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概念脑震荡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轻度原发性脑损伤。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如毛细血管充血、神经元胞体肿大、线粒体和轴索肿胀。发病机制脑震荡致伤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有的各种学说都不能全面解释所有与脑震荡有关的问题。对脑震荡所表现的伤后短暂性意识障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可能与暴力所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室系统内脑脊液冲击、脑中间神经元受损及脑细胞生理代谢紊乱所致的异常放电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认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损才是引起意识丧失的关键因素。临床表现1:意识改变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可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常为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2:逆行性遗忘病人清醒后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脑震荡的程度愈重、原发昏迷时间愈长,其近事遗忘的现象也愈显著,但对往事(远记忆)能够忆起。这可能与海马回受损有关。3:短暂性脑干症状伤情较重者在意识改变期间可有面色苍白、出汗、四肢肌张力降低、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和各生理反射消失。在大多数可逆的轻度脑震荡病人,中枢神经功能迅速自下而上,由颈髓-延髓-脑干向大脑皮质恢复;而在不可逆的严重脑震荡则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抑制过程,使延髓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的功能中断过久,因而导致死亡。并发症严重时可并发脑水肿、脑出血等临床表现4:其他症状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畏光、耳鸣、失眠、心悸和烦躁等。5: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颅内压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不含血,白细胞数正常。生化检查亦多在正常范围,有的可查出乙酰胆碱含量大增,胆碱酯酶活性降低,钾离子浓度升高。神经影像检查:1:头颅X平片检查无骨折发现。2:头颅CT检查颅、脑内无异常。3:脑电图检查:伤后数月脑电图多属正常。4:脑血流检查:伤后早期可有脑血流量减少。治疗原则1:观察病情变化伤后短时间内可在急诊科观察,密切注意意识、瞳孔、肢体运动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于离院病人,嘱其家属在当日密切注意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如症状加重即来院检查。治疗原则2:卧床休息急性期头痛、头晕较重时,嘱其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可离床活动。3:对症治疗头痛时可给予颅痛定等镇痛剂。对烦躁、忧虑、失眠者可给予地西泮、三溴合剂等药物。护理措施1:缓解病人焦虑情绪给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缓解其紧张情绪。对少数症状迁延者,应加强心理护理,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2:镇痛、镇静头痛病人,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嘱其休息。、3:注意观察:少数病人可能发生颅内病变或其他并发症,故应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病症。预防和预后1:脑震荡预后良好,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2:经治疗数日或数周后,本病大多能治愈。由于本病可与颅内血肿合并存在,伤后最好留院观察和治疗一段时间(5天左右),一旦发现颅内血肿即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回家的病人,亲人亲友应在1~2天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注意头痛、呕吐和躁动不安等症状,如病情恶化应立即到医院进行CT检查,从而明确诊断。健康教育1: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能锻炼(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度用脑和过度劳累。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3:解除思想上对所谓“后遗症”的紧张和忧虑,保持心情愉快。4:加强营养,多食健脑食品(如动物脑、栗子、核桃等)病史患者孙文范,女性,76岁,于11.9系“不慎摔倒致头部及全身多处伤1小时”入院。患者当时有一过性昏迷史,头颅CT:颅内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头皮血肿,拟诊为“脑震荡”收住我科。患者病程中无呕吐,,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检体:T37.8℃、P98次/分、R21次/分,BP188/98mmHg,神志清楚,医嘱予吸氧心电监护脑保护等对症处理,现患者病情平稳偶诉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