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章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2.1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2.2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2.3场所2.4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2.1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2.1.1卡米诺·西特2.1.2凯文.林奇2.1.3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波纳2.1.5诺伯格.舒尔兹2.1.6芦原义信2.1.7罗杰.特南西克2.1.8比尔.西列尔2.1.9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2.1.11黑川纪章2.1.1卡米诺·西特卡米诺·西特(Camillo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2.1.2凯文·林奇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onCity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Formsof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要求市民通过草图和语言来描述城市中的环境特征、城市独特要素或体验。然后他将这些个体的认知地图汇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城市的“公共意象图”,从而总结出市民能够感知到的、能够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要素。研究认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者主要通过认知认识城市,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legiblitv);可认知性(imaginability)。可认知性是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⑤标志(Landmark):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凯文·林奇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认知地图和环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Legibility)及可意象性(Imaginability)。并认为城市设计也必须基于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城市设计的独特途径。从市民环境体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使得城市设计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实地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2.1.3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1965)在其广受关注的著名论文《城市并非树形》中,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称为“自然城市”,而把那些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那样的部分称为“人工城市”。他认为,现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我们现代人为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失败的。什么是内在性质?亚历山大认为,一个自然城市有着半网络(semi-lattice)结构,而人为构造的城市采用了树形(tree)结构(图2.1),和树形的结构简单性相比,这种极为丰富的可变性标志着半网络能有超乎寻常的结构复杂性,正是由于树形的性质缺乏这种结构复杂性,才使我们的城市概念受到损伤。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城市中确实存在的那种功能综合现象和人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对应物的重合使用使城市具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人能根据各自所需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个性因此而不被束缚,它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图2.1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图亚历山大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指出了传统规划与设计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变化和联系,是一种失败的规划与设计。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2.1.4波纳(L·S·Bourne)波纳(L·S·Bourne,1971)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系统的3个核心概念:⑴城市形态(urbanform),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⑵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interaction),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作用(关系互动),将个体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功能体,即一个子系统。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⑶城市空间结构(urbanspatialstructure),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竟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其表现形式,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不同区位的竟租过程,带来的动力与压力及其相关效应,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机制。a城市形态b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c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2.1.5诺伯格·舒尔兹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1971)提出五种空间概念:①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②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③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④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⑤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分析。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图式有各种各样类型,即使是一个人,一般也有一个以上的图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觉各种状况。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概念的发达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间概念的发达,就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或边界线。场所同包围他的外部相比之下,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在存在空间中,一般包括几个场所。所谓某个场所,就是在更广阔的脉络中安上位置,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从别个当中取出来,不然人类的历史就缺少力动性了。一切场所都具有方向,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种方向发生关系。存在空间也具有方向性。诺伯格·舒尔兹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其中城市阶段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相互作用,亦根据社会共同的生活形态来决定。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是这样“正在那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诸功能作用的复合结果。在城市阶段,个人一般据有“私有”色调更浓的存在空间,它必须作为更大的总体中的一部分来理解。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

1 / 9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