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第一章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一、茶的发现与利用二、茶的起源-源于中国三、饮茶业的开始四、兴盛的唐代茶文化五、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六、中国茶的传播茶树的定义: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乔木.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衮老期。一、茶的发现与利用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一)茶的药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一、茶的发现与利用(二)茶的养生功能——茶能延年益寿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名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宋人钱易《南部新书》:“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说:“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中国的川滇黔毗邻山区乔木型茶树:1961年在西双版纳勐海“茶树王”,原树高32m,直径0.9m,树龄有1700余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茶树。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普洱县板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半乔木型茶树(广东潮州凤凰山)灌木型茶树三、饮茶业的开始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1)先秦纳贡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武王既克殷,爵之以子……茶皆纳贡之”。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主要是从四川传入的。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2)汉魏立业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脍鱼包鳖,烹荼尽具”和“武都买荼,杨氏担荷”。前一句,反映了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一句,反映了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的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商品市场。三、饮茶业的开始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3)西晋称冠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三、饮茶业的开始《登成都白菟楼》—张载·西晋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其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林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秦汉至西晋时期,既是巴蜀茶业继续持盛的时期,又是中国茶业由巴蜀走向全国和茶业重心开始东移的重要阶段。三、饮茶业的开始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1)晋南北朝茶叶生产的发展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茶叶,因上层社会的崇尚得到较快的发展。三、饮茶业的开始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2)晋南北朝茶叶文化的几个特征“以茶当酒”,说明三国后期,已开始流行饮茶。以茶待客,饮茶已成为一种迎客的方式以茶廉政,茶饮是清廉俭朴的标志以茶祭祀,茶饮广泛进入祭祀茶饮、茶事进入文学作品中三、饮茶业的开始《寒夜》——杜小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四、唐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3陆羽及其《茶经》的历史功绩(1)茶饮的广泛盛行(2)文人介入,诗文吟诵(3)茶叶专著的出现(1)唐代茶叶产地(2)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1)唐代茶叶产地自唐代开始,茶叶的产地快速增加,到中唐时期最为兴盛。陆羽《茶经》“八之出”中记载有八个茶区,一个郡,四十二个州。包括山南、淮南、湖州、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唐代茶区已遍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已达到了与近代茶区相近的局面。1.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四、唐代茶文化(2)唐代茶叶生产和贸易“茶马交易”:自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大行于西北塞外,因此当地的牧民便驱赶着良种骏马,到内地来进行茶叶交换。后来,又通过使者和商人,进一步扩大。1.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1)茶饮的广泛盛行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封氏闻见录》:“自邹、齐、沧、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自京都到北方沿线的许多地区,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四、唐代茶文化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2)文人介入,诗文吟诵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3)茶叶专著的出现陆羽《茶经》,皎然《茶诀》,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录》,等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代诗人卢仝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3.陆羽及其《茶经》的历史功绩(1)关于陆羽的身世大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中秋节的第二天,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发现一个哭泣的婴儿,于是将他带回了寺院。智积以《周易》为可怜的孩子占了一卦,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即鸿雁渐渐降落在地上的意思,于是给他取姓为“陆”,取名为“羽”,又以“鸿渐”为他的字。积公本想让他剃度皈依,可是他感兴趣的是儒学,后来陆羽终于逃出了龙盖寺,开始了流浪生活。小陆羽加入了一个戏班,四处演出,渐渐成为了竟陵四乡一个参军戏的名角。并且慢慢自己编脚本和唱词,有著名的《谑谈》三篇。天宝五年(746)春天,竟陵郡给新任太守洗尘,特聘陆羽为“伶正之师”组织演出,陆羽还亲自登台演出了参军戏,小陆羽表现出了非凡的戏剧才能与组织才能,得到了新任太守李齐物的赞赏。不久在李太守的帮助下,陆羽前往火门山拜邹墅(邹夫子)为师,学经业儒,遂了多年的心愿。陆羽师从邹夫子五年返回竟陵城后不久,与被贬至竟陵的前礼部员外郎、颇享诗名的崔国辅成为了忘年之交,得到了不少熏陶与指导。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陆羽第一次向崔大夫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立志茶学研究,写一部关于茶的专著。随后陆羽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周游考察。长期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2)茶经的历史功绩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自《茶经》问世,天下益知饮茶矣。”《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一之源:说明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二之具:记采茶、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过程;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茶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方法;文言文的可贵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祖宗伟大的发明,是真实智慧的体现。从商周时候就把语言跟文字分成两条道路,语言不管怎么变,文不变。这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一以贯之,没有出现断层。祖宗留给我们丰富的遗产-宝贵的典籍,学习文言文是取得丰富遗产的钥匙。掌握文言文是学贯古今的桥梁。请参阅:《文言文的可贵》一文六之饮;记饮茶之法;七之事;历史上出现的茶事活动或传说。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茶经》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茶经的科学价值第一、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价值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茶经的科学价值第一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之源”中茶定性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七之事”中总结了前人关于茶的功效的说法:1.作为药物,可解毒、治病、醒酒。“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2.可作为饮料,令人兴奋等“其饮醒酒,令人不眠”3.可倡导节俭之风,可以茶代酒。所谓“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受茶经思想的影响唐末刘贞亮和日本的明惠上人先后提出了“茶十德”和“饮茶十德”。刘贞亮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明惠上人①诸天加护;②父母养孝;③恶魔降伏;④睡眠自除;⑤五脏调和;⑥无病息灾;⑦朋友和合;⑧正心修身;⑨烦恼消减;⑩临终不乱土质:“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树生长情况:“野者上,园者次。”茶芽生长情况:“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光照情况:“阳崖阴林”;“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采摘时期和方法:“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其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睛采之.”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与评定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评价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影响茶叶品质的五因素1.鲜叶原料是否精美;2.加工工艺是否精良;3.煮茶用水是否精纯;4.煮茶技艺是否精湛。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与评定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评价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评定茶叶品质的因素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煮茶方法上:烤茶方法、燃料2用水选择上: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3火候掌握上:一沸、二沸、三沸4饮茶方式上:清饮、加入其它调料之饮第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茶圣陆羽——茶学界承上启下的人物孔子——中国文化承上启下的人物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生者非孔子无以法。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茶经》对唐代茶文化形成的贡献1《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泡茶技艺。2《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3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如此才堪为茶圣(通达)。“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对茶道在物质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作了很好的说明。4、唐代的饮茶方式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