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解析——中华先哲谈命运•赵建功•984805894@qq.com•《论语·颜渊》载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大多数人即以此为依据,说孔子及儒家是宿命论者,包括许多思想家和学者,如墨子、东汉王充,也这么认为。墨子专门“非儒”,排击儒家不遗余力,其中即有对其所理解的儒家宿命论的抨击。•王充在其代表作《论衡》的《命禄》、《问孔》、《卜筮》等篇中引“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以为孔子之语,而在《命义》篇引此则又说是子夏之语,不知是辗转抄写失误,还是王充自己就前后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充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1]•[1]徐复观先生指出:“由上面王充对孔子所提出的问题(见《论衡·问孔》),可以断定他的理解能力是相当的低,而且持论则甚悍;并且他始终没有把握到学术上的重要问题。”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366页。•王充: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不故生人也。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饥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传曰:“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夫耕耘播种,故为之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时任宰相的竟陵王萧)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南史·范缜传》。溷hùn肮脏,混浊,厕所,猪圈)•史家的立场跃然纸上!•韦政通:“范缜的一番话,它的意思只是王充所说的‘天地合气,人偶自生’,这种想法并没有经验和清晰的思考来支持,只是比因果报应还更消极的信念,根本没有对子良的问题提出相应而合理的答辩。他反对因果是事实,但他没有表现出对他所要反对的有任何了解。”(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483页)•偶然是掩饰无知的托词。•偶然论和命定论是命运观问题上的两个极端。那么,“命运”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命运•《说文》:“命,使也。从口从令。”《吕氏春秋·孟夏》“命太尉”高诱注、《广雅·释诂一》、《玉篇·口部》、《广韵·映韵》……•清·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令也。”见《吕氏春秋·孟春》“命田舍东郊”高诱注、《国语·鲁语下》“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韦昭注……•“命,即令也。”见《尚书·盘庚》“矧予制乃短长之命”孙星衍今古文注疏。•“命,犹令也。”见《中庸》“天命之谓性”朱熹章句。•“命为使令。”见《礼记·内则》“不敢并命”郑玄注。•“命者,所以令之。”见《鹖冠子·博选》“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陆佃注。•“命,谓使令所为。”见《周礼·天官·内小臣》“内小臣掌王后之命”郑玄注。•“命、令古通用”,“令与命通”。•“天令之谓命”,“命者,天之令也”。见《汉书·董仲舒传》。•《说文》:“令,发号也。”•“令,命也。”见《诗经·大雅·韩奕》“庆既令居”陆德明释文;……•“令,犹命也。”见《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陵政则杜之”郑玄注;……•“令者,命也。”见《汉书·东方朔传》。•“令,亦命也。”见《尚书·说命上》“臣下罔攸禀令”孔安国传。•“令、命义同。”见《周礼·天官·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孙诒让正义。•《说文》:“运,移徙也。”•《方言》“日运为躔,月运为逡”注:“运,犹行也。”•《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简文注:“运,徙也。”•《广雅》:“运,转也。”•参见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可见,“命运”的基本含义是:“命”是“运”的,“命”是移徙、运转、运行的,也就是说,“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的:每有一个善念,命就变好一点;每有一个恶念,命就变坏一点。天长日久,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常言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来运转”,《易传》所说“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止恶行善,顺应天道,就能使命运越来越好),正是此意。•下面我们详细探讨命运问题。•命运是否存在?•命运是否可知?•命运由谁主宰?•命运是否能改?•如何改变命运?命运是否存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孟子·万章上》)•朱熹注:尧舜之子皆不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下也。禹之子贤,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盖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孟子: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早已指出:“惟中国旧说论命多歧,即如孟子‘莫非命也’,又曰‘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与前说背。话出一人之口,前后不同,此何故耶?诸君将此说研究清楚,则命之有无可以决,然于中国学术前途亦有莫大之利益。”(刘师培《左盫外集》卷十五《定命论》,第9页。盫ān:古同盦,覆盖;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同“庵”,多用于人名)命运是否可知?•此处之“知”:有体知和预知两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sì等待)之,所以立命也。•中國術數種類繁多,千百年來出現過無數的術數,但由於有太多不傳之秘、太繁奧,而漸失傳,或被時代所淘汰。•各種術數大多尊崇《易經》。現在流行的每種術數大都有一套理論依据。•中国术数大概可分為卜、命、相三类。•卜筮类:易卜(用龟甲、蓍草等,依据《连山》、《归藏》、《周易》)、汉扬雄《太玄》筮法、太乙神數、奇門遁甲、大六壬、灵棋经、火珠林(又叫金錢卦、金錢卜)、籤詩、諸葛神數、推背图、皇极经世、梅花易數、北宋司马光《潜虚》筮法等。•命理类:子平四柱、紫微斗數、鐵板神數、邵子神数、南极神数、北极神数、七政四余造命法(又叫七政四余天星择日法)、四字金、三世相法、达摩一掌金、袁天罡称骨算命法等。•相术类:人相(以面相為主,再配合身形、手相、骨相、痣相、聲相、神氣等合看,如《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等)、风水(陽宅、陰宅)、星占、梦占等。•《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tuó口袋,一作囊)……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马王堆汉帛书《易传·要》)•可见,孔子晚年对《易经》的认识曾有一次质的飞跃。此后,学《易》成为他生活中自觉自愿的自然行为,《易经》成为他生命中无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易经》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其他经典难以企及的。•因此,至晚在孔子晚年所属的春秋末期,《易经》即已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即已分为义理学派和象数学派。•孔子虽然也学习《易经》的占卜预知之术,但是他主要还是“观其德义”,以达到体知天命的目的。命运由谁主宰?•《尚书·太甲中》太甲(汤嫡长孙):天作孽,犹可违(逃避,避免);自作孽,不可逭(huàn,逃避)。•《诗经·大雅·文王》:天命靡常(无常)……无(助词)念尔祖,聿(述,循;一说犹惟)修厥(其)德。永言(助词;一说读为焉)配命,自求多福……上天之载(事),无声无臭。老北京胡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孔子:为仁由己(《论语》)•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一作“不”)能加也。(《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五仪》)•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活”字当误,当如《尚书·太甲中》作“逭”huàn,逃避)•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求取,谋取)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失去)而已矣。•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sì等待)之,所以立命也。•南宋·朱熹《晦菴集》卷三十二《答張敬夫問目》:盡心者,私智不萌,萬里洞貫,歛之而無所不具,擴之而無所不通之謂也。學至於此,則知性之爲德,無所不該,而天之爲天者,不外是矣;存者,存此而已;養者,養此而已;事者,事此而已。生死不異其心,而脩身以俟其正,則不拘乎氣禀之偏,而天之正命自我立矣。•《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乾·文言》载孔子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灵,凭良知去为人处世,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到美好的事物、有用的资源、幸福的生活和无量的前途。•《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宋·吴如愚《准斋杂说》卷上《种德喻》:“种麻得麻,种荳(荳蔻,药名)得荳,顾其所种者种如何耳。”•宋·杜道坚《文子缵义》卷四:“施报之理,种瓜得瓜,种果得果,恩怨之报,理一如之。”•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卷四: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之相償也。•宋·王龙舒《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净土起信七》: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无故而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cuì忧伤)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王日休(?-1173),字虚中,又称龙舒居士,南宋龙舒(今安徽舒城)人。少年时专心于儒学,南宋高宗时举为国学进士,但他辞不赴仕,著有六经训传数万言,后专修净土宗。]•《淮南子》:福由己发,祸由己生。•西汉末期刘向:存亡祸福,其要在身。•曹魏天才思想家王弼: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周易注》)•隋唐·“药王”孙思邈:•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四百四病:指各种疾病,即人体由于四大不调而产生之疾病总数。《佛医经》云(大正17·737a):‘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