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政治学课件【向】导论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学》主讲:向冬梅主要参考教材:•1.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周凯敏著《国际政治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蔡拓著《国际关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罗伯特·杰克逊乔丹·索伦森《国际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关于“国际政治学”的名称,在西方有好多相似或相近的称呼,如“国际政治理论”(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国际理论”(internationaltheory)、“国际关系理论”(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国际事务研究”(thestudyofinternationalaffairs)、“国际关系研究”(thestud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study)、“世界政治理论”(theoryofworldpolitics)等。Interstaterelationsglobalpolitics•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人大陈岳、宋新宁)•在国内学术界,人们通常把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理由是国际关系学的核心内容是国际政治关系。(王缉思、俞正梁、李少军等)•也有人把国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区分开来,北京大学梁守德教授认为,国际政治学突出的是政治角度,强调的是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重点研究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和经济、文化的政治影响。国际关系学应该突出研究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的总和,重点研究国际社会各种关系的相互关系。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有的人认为是国际社会,有人认为是世界体系,有的认为是主权国家间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还有人认为是主权国家或行为主体。•梁守德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体系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国际政治体系。•第二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等。•第三是政治互动,即政治关系。国际政治互动的一般样式可从不同的角度分为冲突与合作、和谐与竞争、战争与和平等等。其中冲突和合作是最基本的互动形式。•第四是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SAIL模式,即S(System):国际政治体系;A(Actor):国际行为主体;I(Interaction):国际政治互动;L(Law).规律。三、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1、系统论方法•(1)整体性原则。把研究对象纳入它所属的整体,从整上来认识和对待。•(2)相互联系性原则。强调整体内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3)有序性原则。整体内各部分、各要素的联系是有一定结构和规律的。•(4)动态性原则。整体、部分、要素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不是静止不变的。•(5)定量化原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2.阶级分析的方法。•3.经济分析的方法。重商主义强调政治决定经济,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决定政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二)学习和借鉴西方国际政治方法论•1.传统主义导向的研究方法•第一,历史描述法。•第二,哲学伦理推理法。•第三,法律一伦理分析法。•2.行为主义导向的研究方法•第一,系统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卡普兰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为代表作。•第二,沟通论。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他的《政治的中枢——政治联系和控制模式》一书,对沟通论进行了理论阐述。•第三,心理分析法。•第四,公共选择范式(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方法”)。“交易成本”“公共物品”、“搭便车”等等概念已被运用于对国际关系的分析。•第五,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theory)小鸡游戏“(thegameofchicken)、“囚徒的困境”(prisoners’dilemma)第六,计量分析法。第七,层次分析法。肯尼思·沃尔兹《人、国家与战争》第二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政治的历史发展1、早期国家间关系及其特点(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4年)(1)偶然性。(2)地区性。(3)有限性。(4)幼稚性。2、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变革作用英国哲学家边沁首次提出“国际关系概念”(InternationalRelations)。•资本主义产生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主要表现:•(1)国际体系初步形成•(2)欧洲占据世界中心舞台•(3)逐步形成国际法体系•(4)少数资本主义强国长期垄断国际事务,推行强权政治,使弱肉强食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政治的推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叶自成教授•二、国际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国际政治学自形成至今,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学者泽姆比把1919年5月30日视为国际政治学的诞生日。•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60年代)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发表了其著名的《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一书195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昆西·赖特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80年代)•4、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学主要理论流派•一、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规范主义理论Normativetheory)主要观点是:第一,人性善的哲学基础。•第二,强调国际合作。•第三,主张充分发挥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作用。•第四,倡导并实践集体安全原则。•第五,重视国际道德的作用。二、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一种经久不衰的理论范式(一)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1.修昔底德2.马基亚维里3.霍布斯(二)现实主义理论假设•第一、国际体系以国家为基础,国家是国际体系中主要的和统一的行为体。•第二、从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出发,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的斗争。•第三、现实主义规范性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第四、国家本质上是根据国家利益进行决策的理性行为体。(三)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第一,政治哲学观上不同。•第二,伦理观上不同。•第三,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作用的认识不同。•第四,对国际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四)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3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法国学者雷蒙·阿隆汉斯·摩根索•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其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其二,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路标和主要工具。•其三,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虽是普遍适用、客观存在的,但它又处于变动之中,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其四,一般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和国家行为,要把个人的道德和国家的道德区分开来。•其五,不应把特定的国家道德混同于普遍的道德法则,并试图把国家道德扩展为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其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政治领域的自主性。三、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卡普兰•“科学行为主义三论”: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博弈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卡尔·多伊奇•四、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第一,国际政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注重系统的两个要素,即单元(单位)要素与结构要素。第二,国际政治的因果关系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第三,权力与利益无疑是国际关系的内核,但权力追求本身并非目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第四,国际无政府状态和权力之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之本性,它是一种结构性特征与状态。第五,国际合作是可能而有意义的,但合作同时又是艰难而脆弱的,权力关系在合作中仍起重要作用。第六,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五、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一)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假设•1.对人性的乐观态度•2.对国际关系是合作性而非冲突性的确信•3.对进步的信仰•根据新自由主义关于合作的国际关系的不同论点,新自由主义可分为四个派别:•社会学自由主义•相互依赖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二)新自由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第一,相互依存是当代国际关系的根本性特征和前提性条件,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国际关系的框架。•第二,军事实力的地位与作用相对减弱。•第三,现实主义的“国家中心观”已被超越,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明显加强。•第四,国际机制(包括国际法、国际组织)在整合、规范国际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五,在相互依存时代,国际合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前景。•第六,重视绝对获益,强调经济福利目标。(三)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分歧:•1.无政府状态的性质与结果•2.国际合作•3.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4.国家的优先目标•5.意图和实力•6.制度与机制•五、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亚历山大·温特•1992年《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1999年《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第二、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共同观念建构的。•共有的知识•物质主义:(1)人的本性(2)自然资源(3)地理状况(4)生产型力量(5)毁灭性力量•(1)霍布斯无政府文化----霍布斯式国际体系•(2)洛克无政府文化----洛克式国际体系•(3)康德无政府文化----康德式国际体系•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包括:•(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物质结构是行为体的实力分配及其相对位置;社会结构则是指行为体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认识等文化因素。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认同和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它们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3)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社会结构不仅确定单个行为体的含义及认同,而且确定这些单个行为体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的模式。同时社会结构又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第三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一节国际体系及其结构一、基本含义所谓体系,即指相关事物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或一种秩序。所谓国际体系,即指由某些国际行为体(或称国际基本单元),依据各自的力量,遵从某些国际行为准则,相互作用,互相制约构成某种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或秩序。•美国学者威廉·D·柯柏林:“一组政治单元的组合。”这些政治单元被称作“国家”,因此“国际政治体系是一种国家系统”。•梁守德:体系即系统……构成体系的基本条件,是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体系可以有松散的组织联系,也可以是严密的法定的组织系统,均包括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也具有独立性。•俞正樑:国际关系体系是由其密切联系的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结构、功能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国际关系体系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之和,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它具有各组成部分处于分散状态时所不拥有的整体效应,对其构成体亦有重大的作用力,影响和制约它们的存在、发展及相互关系。•二、国际体系的结构•1·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

1 / 1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