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方针及目的本章要点:1、教育方针的内涵及内容2、教育目的的内涵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本章难点: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陇东学院教育系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一、教育方针的概念(一)教育方针的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二)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定义教育方针:是根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教育方向的规定和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而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法令性。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教育活动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特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一、教育方针反映教育规律,以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二、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它不等同于方针。三、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设定。三、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一)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教育方针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方针都是通过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提出或国家机关发布的,它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方针受制于政治制度还表现为,在一个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没有变化,但生产关系作出调整的时期,教育方针也会有所变化。(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它也是制约教育方针的最终决定因素。无论是教育的服务方向、培养目标以及培养途径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三)人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社会化大生产为人全面发展提供可能。自由实践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可见,人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作用的体现者。作为规定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的教育方针制定还必须依据人的发展理论。而马克思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1912年9月颁布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15年袁世凯颁布的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1916年重新沿袭1912的教育宗旨。1928年国民党颁布的教育宗旨:根据三民主义,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民生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促进世界大同。•(二)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制定了明确的教育方针。目前,我国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要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2、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可以通过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并不断创新,以丰富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可以确保市场经济沿着健康轨道运行。而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传播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思想和法制观念,使青少年一代形成并拥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推动国家政治民主与民主的社会化。(二)教育为人民服务1、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教育必须让人民满意(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的觉悟和道德。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3、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个性。4、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强有力的手段,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要促进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就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因而,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坚持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结合。第三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第三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两种观点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特点: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起源:古希腊的“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核心观点: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言,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作用以其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衡量,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简介: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了造就“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就应该顺应儿童善良的天性,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他赋予“自然人”以如下的形象:第一,自爱。第二,自主。第三,自立。第四,自治。雅克·卢梭(1712~1778)人物简介:裴斯泰洛奇(1746~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致使他的教育经验和改革驰名全欧.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量得到自然的进步和均衡的发展。20世纪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观:1、教育目的的永恒不变在人本主义教育家看来,教育目的之所以是永恒不变的,是因为人性是不变的。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即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因而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使人得到完善和发展。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所珍重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认为教育首先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观点评价:优点: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人类的历史中不乏进步意义,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到人间曾起了积极意义。在对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地位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缺点: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目的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甚至反对科学主义和专业教育,这种倾向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特点: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起源: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个人;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性恶,应根据社会需要以“礼义”加以教化。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主要观点:社会是个人存在和赖以发展的基础,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社会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本身没有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意志,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人物简介:(1858-1917)又名涂尔干,也有人译为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代表著作《自杀论》、《劳动分工论》主要观点:他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教育目的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人物简介: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857年)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并于1842年在其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被称为社会学之父。主要观点: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我们个人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观点评价: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缺点:但该观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纯把人当成社会的工具,造成对人本性的严重束缚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及思考:对立的社会现实根源: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时期,个人本位论盛行,用于反对现实社会,期望改变社会;社会比较稳定时期,社会本位盛行,以社会来约束人,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少有绝对的偏激。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所侧重的。第四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一、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以教育目的为总要求,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而普通中学属基础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素质做贡献。具体而言,普通中学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二、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当前办学思想不端正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一方面忽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脱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严重的是背离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规律,不但给学生个体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也给教师、家长、校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背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个体的片面发展。这就要求校方明确教育目的,端正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三、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根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个体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个体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以形成社会素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素质教育是全面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