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论文:撰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新课改论文:撰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设计。但是,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展示了简单的教学流程而已,忽略了教学的设计性。笔者以为教学设计更应该彰显设计者独特的风格特点,体现设计者的浑厚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展示设计者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显示设计者清晰的教学思路等等。以下就教学设计应体现的特性,谈谈笔者的看法。一、理论性理论指导实践。一份好的课程设计,少不了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支持。教育理论,其实并不深奥。名家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理论,有经验的教师经验的积累也可以提升到教育理论,甚至富有一定哲理的教育感言也能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政策、规范都是教育理论。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课程理念也是教师们设计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步骤,都应该有理论的支持。所以,规范的教学设计,前边阐述教学设计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于每一教学环节之后,或者教学手段方法有所变化时,都要对本环节或方法手段的运用说明设计的理论依据。比如:有位老师在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之前就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在审美过程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凸现语文教学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加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魅力。另外一位老师设计的《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在欣赏音乐,谈话导入这一环节之后对设计思路是这样叙述的通过歌曲激情,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体悟情感之后又注明设计思路:通过对学生的追问,引导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感情积淀,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所进行的角度进行论说,在分享中丰富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于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心,感受儿子动人的孝顺之情,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第三环节联系生活,表达情感、总结课文的设计思路是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得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二、指导性我们知道: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所以,教学设计要明显体现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性。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拿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并不只是一篇课文的字面内容,而是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以后,对教材的体会、感悟,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比如感悟教材的思想性、提炼教材语言文字训练点、审视教材的美学价值等等。2.教学方法方面的指导。当然既包括教法,还包括学法。在教学中,我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教法帮助学生学习;我们想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这一类知识。这些。都需要设计者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提前拟定。方法指导得当,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自如,还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叶老说过我们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尤其是在提倡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今天,学习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只饱一顿,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摄取,从而终生都有能力吃饱。3.手段运用的指导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但是,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尴尬:不是不及时,就是效果不理想,总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境界。我认为:一方面是技术运用熟练程度造成的,另一方面,不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好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停,因而没有做到把手段的运用有机融入教学流程。故而,课堂上准备用的一些手段、教学具,都要在设计时整合进去,那怕用几个字母符号进行说明,使之最大程度发挥效用。4.教学思路的指导性。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喜欢依据教材作者的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有的喜欢直接捕捉课文中心,有的喜欢曲径通幽式的诱导,还有的喜欢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顺序打乱,进行重新组合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思路,教无定法,只要能使学生有最大程度的收益,就是有效的。在教学设计时都要注意理顺思路,设计好环节过渡,使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活而不乱。切忌教学思路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忙了教师,亏了学生。三、操作性教学设计是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案性文本,肯定要注重其操作性。一篇教学设计无论多么精彩,如果不能有力的指导课堂教学实践,那么它注定是失败的。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只能体现教什么,还注重体现怎么教。说具体,就是课堂上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顺序怎样?如何具体操作?这些,都应该有适当的标注,以利于课堂上适时呈现,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四、互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等新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总有些不习惯。教师不习惯——深陷在教师辛苦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泥潭,难以撤身;学生不习惯——一时间不能反客为主,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这种状况当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改变。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课堂上互动的问题,并把这一理念设计到教学中去。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种表格式教案。这种教案大致分为两栏、若干模块。纵向为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横向为明确的师生课堂分工,左栏展现教师活动,右栏展示相应的学生活动,两栏并列,互不包办,互补互动。这种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理念新,改变了普通教学设计只体现教师思路,而忽略学生活动的单打一的设计体系,体现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把学生放在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从而建立起一种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全新的教学设计体系。五、提纲性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是备遗忘的,所以具有提示的特点。在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时,往往发现教师们写得非常辛苦。辛苦的原因是教师写的细致,篇幅很长,这可能跟学校检查的导向有关。我们发现,同样的备课进度,一般的教师用四本左右教案本,还有个别教师已经用过六七本教案。大到环节步骤设计,小至组织教学的语言都写上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提纲携领的轮廓勾勒。因为,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成。几十个学生,各有各的个性、感悟、想法,教师要在课堂上引领他们学习,就有许多偶发性的事件,需要教师认真倾听,快速反应,随机处理。如果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写得过于琐碎,反而干扰课堂教学。平常,我们在课堂上看教案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看的时候也并不很从容,甚至只是大概扫视一下。满篇的文字看起来并不方便,也许还要在字里行间细细搜寻,就会严重干扰课堂教学。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还需要全方位考虑很多问题。比如从思路上要注意条理性、层次性;从语言表述上要注意简练、明确。如果是参加评奖的话,还要注意可读性、审美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