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赋分题解答思路探讨——文学类作品SOLO分层评价理论: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教授和凯文·卡利斯教授一起提出的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以分为:1.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2.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3.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4.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5.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魔法妈妈》主要内容:一个小男孩西恩要养一只小狗作为宠物,爸爸不允许,妈妈很为难。有一天,妈妈拿了一个土豆给小男孩,让他不管去哪儿都把它带在身边;到第三天的时候,给它拴上一根绳子,然后拉着它去花园玩儿,妈妈会施魔法将他变成小狗。爸爸看到小男孩这样,以为他想要小狗想疯了,就赶快给他买了一只小狗。结果每个人都很高兴,小男孩得到了小狗,爸爸以为挽救了小男孩。问题:为什么称“魔法妈妈”?魔法妈妈(线索)解决爸爸和西恩的问题(相关素材)SOLO层次答案示例层级描述前结构西恩妈妈真的会施魔法;妈妈有魔法,真的变土豆为小狗;妈妈很厉害;妈妈骗了西恩和爸爸。回答与材料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同义反复、转换、跳跃到个别细节。单点结构妈妈其实根本不会施魔法,她只是和爸爸开了一个玩笑,就是土豆变成小狗了。或妈妈实现了西恩养小狗的愿望。只从爸爸或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多点结构妈妈巧妙地实现了儿子的心愿又没有让丈夫生气,就像传说中会魔法的精灵。从爸爸和儿子两个角度理解,但没有联系。关联结构妈妈是一位会巧妙化解矛盾的聪明母亲,“魔法妈妈”是一种幽默风趣的比喻。从爸爸和儿子的矛盾角度去理解。抽象拓展结构妈妈是一位巧妙化解父子矛盾的聪明母亲,“魔法妈妈”是幽默风趣的比喻,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从父子的矛盾角度去理解,并形成普适性的理论认识。SOLO分层评分标准: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王》课后积累与拓展题与“愧怍”相关的信息:老王对“我”,“我”对老王,散文文体特点……预期SOLO层级:前结构:拒绝回答、同义反复、解释“愧怍”(转换)单点结构:老王对“我”(“我”对老王)→“愧怍”多点结构:老王对“我”和“我”对老王→“愧怍”关联结构:比较老王与“我”的交往→“愧怍”抽象拓展结构:从散文文体特点谈杨绛的“愧怍”【课堂学习】1.老王2.“我”3.“我”的愧怍4.“杨绛们”的愧怍5.以“杨绛们的愧怍”反观《背影》中“儿子们的忏悔”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写这篇序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简要阐述。与“用意”相关的信息:宋濂学习经历,马生学习条件→勉励马生勤奋学习。预期SOLO层级:前结构:拒绝回答、同义反复、转换单点结构:宋濂学习经历(马生学习条件)→结论多点结构:宋濂学习经历和马生学习条件→结论关联结构:比较宋濂和马生的学习条件→结论抽象拓展结构:从赠序的特点或读者角度谈用意。【课堂学习】1.细读宋濂的学习经历,2.略读序文后半部分,3.比较两人的学习条件。4.揣摩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用意,5.阅读这篇文章的启示宋濂写这篇序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简要阐述。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父亲”的认识。《背影》【链接材料】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龙应台《目送》与“认识”相关的信息:《背影》中父亲言行,《目送》中父亲言行预期SOLO层级:前结构:拒绝回答、同义反复、转换单点结构:《背影》或《目送》中父亲的言行→结论多点结构:《背影》和《目送》中父亲的言行→结论关联结构:比较《背影》和《目送》中父亲的言行→结论抽象拓展结构:父亲的普遍形象来谈“父亲”。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父亲”的认识。《背影》2017年丽水卷与“意蕴”相关的信息:文章有关“雪”的内容、通过“雪”表现出的文章主题预期SOLO层级:前结构:拒绝回答、同义反复、转换单点结构:“我”或母亲关于雪的生活片段;文章通过“雪”表现出的文章主题→结论多点结构:1.“我”感受到的快乐、母亲与雪的联系2.关于“雪”的内容和通过“雪”表现出的主题→结论关联结构:“我”和母亲;内容和主题的联系→结论抽象拓展结构:母亲的普遍形象来谈“母爱”“大爱”或“我”对母爱的理解、担忧到读者对母爱的理解。文中的“雪”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第一层(单点):从“我”或“母亲”角度回答,一个角度1分示例1:从“我”的角度理解,写出一点即可:雪是“我”童年快乐的见证(雪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示例2:从“母亲”的角度理解,写出一点即可:雪是母爱的象征(母亲让我们尽情玩雪而不恼我们,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第二层(多点):从“我”和“母亲”角度回答,两个角度2分例1:雪给我带来了快乐,雪是母爱的象征。例2:雪是纯洁母爱的象征,雪花四处飘落象征母爱无处不在,同时写出“我”逐渐懂得母爱。例3:雪,让我们感受到母爱如雪一样带给人快乐与温暖;雪,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母亲“老寒腿”的担忧和心疼。第三层(关联):在第二层的基础上,把“我”和母亲联系起来回答:简单写出“我”的快乐、母爱、“我”对母爱的理解或对母亲的担忧,给3分;较具体写出“我”的快乐、母爱、“我”对母爱的理解或对母亲的担忧,语言流畅,给4分。示例:雪是童年快乐的源泉,是少年任性的见证,是成年后牵挂的媒介。雪是母爱的象征,雪花四处飘落象征母爱无处不在。雪是“我”和母亲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既联系着“我”的快乐和温暖,又联系着“我”的愧疚与自责,还暗含着“我”对母爱的理解与回报。第四层(拓展):在第三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超出文本理解即可,可以把“母爱”上升成“爱”;也可以从文本中的“我”拓展到其他子女,呼吁子女要多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当让也可以上升到人类关于爱的传承,生命的旅程就是爱与被爱。)多点:内容、人物、主题、写法、艺术性拓展: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作者自己个体的心灵感悟到人类的精神品质、由作者自己独特理解到普通大众的生活情感、由一篇文章的思想意蕴拓展到广泛而深沉的启示,写法上也可以进行迁移。8.文中写道:“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那么能否把题目改为“最爱你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解析:这道题其实是分析标题的好处,所以要从标题的作用(艺术性)、标题的内容、标题的意蕴(主题)等方面作答,那分层就不同于之前那道题了。第一层(单点):从标题的作用(艺术性)或内容或主题,任一角度作答如:原题更富有诗意(含蓄、有悬念、是文章线索),易引发读者兴趣如:原题具体写出了母亲总是在下雪的第一时间告诉你要多穿点衣服,体现出伟大的母爱。第二层(多点):从标题的作用或主题或内容两方面作答如:含蓄有意蕴;突出了伟大的母爱和回报爱的主题。如:全文以雪为线索,围绕“雪”写了很多生活片段,更突出了母爱如雪一样带给人快乐的主题。第三层(关联):应该在第二层的基础上,把作用和内容或主题进行整合,但有些时候,完全不同的两方面是无法硬扯在一起的,所以也可以从内容和主题或是主题内进行关联。如:“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含蓄隽永,意蕴丰富,具体地写出母亲总是在下雪时让我们自由自在地雪地里玩耍、嬉戏;总是告诉你要多穿点衣服。这个题目还让读者体会到“我”长大后,听到要下雪了更多的是对母亲“老寒腿”的担忧和心疼。这个题目既有对母爱的理解,还有对母爱的回报。这是不同的主题之间的关联。又如:“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含蓄隽永、意蕴丰富,具体地写出母亲总是在下雪时让我们自由自在地雪地里玩耍、嬉戏;还第一时间提醒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更让读者体会到“我”长大后,对母亲“老寒腿”的担忧和心疼。该标题具有悬念,能引发读者的兴趣,又含有对母爱的理解,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这是标题作用于主题的关联。第四层(拓展):可以从作用、主题任一方面拓展。作用方面的拓展:如;此标题巧设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主题方面的拓展:启示天下的儿女要注意到生活中很多的“第一次”,都饱含着爱,要学会去体会和理解,更要学会去反哺。分层赋分解题思路:从内容出发有主题意识需多点关联到拓展感悟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