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轮复习完整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物质意识实践认识运动规律决定能动作用基础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动认识世界能动改造世界3特点3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和归宿•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物质、运动、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性)(物质的可知性)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1、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属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运动一般属性——多样性、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自测自评◎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答案]B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区别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大和小的关系知识明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具有暂时性、相对性。知识明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的有形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解析: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A项错误;B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错误的;C项把自然科学的“物质”与哲学的“物质”混淆在一起,故应排除;D项是正确选项。【原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原理】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小结)提示(1)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不同表述:①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世界统一于物质;④世界是物质的。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对点训练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这种观点()①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认为整个世界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③否认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④否认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②符合题意;唯心主义在根本上否认社会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物质性,③④符合题意。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答案A2.[2011•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题干的引文内容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体现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据此判断,A、B表述不符合题意。C表述体现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排除。[点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考点往往联系哲学的其他考点,如“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事物的联系、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所以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没有区别的B.自然界也是客观的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社会制度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为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B.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C.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____和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___的运动,___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联系):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物质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2)静止的相对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化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根本不变化”是错误的。(3)静止中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人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能是暂时的,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量的积累,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某物质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转化为他物。巩固练习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2.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4.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解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体现了相对静止的一面,“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绝对运动的一面。故选B。C项说法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合。[答案]B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下面两题: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4.“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009·江苏)“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2009·广东单科)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2011年浙江卷,27)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拓展4.如何按规律办事?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误区警示]1.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2.规律有好的、也有坏的3.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4.规律就是现象的总和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注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①人能够认识规律②人能够利用规律利用规律的表现: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2)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2010新课标卷、辽宁卷、湖南卷、陕西卷)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