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给了我们什么《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涉及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等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两千多年来它所传达的思想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新形势下,重新来学习和理解《论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近期的学习,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受益匪浅,与大家交流。一、《论语》教给了我们处世做人的道理。《论语》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比如它提到做人要讲究诚信,它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究诚信,就不知道他还能干些什么了。他把一个人的信誉提高到一个人为人立世的基本原则来要求,在当今部分群体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现实下,对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用良好的人格和信念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重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他强调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即: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他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假如一个人能够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时时能够反省自己改正自己,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这样的人,对待工作一定会尽心竭力,对待朋友一定会尽善尽美,而他自己也会不断进步,每日都会有所心得。孔子的教导,对今天处于浮躁喧哗的社会中的我们,实在是一剂良药。牢记孔子的教诲,我们就会克服外在的浮华,把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内心的丰富与成长,就会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就会在精神的丰富和内心的充实中不断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而孔子所赞赏的人和生活是这样的,就像他的弟子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生活困苦,缺衣少食,住在破烂简陋的小巷子里,但他却能够自得其乐。在孔子看来,真正的贤者,是不会被外在的物质生活所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够始终保持恬淡安宁的心态。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在当今经济增长却物欲横流的时代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如何来追求心灵的安宁和满足具有指导意义。而孔子所积极倡导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则概括为8个字,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广为流传、被人们赞赏和接受的原则不仅仅是在生活小事上发挥着它的作用,我们看到在处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国家大事上,这个原则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论语》所传达的思想之所以历经2500多年的考验依然闪现不熄的光辉,正是它所具有的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共鸣和震动,所以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二、《论语》教给了我们终身学习的道理。《论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每个人如何学习也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在学习的态度上,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甚至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学习,才更能够激发起人的潜能,提升人的境界。所以他才会发自内心地说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是一个终生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内心和精神完善的人,成为我们一生的榜样。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圣人,也在于他的不断学习。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学习,才能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胸怀,才能够成为通才而不是专才,即所谓“君子不器”。从这里,我们知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知识全球化传播的时代,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必须要广博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一个热爱学习的态度,才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孔子所提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循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