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与技巧主讲:朱振华朱振华,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副局长。自2004年分管社会福利、老龄工作、社区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民政工作;自2008年顺利通过社会工作师首批注册,一直致力于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电话:13503715658邮箱:zzh5658@163.com●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爱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你敬老,明天敬你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与技巧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与技巧三、老年福利机构中社工服务的主要内容四、老年福利机构中社工服务的主要方法相关知识(一)老年人联合国将老年人界定为65岁以上的人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二)老龄化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一大特征——“未富先老”。速度快、基数大、高龄人口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增至1.78亿,约占总人口的1/7,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4亿,占总人口的1/3以上,我国人口正在跑步老龄化。(三)老年福利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的界定,由国家出资举办、管理的综合接待“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形式:(1)老年社会福利院(2)养老院或老人院(3)老年公寓(4)护老院(5)护养院(6)敬老院(7)托老所(8)老年人服务中心(四)社会工作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1)普通社会工作:指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或公益性工作。(四)社会工作(2)行政性社会工作:指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特点:工作人员较少受过助人方面的专业训练,是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四)社会工作(3)专业社会工作:指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四)社会工作王思斌:社会工作是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四)社会工作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改进人类福祉,帮助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和贫穷者的需要,并为他们增能。社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其关键特征是对在社会环境中个体的福祉和整个社会福祉的专业关注。社会工作的基础是关注那些产生、促进和解决生命过程中问题的环境因素。(NASW,1999:1)(五)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社会工作者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工以关心和尊重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个体差异和文化与族群的多样性。社工促进案主对社会责任的自觉。社工寻求提高案主的能力和机会以改变和满足他们的需要。社工知晓其对于案主和更广泛社会的双重责任,并采取与专业价值观和伦理标准相一致的社会责任方式,来寻求解决案主利益和更广泛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NASWCodeofEthics)(六)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老年社会工作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社会工作的目的是让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佳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老年社会工作的作用(1)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是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建立并更好地运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使老年人积极与社会保持接触,应对好年龄渐长所带来的挑战,乐享晚年。(2)在宏观层面,老年社会工作者还参与制定有关老年人的社会服务方案及相关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促成成功的人口老龄化。(七)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由一个专业化的组织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作为载体(包括各类养老机构),为生理、心理和精神上有障碍的,或居家养老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带有医疗、保健和相应的护理照料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养老方式;按照护理照料的程度由高到低进行分类,养老机构可以分为特殊护理院、护理型养老院、康复保障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八)老年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是指将福利机构养老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活动运用到机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当中,积极参与到机构老年人养老支持体系中,成为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支持力量。目的是增强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归属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老人解决困难,整合机构内外养老支持的力量和资源,协助老年人在机构中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与技巧案例:“张爷爷今年83岁,老伴去世多年,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嫁到了外地。张爷爷最初是在三个儿子家中轮流生活,但因为与儿媳们的关系都不太好,现在居住在某养老机构,生活费用由女儿从外地邮寄。女儿在外地很少来看张爷爷,而三个儿子因为工作较忙,也很少来看他。张爷爷看到周围的老人们经常会有家人来看望,只有自己每天等得望眼欲穿,却没有人来探望。张爷爷有严重的高血压,每当犯病的时候就很难过,他感觉自己被家人抛弃了,没有人管他,更没有人在乎他的存在,于是他想到了自杀。张爷爷以失眠为借口,向工作人员及其他老人索要安眠药,就在他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被清洁工在收拾房间时发现,并向工作人员报告了相关情况。”1、老人生理特征身体机能上的衰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都下降;老人需小心照顾,以减慢其衰退的速度。★形态变化:身高、体重、脂肪、牙齿、皮肤、骨骼。★功能变化:适应力减弱、储蓄能力下降、反应性降低。★器官系统变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2、老人常见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眼疾(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眼)失禁冠心病脑血管病(中风)老人痴呆症帕金森症Fathertoson社工讲课\FathertoSon.pps3、老年期的人格特征(1)不安全感(2)孤独感(3)适应性差(4)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5)回忆往事4、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特点(1)不同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2)机构中老人在生活中容易丧失自己的身份和对日常生活的控制。(3)老人受到非个人化的对待,因为他们在入院时被剥夺了个人财物。(4)老人与外界间有设置的障碍,使他们丧失了通常在外界扮演的角色。(5)老人依赖工作人员来得到身体照顾和情绪支持。(6)失去自身的角色和与他人的交往,加上大的生活变化,是老人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7)老人可能会由于缺少隐私和在机构中社会关系有限,而在他人面前掩饰自己对一些想法和行动的感受。(8)为了适应养老机构和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退出一些活动,或远离一些场合。(9)为了适应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有意向工作人员挑衅,或不与他们合作。(10)老人可能接纳养老机构建立的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环境,他们即使有时候想要返回社区,也没有信心适应外面社区生活的挑战。5、老年人的问题(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减少。6、老年人的需要(1)健康维护(2)经济保障(3)就业休闲(4)社会参与(5)婚姻家庭老年人的需要第一,子女经常关心体贴老人,主动帮助父母做事情。第二,经常与老人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第三,子女为人正派,有上进心,努力工作,不让老人操心。第四,夫妻关系和睦,互敬互爱,感情上相互依恋,生活上相互照顾。社工讲课\有一种爱叫做白头偕老.pps老年人的需要(6)居家安全(7)身后事宜安排(8)一条龙照顾服务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1、活动理论2、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3、社会化理论4、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1、活动理论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2、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的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3、社会化理论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4、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的发挥自身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相信所有人,包括老人都拥有潜在的能量以及改变的可能。案主的优势可以成为推动他们朝着成长、控制感和自我实现方向改变的资源。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1)每一个人都具有能力、才能和天赋;(2)人具有成长和改变的内在能力;(3)生活中的挫折可能会给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它们也可以作为成长的一种资源;(4)人们成长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的上限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5)问题并不在于人本身,而是发生在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上;(6)每个人是他自己生活的专家;(7)朋友、家人和社区是可供人们利用的巨大资源库;(8)成长就是关注一切可能的未来;(9)控制感和能力可以通过支持性的过程很好地达到和获得;(10)一般情况下,人们知道在克服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时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优势视角的基本假设优势视角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