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之DTT讲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ABA之DTT讲解一、ABA(VB)起源原理20世纪30年代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最早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不给食物时,同时也会流口水。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斯金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在实验箱内放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老鼠,老鼠在箱内乱窜时,偶尔按压了一下能掀动食物的横竿获得了食物,强化了几次之后,条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踩竿反映是对环境“操作”因此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主要区别在与:前者是一个反映—刺激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刺激-反映过程。斯金纳在人的被试中开展实验形容证明,人的反映可以用语言声音或手势代替具体的强化物。同时,在实际治疗中,只能治疗者对期望的某种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反之就会消退。若施以惩罚,则会加快消退的速度。1962年美国UCLA大学心理系的洛瓦斯(LvarLovaas)教授把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逐渐完善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当今不断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今天四步纠错法就是我们所谓的(VB)。通过各种实验表明此教法应用到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能取到良好的成效。“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英文缩写为DTT(DiscreteTrialTeaching)则是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和核心,是非常具体、系统的教学方法。在教自闭症儿童学习任何一个课程时几乎都可以用到它。二、回合操作法“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英文缩写为DTT(DiscreteTrialTeaching)则是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和核心,是非常具体、系统的教学方法。在教自闭症儿童学习任何一个课程时几乎都可以用到它。回合操作教学法主要以:指令、反应、辅助、强化/结果、停顿,五大元素构成。回合操作教学法又叫目标行为分析法,就是把整个目标单元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单元,然后对这些小的单元进行逐一训练,然后把每个小单元依次连起来,直到最后完成整个目标单元。我们所谓的分解式操作教学法”(一)指令1、指令的概念:就是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出示的刺激。如:让孩子拿杯子。出示指令→拿杯子。2、指令分为:语言指令和非语言指令两种。语言指令就是我们所谓的口头说话口头提问非语言指令就是我们的肢体性语言,如手势、动作等。3、指令的意义: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4、指令的原则:1)统一性。指令保持一致,指令不复杂让孩子便于理解。2)不重复性教师或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指令避免老师在课堂上发指令家长再重复3)与强化相结5、指令的技巧:A、及时,适时: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发出指令。适合的时间发出指令如:孩子和老师一起吹泡泡的互动时,老师可适时的发出指令,看着老师,或说我要吹泡泡时,给孩子玩。B、准确、扼要:指令的不复杂性,短而简单。C、有必要性:日常生活学习中发出的有必要性的指令。D、可实现性:指令的发出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6、注意事项A、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的刺激。B、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必要辅导C、语言指令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恰当的能力。(二)辅助一、概念。辅助又称提示应用行为分析法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的辅助就是一种附加的刺激,被使用在有意识引发正确反应。回合操作教学法辅助的操作演示如:指令:拿苹果。不听指令。下一回合:指令:拿苹果直接辅助→反应正确,给予奖励(反应得到强化)一、辅助的种类(形式)1、身体辅助:通过身体辅助的方式让儿童完成正确反应,如通过辅助让儿童完成、指认配对、分类等课题;手把手帮助孩子完成一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用手接触孩子的脸唇、下颚来帮助孩子学会发音;在控制孩子不良情绪行为(攻击、打人等)使用辅助也非常有必要的,(抱住他的身体、握紧他的手)辅助可包括完全的身体辅助和部分的身体助(接触孩子的手腕、手肘、手背等)2、动作示范:出示的一种参照,就是把动作做给孩子看,把语音词语说给孩子听,把作的过程演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学习。3、方位(环境)辅助:就是把需要孩子注意的物品放在显著、突出的位置。如指令:无水,辅助:把水杯放在离孩子很近的桌面上。4、视觉辅助:视觉辅助就是利用某些媒介引导孩子去看学习目标,也是结构化教学中的要部分。第一种就是手势辅助。用手指物品所在的位置。第二种符号辅助,如让孩子在虚、实的线里把虚线画成实现,可用箭头指示一下应该画那条。第三种就是实物、图片、文字辅助。5、语言辅助:就是用说的方式给予提示如指令。三、辅助的意义。1)让孩子体验成功感和喜悦感2)明白生活的乐趣更好的适应生活3)让孩子明白自身的需求逐渐养成独立自理的能力。4)增强孩子的自信能力。四、辅助的技巧。1)及时适时2)准确到位3)渐强变无五、使用辅助注意的问题。恰当的使用各种辅→助的技巧不仅涉及到以上,各种辅助不同形式的操作及时给与辅助、并奖励不依赖性的辅助行为可使孩子早已点独立学习完成独立生活独立自立的任务。1)及时给与辅助2)尽早撤去辅助3)要重奖不辅助的“依赖”行为。(三)强化一、强化概念。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二、强化的意义:强化的意义主要是让儿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胜任感,体验与人交往的快感。根据强化可分为外在强化和内在强化,外在强化是手段,内在强化是目的。二、强化的原理:同样也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而来的包括刺激、反应、强化。刺激就是我们所发出的指令。反应有正确反应(R)和错误反应(RI)。在实际操作运用中我们会根据这两种情况给孩子进行强化。刺激(指令)→反应(R)→强化刺激(指令)→反应(RI)→无强化R:正确反应/适当的行为/所期望的行为→给予强化RI:错误反应/不适当的行为/不期望的行为→不给予强化四、依旧操作学原理强化可分为四种类型: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一位员工有这种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停止这种行为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从强化程序来看,强化主要有两种类型:连续的和间断的,连续强化程序是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间断强化程序并不是对每一次理想行为都给予强化,但是为了保证行为能够重复,强化的次数也应是充分的。(四)正强化一、正强化概念。正强化就是通过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确行为反应的增长。奖励物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原级强化物(非社会性强化物,物质奖励如食物、玩具)和次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精神奖励,如:表扬说“真棒,对了,真乖)。原级强化物是指满足人基本需要的物品与活动次级强化物是令人精神愉快的一种刺激如果原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配合使用,那么醉终奖励将成为最主要的正强化物。二、正强化的使用。(1)儿童喜欢的东西才是有效的强化物。(2)如果食品作为正强化物,则一定要选用很快就能消耗掉的食品,如薯片,山楂片等。(3)原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配合使用。三、正强化的技巧。(1)及时夸张(2)判断准确(3)创造机会(4)契约兑现(5)坚持原则(6)持之以恒(7)说明原因(五)负强化一概念。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即减少或取消厌恶刺激来增加某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负强化是积极行为预期增加或者已经增加,为了巩固那些已经增加积极行为,撤销原来的那些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带来的痛苦。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撤销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恢复减少的奖品也是一种负强化。二.使用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当正确行为出现时,就移去孩子所不喜欢的刺激物,而当不正确的反应出现时,孩子不喜欢的结果就会出现。∣∣ ̄ ̄ ̄ ̄ ̄ ̄ ̄ ̄ ̄ ̄ ̄ ̄ ̄ ̄∣↓↓↓↓↓↓某种行为不正确行为正确行为出现不喜欢的刺激物移去不喜欢的刺激物四、负强化的技巧。一般我们在进行负强化时,要反复的说明原因,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负强化,哪里做错了,当正确反应出现时,就立刻移去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一般正常情况下,我们一般是不选择负强化的,除非孩子某一行为发生后,后果影响严重的,不管作为老师还是家长要学会合理的运用的负强化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1)赏罚分明(2)贵在坚持(3)反复提醒(4)与强化同时使用(5)说明原因负强化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提高自我控制该行为被增强并且继续出现该行为未再增强,减少或消失约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我们常会忽视一点,当孩子的行为出现时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就应该正确判断孩子该被强化的行为,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才是应该被强化的行为呢?(1)从家长角度出发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鼓励的思维方法。(2)从孩子角度出发的思维方法六、使用负强化注意的要点。A、必须与惩罚配合使用B、必须应用良好行为的建立C、负强化若想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在客观一致情况下D、负强化同时要求具有及时性,但孩子行为改善不能再间隔一段时间后才给撤销相应的惩罚。(六)强化物一、概念。在DTT操作中用来对孩子的正确的反应进行奖物品或活动叫强化物。强化物的特点是多样性即凡是对孩子能起到鼓励作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强化物。二、强化物的形式种类。根据强化物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级强化物(初级强化)和二级强化物(高级强化)。一级强化就是直接或间接的与孩子生理需求有关系的,如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二级强化物是成为一级强化物信号的事物,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得的,因为他们伴随初级强化物的反复出现而对孩子具有强化作用,它可分为四种:1、社会性强化物(鼓励,赞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2、活动性强化物(中断一下孩子喜欢的游戏,听音乐)3、象征性强化物(分数、小红花、小红旗、代币法)4、内在强化物(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可)三、强化物的选择原则和使用原则具有鼓励性有效性安全性可管理性可实现性强化物的使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一级与二级同时使用2、二级在一级之前3、二级逐渐替代一级4、避免过度二、强化频率及注意事项。根据强化物的使用,我们把强化分为了两种一是高频强化和低频强化。高频强化一般是有固定比率的我们可分为1:1即对孩子每一次正确反应部分给予一次奖励。低频强化是可变化比率,即在孩子数次正确反应后给予一次奖励。高频强化的使用我们一般会在孩子配合度软弱时、孩子情绪较差时,对孩子提出新课题时,我们一般会使用高频强化。相反当孩子配合较强时,情绪较好时,给孩子尽心那个所喜欢的活动时。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经表现出能够完成的情况下,会常选用低频强化。一般我们在给孩子进行选择强化物时,一定要选择有效性的强化物,记住强化物是多样性的,总有一件事孩子喜欢的。五、强化的宗旨:强化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觉得强化物感兴趣而去玩,而去接纳,而是让孩子掌握某种适应性的技能而去使用强化。当孩子刚接触难度较大课题时,我们可以进行密集性强化,但当学生掌握熟练后,我们要慢慢撤消强化,拉长强化的时间距离。一味的强化很容易增加孩子的刻板性,没有强化物他就回什么也不做,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而去学习适应的技能,而是因为掌握技能尽早脱敏,掌握适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