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第一、中外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哲学思想和概念。不光是中国古代有关于社会和谐的一些思想,在西方也有社会和谐的一些理想。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提出“和谐最美”,柏拉图曾提出“公正即和谐”,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和谐观”等。(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8世纪,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于1755年发表的《自然法典》;19世纪初期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幻想建立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实业制度”王国;十九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沙利·傅里叶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了被称为“新和谐”公社示的范性试验;1842年,魏特林撰写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第四、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江泽民时期(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这一些著作当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习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这里面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来解决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来解决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把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也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他也强调了社会稳定的极端的重要性。邓小平还强调了建立和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他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经济领域里的刑事犯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包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他也提出来要在全社会努力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局面。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开发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2006年,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取得又一胜利.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3.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4.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5.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6.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和谐纳入到党的文件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提出来。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重大部署。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一)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二)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三)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一)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一)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但它又是分层次的,具体而言,社会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大概念,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第二、“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种概念,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第三、“社会”作为一个微观层次的小概念,对应于社会学的狭义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某一区域的社会。(二)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属于哲学和美学概念,一般意义的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命题,强调“和”就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孔子的学生提出了“和为贵”(《论语·学而》)的命题。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二)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二)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最美”。他认为:“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好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长短高低轻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该学派还研究了建筑、雕刻艺术中的比例问题,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原理,即认为最美的线形是长与宽成一定比例的长方形。(二)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赫拉克利特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和谐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的本质。赫拉克利特认为,差异与对立才是造成和谐的原因。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是不和谐的”,而和谐是由于对立和斗争造成的,正是事物的矛盾和斗争产生了和谐。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第二、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推动失误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这是讲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第三、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是强调和谐的价值。(二)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三)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这里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既要达到宏观上社会整个系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中观上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还要达到微观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在理解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社会无限地放大,把和谐社会无限地放大,最后被虚化为一种空幻的一种目标,也就是成为一种空想,成为一种未来十分遥远得不可及的东西;二是把社会和谐缩小,仅仅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和谐社会是分层次的,从纵向分层看,包括历史、现实和未来,即包括传统和谐社会(如古代社会的社会和谐,近代社会的社会和谐);现实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和谐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从横向分层来看,和谐社会包括了以下几各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和谐。四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五是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六是外部环境的和谐。(三)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不是社会形态。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第三、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不要叫我“老爷”,叫“公仆”清一色(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业“比父母关系”拷问社会公平(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在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