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创造文化,必须首先能够生活,必须解决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食物供给及其营养物质的来源。•不论在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哪种社会形态,农业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对人文地理来说,要认识农业就要认识世界上农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与自然条件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景观。•第一节农业的起源•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地理背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1万年前左右,也就是地史上更新世晚期末,构造史上的最后冰期结束之际,考古学上的中石器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全球气温的回升,冰川消退,世界上草原面积也随之有所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随之扩大,野生谷物的生长地扩展,草原上动物大量繁衍,这为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提供了条件。•意义:农业的起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1.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2.农业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3.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4.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①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E.Boszerup)为代表)•②宴享说(由海登(B.Hayden)提出)•③最佳觅食模式说①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E.Boszerup)•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人口增长——采集与狩猎强度上升,弓箭的改进与广泛使用——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的工具、方法,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驯化植物的农业。•种子的热量明显高于植物的其他部位(根、茎、叶和果实),故出现了农业。•——“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他回忆半年的封豕是多么大,远远望去就像一坐小土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回想当年的食物,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唉,”他不觉叹息,“我的箭法掌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那时谁料到只剩下乌鸦做菜……”•“居然猎到一只麻雀。这是远绕了三十里路才找到的。”②竞争宴享说(海登B.Hayden)•1.认为人口不会无限制增加。与人口无节制的持续增长相反,一般的狩猎采集者采用某种方法将其人口控制在与资源相平衡的水平上。(殺嬰、延遲斷乳、生病老者棄養)•这种平衡既不会那么高,以到于饥荒是一种种经常发生的事件,它也不会那么低以至于人口数量会危及婚配和防卫,或者需要经常做人口控制。•2.认为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不利于农业产生•对于大部分狩猎采集者来说,资源有限和波动的性质,使他们必须在群体内分享食物,并建立群体间的联系以便在食品匮乏时获得援助。分享食物的重要性,以及至少某些主食资源过度开采所造成的不稳定,会在一般狩猎采集者中造成经济资源的竞争和私下拥有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使投入任何大量剩余的时间和劳力来进行粮食生产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分享食物的义务使得这种投资首先使他人利益。•3.认为最初农业产量有限,不可能作为主食的来源,而是一个创新性奢侈品。•农业出现的初期,生产量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可能很大。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有些植物纯粹是香料和调味品,有的谷物适于酿酒,有些葫芦科植物可能是用作宴饮的器皿,•4.认为农业起源资源丰富地区。粮食生产发生最理想的条件是那些基本资源特征改变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义务的粮食分享对于生存不再是必须的地方,以及那些拥有生产的粮食不再受非议的地方。有理由设想很可能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发生。•5.认为农业起源于复杂的社会形态中。•一些有野心的人会利用基于经济的竞争宴享来控制劳力、忠诚和租赁。在竞争宴享中对劳力的控制是基本的目的,而它被看作是成功和权势的标志,如果一种最早驯化的物种是十分可口的食物,但劳力投入很高或不易获得,那么其驯化是在竞争宴享相关性中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证据:•1.驯化在新大陆和旧大陆同时发生。旧大陆在经过二百万年才出现愈来愈大的人口压力。新大陆被占据的时间仅为这段时间的百分之一,而且人口迁徙受到白令海峡的严重限制,总之,人口增长的动力是无解释这两大陆几乎同时发生的农业起源。•2.在那些首先实行驯化的考古学文化中,一般表现出对劳力进行控制,社会经济不平等,和有舶来品交易的明显迹象。这种因素与较盈余的经济较为吻合,而与处于周期性饥荒的匮乏经济不符。③最佳觅食模式•“最佳觅食模式”:动物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者少数几种猎物上,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农业起源的三个阶段•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可以称为简单狩猎经济。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人口压力日益严重。这些都迫使人们放弃单纯按最佳觅食模式去取食,而尝试多种的取食方式,迈出了向农业起源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步----以渔猎、采集为主的广谱经济,或称之为复杂渔猎采集经济。•广谱经济,顾名思义,是指“广泛食谱”的经济,包括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籽粒,渔猎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或海边浅水区的蛤、贝类水产。具体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依各地的自然条件而定。当然,狩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已不占主导地位。•这种广谱经济形式只是对不稳定生态环境的一种不稳定的适应。这样虽可解一时之忧,但并末解决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隐患,有资源耗竭的危险。一旦环境有大的波动,人们可能又将面监生存危机。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资源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高档食物品种日益枯竭,人口压力增大,人们需要获得和掌握一些可经常利用的动、植物来作为食物匮乏时的一种储备。•在采集、贮藏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发觉某些植物有定期生长出新植株的现象,有时则发现被埋藏起来的果实,籽粒经一段时间会自动长出新的植株。人们于是特别留心这一类的植物或果树,渐渐地在收获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年)可以反复取食的某些植物(只能是植物,不可能是动物或水产,因为后者的再生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在一年内繁殖出几批可供取食的个体)。•于是,很自然地人们迈出了走向农业起源的关键一步——集中采集。•在集中采集活动中,人们把采集的对象由广谱阶段的杂乱食谱缩小到某种或几种再生能力强,在一段时间内能多次取食、便于贮藏的植物身上,这也就是人们最早的栽培驯化对象。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这是最后实质性的一步,走出这一步,才可能称得上农业的真正开始。•经过一段时期的集中采集,人们渐渐地熟悉了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在采集时由无意识逐渐演化为有意识地留下一部分幼小的植株,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照料,等到它们生长到更适于食用时再进行采集。如此做的意义在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了模拟性的农业栽培。也有学者把这种行为称为采集农业。于是这迈向农业栽培的实质性的一步也走出了。•不同地域其栽培对象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是根茎类植物,有些地区为禾本科植物,皆因自然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异。如在华南地区,最先驯化的植物很可能就是无性繁殖的根茎植物,从而走向园圃式农业的道路;而在长江流域则可能以水稻为最早驯化的禾本科植物;在北方地区,粟则成了第一种被人工栽培的植物。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基本学说•(二)索尔的推论•1、推论的依据•2、推论的结果•(三)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一)基本学说•①绿洲说•柴尔德本人就以提出农业起源于绿洲的假说而闻名。柴尔德认为在冰河末期,湿润而寒冷的近东气候变得温暖而干燥,植物只在河边及绿洲生长,动物栖息在水源近处,人类也不得不居住在水源附近,因而得以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于是逐渐将植物进行栽培,将动物进行驯化。农业就这样产生了。•②核心地带说(原生说)•美国考古学家布雷德伍德则认为近东过去12000年间气候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否定了以冰河后期气候变化为前提的绿洲说。布雷德伍德认为在冰河后期的近东,曾有野生谷物和野生动物共生的原生地带。洪积世末期,人类采集食物的能力已相当高,可供食用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定居的时问逐渐变长,与周围动植物关系更加密切,认识也更为加深。人们反复试验谷物的收割和种植、动物的捕获与饲养,从而出现了农业的曙光。•③边缘地带说•美国学者宾福德认为在一定环境区域内,由于人口的增加,原来的生活地区难以供给足够的食物,于是出现了两个集团,多出的人口成为移居集团,向适于生存的周围地区转移,而原有的集团留在原来的核心地带。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食物来源的是移居人口增加的周缘地带,而不是核心地带。弗朗内立进一步发展宾福德的假说,认为栽培作物开始并不是在野生植物生存地带,而是在其周围那些条件稍恶劣的地方发生的。(二)索尔的推论•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受到饥饿威胁的居民,没有闲暇去进行那种在遥远将来获得更多食物的试验。•2.农业起源地的地貌和气候应是富于变化的,植物和动物品种多且繁茂。•3.大河流域的盆地很少有可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当时尚无能力控制洪水。•4.林地可能是农业起源地。因为早期的耕种者尚不能翻掘草地除去草根,可是却可用剥树皮、烧火等方法除掉树木,而在林中空地耕种。•5.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狩猎者不可能是这些人;但“林居”的使用斧头者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在那是经常照管成长的作物,就不会有什么收获。•索尔认为东南亚可能是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他们是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由于鱼类丰富,人类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定居下来。另外该地区生态环境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三)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例如,泰国斯匹瑞洞穴发掘发现该地的农业在1万年以前已开始。又如在我国杭州湾河姆渡的考古发现,证明在7000多年以前我国已开始耕种谷物了。•依据现有的证据,一般人都承认在东南亚、西南亚和中美洲都有各自独立的农业发源地。甚至可能也不尽限于上述三地。中国的华北平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以及南美的安第斯山等,都可能有农业发源地。•约旦河谷发现一个有12000年历史的聚落遗址。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一)主要动物源地•狗是最早被驯化动物。人狗同时出土的化石,年代距今则只有1.4万年左右。狗多半来自一万五千年前东亚的狼,东亚的灰狼体形更小,更容易驯化。•某些科学家认为,人类收养了幼狼,而攻击性较低、又擅于乞食的幼狼便在天择中占了优势。有些科学家则说,狗自己驯化了自己,因为它们适应了新的生态栖位——人类的垃圾堆。不太会逃开人类的食腐犬科动物,便在这些栖位生存了下来,其后代也愈来愈驯服。•山羊,绵羊7000BC,中东•驴子,3000BC,北非•双峰驼,5000-4000BC,中亚•单峰驼,略晚,北非和中东•马,3000BC,里海东岸•在农业起源过程中,家畜饲养起源可以说是它的孪生姊妹。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互相促进、互为动力的,之后又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二)主要植物源地•目前已经知道下列作物的发源地:玉米和番茄发源于中美洲;咖啡发源于非洲;香蕉和茶始于东南亚;花生、菠萝始于南美洲;向日葵、高粱始于北美洲;大蒜、大豆始于中国;大麦、小麦始于西南亚。地中海沿岸是橄榄和无花果的发源地,而欧洲北部则是黑麦和燕麦的故乡。扩展材料:源地与盛产区的差异•现象:很多作物,离开发源地移往别处,其繁荣可超过发源地。象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在则盛产于巴西;橡胶和奎宁原产于南美,现在盛产于东南亚;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现在却盛产于美国东部、阿根廷和匈牙利;香蕉在中美洲和中非洲变得比它的原产地——东南亚重要得多。•原因•自然因素: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新的盛产区比起原产地具有较好的环境。如温暖潮湿的衣阿华州对玉米生产自然要比半干燥、较冷的中美高原有利得多。同时在原产地作物被驯化后,往往有一些病虫害,可是移到盛产区,新的环境往往不利于此类病虫生长,这对作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