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血管系统内容提要第一节心脏1、心壁的组织结构2、心脏的传导系统第二节血管1、毛细血管2、动脉3、静脉4、微循环第一节心脏Heart1心壁的组织结构心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分:心外膜心内膜心肌膜心内膜(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有核部位较厚,略向内隆起,其余部分很薄。(2)内皮下层: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3)心内膜下层: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含有浦肯野纤维。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蒲肯野纤维心肌膜的心肌纤维心内膜结构示意图心肌膜心肌膜组成:主要为心肌细胞,心房肌较薄,心室肌最厚。排列:螺旋形,内纵、中环、外斜。结构形式:心肌纤维集合成束,束间有较多结缔组织和丰富毛细血管;心室肌较粗长,心房肌较细短。心肌内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心房特殊颗粒:心房肌纤维含电子密度高的膜包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内含肽类物质,称心房利钠尿多肽,简称心钠素,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心骨骼:位于心房肌/心室肌之间。为心肌和心瓣膜的附着处。猪、猫和人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羊和狗为软骨片,牛和马为骨片。心外膜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脂肪组织(较薄、是心包膜的脏层、为浆膜)结缔组织间皮结构间皮:心外膜M:mesotheliumF:fibroelastictissueA:adiposetissue2心脏的传导系统定义: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使心脏有节律收缩与舒张的系统。结构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细胞组成起搏细胞移行细胞蒲肯野纤维心脏的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分支蒲肯野纤维起搏细胞起搏细胞(pacemakercell)简称P细胞。这种细胞组成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较小,呈梭形或多边形,包埋在一团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中。胞质内细胞器较少,有少量肌原纤维和吞饮小泡,但含糖原较多。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这些细胞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移行细胞(transitionalcell)主要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起传导冲动的作用。位于窦房结的移行细胞,有的与心房的心肌纤维相连,将冲动传到心房。但窦房结的冲动如何传到房室结,尚不清楚。移行细胞的结构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纤维之间,细胞呈细长形,比心肌纤维细而短,胞质内含肌原纤维较P细胞略多。蒲肯野纤维(Purkinjefiber)或称束细胞,它们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这种细胞比心肌纤维短而宽,细胞中央有1~2个核。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位于细胞周边。细胞彼此间有较发达的闰盘相连。生理学的研究证明,此种细胞能快速传导冲动。房室束分支末端的细胞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传到心室各处。心肌浦肯野氏纤维:浦肯野氏纤维又称束细胞,为特殊心肌纤维,较粗大,呈多边形。它的主要功能是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枝,快速传导心脏搏动的冲动到心室各处。A:浦肯野氏纤维;B:心肌纤维。山羊心室,H-E染色第二节血管Bloodvessel1毛细血管Capillary光镜HE扫描电镜管径最细、分布最广、分支吻合成网、代谢旺盛处最多、是血液与周围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的结构管径:最细,6~8µm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周细胞: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一般认为,周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细胞,在血管再生时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某些结缔组织的细胞。其主要作用是支持毛细血管,并有收缩能力,可调节毛细血管的管径。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图BasementmembranePericyteEndothelium毛细血管扫描电镜图周细胞1.1.2分类(1)连续毛细血管(2)有孔毛细血管(3)血窦连续毛细血管管径5~10µm管壁较厚细胞连接紧密连接内皮吞饮小泡多基膜连续而完整分布C.T肌组织、脑、肺等通透性大连续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图BMp:basementmembraneofpericyte;M:marginalfoldE:endothelium;C:collagenfibrils;BM:basementmembrane管径不定管壁薄细胞连接有紧密连接内皮孔多(有的有隔膜)基膜连续的基板分布胃肠、肾、内分泌腺通透性更大有孔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图F:fenestrationappear血窦管径30~40µm管壁较薄、不规则细胞连接不明显、间隙大内皮有孔基膜基板连续/不连续/无分布肝、脾、骨髓等通透性最大毛细血管分类与比较名称连续Cap.有孔Cap.血窦内皮吞饮小泡直径70nm的小孔内皮C间隙大基膜完整连续或有或无分布肺,CNS,胸腺,CT,肌T胃肠,肾,内分泌腺肝、脾、骨髓等2动脉Artery大动脉(弹性动脉)中动脉(肌性动脉)小动脉(肌性动脉)大动脉(弹性动脉)内膜中膜外膜(薄)(厚)(较薄)内皮:内皮下层较厚,近中膜处有数层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纤维相连,二者不易区分40~70层弹性膜为主,故又名弹性动脉,其间夹有少量弹性/胶原纤维和平滑肌主要是结缔组织,外弹性膜不明显,向外逐渐过渡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大动脉(弹性动脉)内膜中膜外膜HE染色弹性染色中动脉(肌性动脉)内膜:内皮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10~40层环行平滑肌肌间有弹性/胶原纤维外膜:结缔组织、有明显外弹性膜、营养血管(薄)(厚)(厚)除主动脉、肺动脉外,所有有名称的动脉(1)内膜内皮---表面光滑,内皮细胞长轴与血管长轴平行,横切面上,胞核椭圆形稍突向管腔。内皮下层---很薄的一层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量的平滑肌构成。具有缓冲和联系深层结缔组织的作用,也参与内皮损伤的修复过程。内弹性膜---为一薄层弹性蛋白构成的膜,膜上有许多小孔,故又名窗膜。在标本横切面上,波浪形的内弹性膜明显可见,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分布:衬贴于心、血管腔面。血管内皮模式图形态: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扁长形,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胞核居中,突向腔面,细胞基部有基板附着,表面光滑。吞饮小泡兔肺动脉内皮细胞电镜像(2)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形或螺旋形排列的平滑肌构成,夹有少量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故名肌性动脉。不含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纤维和基质由平滑肌细胞产生。(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似,主要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外膜的结缔组织中还有营养血管、神经束和脂肪细胞。血管壁的营养血管和神经中动脉的血管周神经丛组化染色中动脉外膜中膜内膜内膜中膜外膜(肌性动脉)内弹性膜外弹性膜HE染色弹性染色小动脉(肌性动脉)管径在1mm以下0.3mm以上的动脉(0.3mm以下的称微动脉)。内弹性膜薄而且不明显,无外弹性膜,中膜为3-10层不完整的平滑肌。小动脉的收缩或舒张,能影响器官组织内的血流量,对调节血压有重要的意义。微动脉小静脉小动脉微静脉大,中,小动脉的比较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厚薄薄内弹性膜与中膜连续明显不明显中膜平滑肌10-40层3-10层弹性膜40-70层外膜外弹性膜不明显明显无小动脉、小静脉、小淋巴管与神经名称小动脉微动脉直径0.3-1mm0.3mm内弹性膜明显无中膜平滑肌3-10层1-2层外膜厚薄微动脉与小动脉的比较微动脉小动脉微动脉3静脉Vein静脉动脉分层不明显较明显数量多少管径较粗较细管腔较大(不规则)较小(较规则)管壁薄而软、弹性小厚、弹性好动脉与静脉的比较中静脉管径在2mm-9mm,内膜很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比相伴的中动脉薄很多,只有几层排列疏松的平滑肌。外膜比中膜厚,没有外弹性膜或不发达,其上有营养血管。大静脉管径大于10mm,内膜很薄,结构与中静脉相似。中膜很不发达,由几层环形平滑肌组成,或没有中膜。外膜较厚,含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内含较多的营养血管和淋巴管。小静脉管径在0.2mm-2mm(0.2mm以下称微静脉),内膜只有一层内皮,中膜开始具有平滑肌,外膜相对较厚,为少量结缔组织构成。静脉瓣内膜向管腔凸出形成两个半月形的皱褶,其游离面指向血流方向,成为静脉瓣,其作用是阻止血液逆流。中动脉——结构比较图——中静脉外膜中膜内膜内膜中膜外膜小动,静脉4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定义: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组成:(1)微动脉(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3)真毛细血管(4)直捷通路(5)动静脉吻合(6)微静脉(1)微动脉由于微动脉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微动脉起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作用。(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微动脉的分支称毛细血管前微动脉(precapillaryarteriole)。后者继而分支为中间微动脉(metaarteriole),其管壁平滑肌稀疏分散,已不是完整的一层。(3)真毛细血管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称真毛细血管(truecapillary),即通称的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行程迂回曲折,血流甚慢,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在真毛细血管的起点,有少许环形平滑肌组成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sphincter),是调节微循环的的分闸门。(4)直捷通路直捷通路(thoroughfarechannel)是中间微动脉的延伸部分,结构与毛细血管相同,只是管径略粗。在组织处于静息状态时,微循环的血流大部由微动脉经中间微动脉和直捷通路快速入微静脉,只有小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当组织处于功能活跃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网,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5)动静脉吻合由微动脉发出的侧支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称动静脉吻合(arteriovenousanastomosis)。此段血管的管壁较厚,有发达的纵行平滑肌层和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末梢,动静脉吻合收缩时,血液由微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松弛时,微动脉血液经此直接流入微静脉。动静脉吻合主要分布在指、趾、唇和鼻等处的皮肤内及某些器官内,它也是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的重要结构。(6)微静脉已如上述第五章免疫系统内容提要第一节主要的免疫细胞第二节胸腺第三节腔上囊第四节淋巴结第五节脾脏第一节免疫细胞ImmuneCells1淋巴细胞Lymphocyte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由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记忆性和转化性。其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原受体,能识别不同的抗原。当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便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效应淋巴细胞和记忆淋巴细胞。效应淋巴细胞通过免疫应答清除相应的抗原;记忆淋巴细胞为静息状态的小淋巴细胞,能记忆抗原信息,并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和不断循环,当受到抗原的再次刺激时,能迅速增殖形成大量效应淋巴细胞,使机体长期保持对该抗原的免疫力。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T细胞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lymphocyte)。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复杂的一种,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60%-75%,淋巴结淋巴细胞的75%,脾淋巴细胞的35%-40%。T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很少,一侧胞质内常有数个溶酶体。胞质呈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原受体。(1)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简称Th细胞,约占T细胞的65%,能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辅助B细胞与Tc细胞进行免疫应答。(2)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Tcell):简称Ts细胞,约占T细胞的10%,能识别抗原,分泌抑制因子,调节其他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免疫应答。T细胞的亚群(3)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cell):简称Tc细胞,约占T细胞的20%-30%,能直接攻击带特异抗原的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异体细胞。释放穿孔素(perforin),使细胞外液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膨胀破裂死亡;分泌颗粒酶(granzyme),诱发靶细胞凋亡。这种通过淋巴细胞直接作用的免疫方式称为细胞免疫。即哺乳类的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marrowdependentlymphocyte)或鸟类的囊依赖淋巴细胞(b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