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人物传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第一部分:人物传记的文本知识•第二部分:人物传记的题型探究•一、客观选择题•二、主观解答题第一类:归纳概括题第二类:作用分析题第三类:原因分析题第四类:特色分析题第五类:技巧分析题第六类:理解分析题•第三部分:人物传记的答题策略讲解提纲一、传记的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第一部分:人物传记文本知识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运用艺术手法,典型材料,叙行录言,刻画鲜活典型形象。二、传记的文体特点三、种类及特征•(一)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特点——第一人称①作者即传主。②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如:鲁迅《鲁迅自传》,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二)他传(评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评论人物思想、作用、地位。特点——第三人称①“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②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记叙与议论各半)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萧红考纲解读——考查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1.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3.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4.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什么?1、写什么?(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考什么?•如何把这些考点安排在四道题中呢?•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吴文俊的数学世界•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窗子以外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第二部分:人物传记的题型探究客观选择题三分答案无瑕疵,多从整体分析评价文本两分答案无错误,多从部分句段拟写答案一分答案有错误,整体部分均可设置题肢零分答案大错误,落实文本可以直接淘汰客观判断题——选项设置的错误类型论述类文本的题型•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材料无此意,命题者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述对象上,命题者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范围上,部分事物情况表述为所有事物判断。•客观与夸大——言过其实:客观性,夸大事物实有的功能和效用等。•原因与结果——因果照应: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肯定与否定——混淆是非:性质上,将事物情况肯定判断表述为否定。•前期与后期——不分先后:阅读材料中“前期”“后期”互化,设置错误项。•主要与次要——不分主次:文中主要矛盾或原因与次要矛盾或原因倒置。•已然与未然——亦真亦幻:时间上,已经产生和即将出现的情况互换。•或然与必然——守株待兔:趋势上,“或然”“必然”互化,设置错肢。【传记主观题解题意识】:①审题意识:琢磨题目的每一个关键词语,明确答题对象、答题区间、答题方向,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向题目要答案,确保准确答题。题干的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②文本意识:题目都源于原文,而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又看不清。命题者依据选文,考生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切忌凭空想象。③得分意识:简答题的分数,与难易度、文字量有紧密联系。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点或四点,题目的分值,是答题点数的重要提示,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宁多勿缺:答4-6点为宜④关键词意识:筛选的信息点过多,就必须摘录关键词,整合同义近义项,然后,将这些具体信息,提炼概括为抽象的“上位概念”。⑤分条意识:只要是主观题,都应该条理清晰,所以,答案必须分条列款。第一类:归纳概括题1、审清题意,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回归到原文,锁定答题区域;2、适当取舍;3、进行概括。解答“概括要点”题:1、当答案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而是分散在多个文段时,我们该如何概括?原则:不遗漏,不重复。方法:先罗列,再“合并同类项”。2、当答案集中在某一部分时,已经不存在遗漏与重复的问题了。我们该如何概括?原则: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方法: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我们要做的是将原文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文字变成按点列出的答案,要点数可根据分值推断。)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正面描写语言描写使形象血肉丰满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社会环境他人衬托概括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现代文中细节描写作用•(1)突出人物的性格。生动的细节描,使人物个性丰满、越鲜明。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传记、小说等都适用)•(2)深化主题,有力地表达中心。(传记、小说等都适用)•(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适用)•(4)真实性。(传记适用)•(5)自然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除了营造典型环境之外,还起到烘托人物心情作用。(传记、小说、诗歌等适用)如: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不朽的贝多芬》)答:(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第二类:作用分析题1、某句、段或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表现了什么内容,对塑造形象(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更客观真实地塑造人物)、突出情感、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总领下文,伏笔铺垫,。•文末:照应前文或标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留有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其他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2、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3、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4、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总结:1、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2、从分析句中的重要词语入手3、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5、从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情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1)追赶时间: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2)晨曦;永葆青春,向父亲那样积极进取。问: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例2:怀表在我身上焐得很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