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陈方案”与北京空间发展专题汇报TheSpecialReportofLiangChenSchemeandtheDevelopmentofBeijing'sSpace第七组2014.5.15123“梁陈方案”解析当今北京的空间发展模式与城市病和谐共存的城市新老空间“梁陈方案”的评价与启示34目录1.“梁陈方案”解析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1944—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陈占祥,高级工程师。1916年6月13日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奉化县1935-1937年上海雷士德工学院建筑构造专业学习。1938-194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士、城市设计硕士学位。1944-1945年英国伦敦大学大学学院攻读都市计划博士。1946-194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营造司简派正工程师、上海市建设局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图组代组长。1949-1954年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总规划师兼企划处处长。1954-1979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情报研究员。1979-1987年任国家城建总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顾问总规划师。2001年3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1.1人物简介•政治背景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经济背景“一穷二白”:整个新中国非常平穷,政府没钱,民间也没钱。•社会背景“以旧北平市而言,194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8亿元,国民收入仅1.9亿元”局部动乱此起彼伏,天灾人祸集齐来袭水深火热宏观背景1.2方案背景•1949年5月,北京成立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开始筹划首都未来建设,由叶剑英市长兼任主任。•“苏联专家方案”: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华南圭方案”:北京旧城不必全保•“朱赵方案”:力挺苏联专家•“梁陈方案”:行政中心西移•从1949年到1953年,经过4年的反复讨论,多方案的研究,最后由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第一个规划方案(即《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上报中共中央。中微观背景1.2方案背景寻求建造政府行政机关地区的最可重要的客观条件•1.要合于部署原则•2.要有建筑形体上决定•3.要足有用的面积•4.要有发展余地•5.须省事省时,避免劳民伤财•6.不增加水电工程上困难而是发展•7.与住宅区有合理的联系•8.要使全市平衡发展•9.地区的选定能控制车辆合理流量•10.不勉强夹杂在不适宜的环境中间•11.要保护旧文物建筑摘自《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政府行政中心的选址问题城外西面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1.3方案解析西面建造住宅区(行政人员)东面连接旧城区北端打造政府各部机关工作区南端将形成工商企办公区方案功能分区1.3方案解析经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广安门同旧城联络。复兴门之干道直通旧城内长安街干道上各重点:如市人民政府,新华门中央人民政府,天安门广场等。新中心同城内文化风景区,博物馆区,庆典集会大广场,商业繁荣区,市行政区的供应设备,以及北城,西城原有住宅区,都密切联系着,有合理的短距离。新行政区南面向着将来的铁路总站,以便发展的要求,解决旧城区内拥挤的问题。新中心南北展开,建立一新南北中轴线,中轴线距复兴门不到二公里。。新城格局1.3方案解析一、“成本太高”苏联专家方案: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1、植树费。2、新办公楼建造费;3、为被迁移的居民在郊外另建房屋费,可鼓励合作经营(部分供干部);4、为郊外居民住宅区修筑道路并敷设上下水道及电线费;5、购买民房地产费;6、被迁移居民的迁移费;7、拆除购得房屋及清理地址工费及运费;1、植树费。2、新办公楼建造费;3、干部住宅建造费;4、修筑道路并敷设上下水道及电线费;梁陈方案苏联专家团在《关于改善北京市市政的建议》中算了一笔经济账:以苏联的经验看,拆房迁民的费用不会超过新建房屋25%~30%的造价,而利用旧城内已有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则可省去40%~50%的建设投资,两相权衡,得大于失。1.4原因分析•“你们这张规划图是一张快意图,我们这个房间就算是快意堂吧!”“由于拆房过多,安置居民困难很多,费用也大,从1956年下半年起,就基本上停止了改建。有些高等学校和中小型工厂,本来放在城内是合理的,但是要拆大量房子,只好在城外建设”旨在不劳民伤财的“梁陈方案”,却被指责为劳民伤财。1.4原因分析二、长官意志大于科学精神“三年订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基于“官本位”的思想,照上级意志办事是很正常的。上不得长官认可“有那么一个教授,要把我们从北京城里赶出去。”“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今后几年内应当彻底改变北京市的都市面貌。”、“大并没有什么不好,就是要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1.4原因分析三、“去旧革新”的思想根深蒂固下不得民意支持1.农民起义的胜者逻辑不允许北京古城完好保留2.意识形态要摧毁封建残余和打击小资产阶级幻想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李世民拆隋朝宫殿、唐末朱温火烧大明宫等“梁陈方案”完全保护北京古城,这在所有解放战争胜利者那里的确是不能接受的,要用“破坏”这种方式才能真正证明谁是胜利者。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必然要进行阶级斗争,要消灭封建势力,要改造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制度和物质文化。因此,北京古城,尤其是那些代表封建帝王的建筑物,更应当被革命掉。当时,人们的脑子里充满一种建设新中国、改造万恶的旧社会的激情。对于“新建和完全保护”莫斯科旧城,斯大林的批示是:“那些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不符合实际的幻想。”1.4原因分析四、披着政治色彩的外衣苏联专家团是“老大哥”,他们一方面代表学术权威,一方面代表斯大林。苏联专家把“斯大林的城市规划原则”带到了这个文化古都。外受“老大哥”的排挤苏联专家团的方案与梁陈方案争锋相对,政府高层采纳前者方案,有种顺水推舟的意思。“完全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1.4原因分析2.当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城市病70年代至今“摊大饼”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50年代初单中心加放射型路网布局模式未来2.1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或其他模式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几阶段2.1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现状——单中心聚焦引发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城郊地带村镇建设盲目开发,造成城市建设分散,随着城市空间规模不断发展、扩大;郊区发展滞缓导致区域差异不断扩大。边缘地带远郊缺乏发展动力而增长缓慢,导致北京区域空间发展的地域差异不断扩大,新城建设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反磁力中心”。北京市区各新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仍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难以形成“反磁力中心”。摊大饼模式的特征城市用地超过了应有的增长,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城市功能的各基本要素间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合理的协调关系可持续利用空间较少,对耕地红线的保护很不利交通拥堵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居民幸福感下挫存在社会和谐隐患“梁陈方案”思想中的“有机”解决了城市功能和产业的杂乱导致的城市病以及今天的单一中心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远距离无序流动。“疏散”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和人口密集等问题。2.2北京“城市病”北京旧城破坏严重交通拥堵日益紧张主要原因:一是机动车数量过多;二是交通设计不合理;三是城市的整体规划有问题;四是外来人口过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梁陈方案”对策:通过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来解决此类问题。2.2北京“城市病”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一是北京城区大面积蔓延,硬化土地破坏了原有河流、湿地、林带、植被,导致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剧增的小汽车加重了城市大气污染。三是城市用水的浪费导致了整个中国水资源的紧缺和河流水系的变态。四是城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表沉降和地质环境恶化。2.2北京“城市病”城市居民幸福感下挫由于今天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面临着高房价、出行交通成本增加、上下班时间成本增加、自我提升成本增加、就业竞争加剧、家庭教育投资成本增加等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难有幸福快乐可言,即便是那些高收入人群,也难以避免。2.2北京“城市病”存在社会和谐隐患北京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大的城市之一,收入差距加大使得人口阶层差距加大。再加之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不同层级人群的无序分布,综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拉大。这些东西都伴随着北京城市无限扩大而生,暗藏极大的不和谐隐患,更加重了社会管理成本。2.2北京“城市病”北京旧城破坏严重2.2北京“城市病”1.城门城墙的破坏严重50年的时间里,古城墙早已灰飞烟灭,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一路拆过去,47座城门城楼和角楼如今仅有3座残余!北京旧城破坏严重2.2北京“城市病”2.北京建筑高度未得到控制以平房四合院建筑为主的居住类建筑占地规模大量减少;以多层建筑零散分布,外形单调;高层建筑在旧城内拔地而起,严重影响了北京的整体风貌和城市的天际线。北京旧城破坏严重2.2北京“城市病”原因:1.城市中心职能在旧城内的过度“聚焦”。大量的行政办公活动安排在旧城,各种商业活动的涌入导致旧城内大面积的老建筑被拆除2.旧城更新方式的简单化,对旧城本身性质的认识不够,重视不够。3.和谐共存的新老城市空间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对象3.1案例分析:罗马划定建控范围3.1案例分析:罗马条条道路通罗马3.1案例分析:罗马意大利首都政治经济金融中心3.1案例分析:罗马罗马城保护规划的起因在黑暗的中世纪,罗马古城曾遭到严重破坏。市中心最具有历史价值的“罗马市苑”曾是古罗马的政治、文化、宗教、商业中心,那里有大量庙宇、教堂、公用建筑、商业设施和住宅,典型地展现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宗教体系、经济制度、文化活动、社会生活的具体面貌。但是,中世纪这里竟然成了牧场,人们随意将建筑物上的建筑材料拆下,去建筑私宅,一些有势力的大家族将这里的雕像和装饰品搬回家去。文艺复兴时期,一些雕刻家将建筑物的大块石料当作荒料用来雕刻,一些博物馆也到这里“寻宝”,这里竟然成了天然采石场,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当然,也有很多有见地的艺术家了解这些文物古迹的价值,宁可到外地重金购进荒料,也决不参与这样的破坏。这些破坏活动走到极端时在一定条件下会走向它的反面——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渐渐形成一种意识和自觉行动并逐步具体化:保护罗马历史中心原貌必须做到不拆旧,不建新。3.1案例分析:罗马社会在发展,人口在增加,一座城市不建新建筑绝不可能,罗马的办法是——到郊区去。为了防止交通阻塞,公元2世纪初,古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规定:载重车辆只能在夜间上路,同样繁华的商铺得设在较窄的街道上。3.1案例分析:罗马新罗马建古罗马以南5km以外3.1案例分析:罗马3.1案例分析:罗马罗马斗兽场3.1案例分析:罗马罗马古城堡3.1案例分析:罗马3.2案例分析:大同分开发展、一轴双城3.2案例分析:大同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该保护的还是得保护3.2案例分析:大同保护刻不容缓巨额从何而来?3.2案例分析:大同古为今用,加强融资3.2案例分析:大同文脉传承,推动经济3.2案例分析:大同梁思成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