国之间有激烈的制度竞争,加上自由移民传统,统一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使得有竞争力的制度有机会胜出,而且会很快被创造性地模仿。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按照经济史家安格斯·麦迪逊估算,公元元年,中国人均年收入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50美元,平均1.2美元一天;1500年,600美元;1500—1820年,仍为600美元。1913年时,降到552美元。只要每人每天的收入低于2美元,人的诉求就很难超出物质或“东西”。按照麦迪逊的估算,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在1700年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24美元,1820年工业革命初期时为1232美元,但到1913年时增加了约两倍,上升到3473美元。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2000年,横坐标为年代,纵坐标为GDP值)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商人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W)的概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必须具有的三个特征:(1)商品首先是一个产品,是一个物,这个物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2)商品必须是一个通过劳动得到的产品,是劳动产品;(3)商品最终是用来交换的。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个性),是一个历史范畴。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交换两把斧子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价值实体(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历史范畴。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甲乙丙8小时10小时12小时1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多盈利正常补偿亏损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时间价值量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①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②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③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本质上是由市场过程来抽象的量,是通过“社会”过程抽象出来的,绝不是现实的、具体的劳动量,而是抽象的、社会性的概念,是经济学分析的需要,是用于理论分析的范畴,与现实的时、分、秒的时间毫无共同之处,只是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交换关系的本质。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转化为货币等概念才能计量,苏联曾试图用“劳动单位”取代货币,未能实现。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问题,是一个难以人为解决的问题:任何人都无从知晓、并确切地说出他生产的商品中凝结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无法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具体劳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中,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他的产品一定能够卖得出去。这是一个无法人为计算、人为控制的问题,同时又是人类获得发展和进步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因此能够从社会中获得其生存、发展的资料这一重大问题。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提出这一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它找到了一种能够容纳更广泛的社会分工,容纳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发展,保证全社会的消费者获得更多样的、更复杂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同时刺激全社会的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更高的社会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的经济机制。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界定“价值量”,虽然在表面上貌似“不可知”,但用无数次现实社会中的交换后果来说明商品价值的决定,恰恰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坚持了理论分析的彻底性和有效性,揭示了价值是通过市场关系这一社会过程,来确定社会劳动的分工体系和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方式。通过社会的交换过程,它告诉人们哪种私人劳动是社会所需要的?它在怎样的程度上、在多大的量上为社会所承认?所以,人类社会产生的市场机制、价值、价格等机制,正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社会过程来确定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手段。这正是市场机制的本质、优点,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价值量与劳动复杂程度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区别: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换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不足值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阶段。货币演变历史(1)实物货币阶段即商品货币,在货币价值形式出现以前,贝壳、牛羊、布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中国夏朝贝币)货币最初是采用金银条块的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成色和分量,十分不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其价值的金属铸币(金币、银币和铜币),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西班牙古金币)(金条)贵金属货币阶段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我国的宋代和欧美的近代出现了纸币以后,纸币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货币形式。(咸丰元宝)(北宋交子)(咸丰银票)代用货币阶段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fiatmoney),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所确定。每张美元上都标有:“Thisnoteislegaltenderforalldebts,publicandprivate”(这张纸币在法律上可以偿还公共与私人的一切债务。)信用货币如银行券、信用卡、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它的广泛发展最终可能导致现金和支票的消失。招商银行信用卡信用货币阶段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有五大职能基本职能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货币流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