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 朱自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壹比喻贰拟人叁排比修辞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肆反复章壹比喻章比喻章1、定义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比喻章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比喻章4、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比喻章5、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贰拟人章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2、结构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做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拟人3、分类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1】把非生物拟人化。例如: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②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③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拟人【2】把有生物拟人化。例如: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③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拟人【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②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③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拟人4、作用(1)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2)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叁排比章排比1、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2、作用(1)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2)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肆反复章标题标题标题反复1、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2、分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标题标题标题反复3、作用(1)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2)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注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并以“()春”为名将课文分为三个大部分。注:“()”中为一个字。第一部分:()自然段()春第二部分:()自然段()春第三部分:()自然段()春1盼2—7绘8—10赞在“盼春”这个部分,你觉得哪里写的好?为什么?盼春“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表现了语言美。“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春天”拟人化、具体化,让读者感到描写的“春天”更活泼、亲近,使得语句也更加生动、形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着眼于哪些景物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怎样的感受?绘春“刚睡醒”、“张开了眼”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总体上描绘了山、水、太阳的变化,写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草图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1)“偷偷地”“钻”写春草的情态;(2)“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3)“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4)“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春草图人从侧面烘托春草的勃发和可爱。——坐、躺、滚、踢、跑、捉(喜悦、高兴)春草图质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些词好在哪里?“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为了强调,突出小草的嫩、绿的特点。春花图朗读后思考: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6)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花朵多,竞相开放花色艳写野花多,且颜色亮丽。(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从侧面烘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春花联想到秋实(3)花里带着甜味儿;花味甜拟人比喻、排比比喻比喻、拟人衬托通感春风图(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2)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作者是从哪些感觉描绘春风?突出春风什么的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暖和柔和。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拟人引用、比喻(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4)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写出春雨的经常。写出春雨的细、密、绵长。写出春雨的轻盈。写春雨的润物。写其他景象,烘托出雨中安静平和的气象。作者抓住春雨什么特征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衬托春雨图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思考: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人人迎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精神抖擞)思考:“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什么意思?引用此句有什么作用?引用俗语,希望人们珍爱春天的大好时光,奋发作为,努力进取,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迎春图赞春最后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不能颠倒。三个比喻依次形象地点明了春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像娃娃——“新”像小姑娘——“美”像青年——“力”(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百花争艳,景色动人)(春天充满活力,顽强)(一)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总绘春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二)绘春(三)颂春热爱春,赞美春天理清文章思路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主题归纳写法归纳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典型景物,精细描绘言辞巧妙,虚实结合画面明丽,融情于景1.定义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2.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通感衬托1.定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衬托2.分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衬托3.作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例子: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引用1.定义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2.作用(1)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2)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