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1)老子的思想①地位:②生平:③主张:世界万物本原“道”(本体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政治)小国寡民世界万物运动相互依存(辨证思想)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1)老子的思想(2)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贡献①生平:②思想贡献:哪些方面的贡献?孔子政治思想1、“仁”——“爱人”“为政以德”,爱惜民力2、“礼”——恢复礼乐制度3、“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贡献:创立儒学举办私学整理书籍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仁礼关系人与人之间统治政策人际关系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1)老子的思想(2)孔子的生平和思想①生平:②思想贡献:③文化贡献:④地位: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重大变革:1)经济:井田制瓦解,各国变法土地私有确立,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条件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出现的背景(2)百家争鸣的出现:〔材料〕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2)百家争鸣的出现:①儒家学派孟子及主张:荀子及主张:孟子1、继承孔子“仁”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战国中期)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轲《孟子·离娄上》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材料三〕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轲《孟子·离娄上》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材料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轲《孟子·告子上》孟子从哪些方面反映“仁政”思想?荀子1、仁政思想: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3、伦理观:人性本恶礼法并用(战国晚期)《荀子·哀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天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礼义者,法之始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富国》: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主张社会进步顺应了时代潮流,主张社会进步。“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历史观“君舟民水”“民贵君轻”“仁”,“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民本思想“仁义”、“王道”。礼法并用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仁政”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为政以德”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治国理念“性恶”论“性善”说“性相近”说伦理观荀子孟子孔子【回顾高考】√1.(2011广东卷)“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011年全国卷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4分)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4分)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2)百家争鸣的出现:①儒家学派②道家思想③法家学派韩非子及地位:主张:法治影响: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材料二、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材料三、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变革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2)百家争鸣的出现:①儒家学派②道家思想③法家学派④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作用:【回顾高考】2(2010上海)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时期的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2)百家争鸣的出现:(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重要阶段。奠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二)科学技术1.司南”2.天文历法成就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夏小正》“殷历3.计算工具算筹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二)科学技术(三)文学和文字1.《诗经》地位:内容:2.楚辞3.文字的成熟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知识结构和阶段特征政治1.春秋改革、春秋五霸2.战国变法、战国七雄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2.科技文学:司南;《石氏星表》;《诗经》;楚辞。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①争霸、兼并战争②各国改革变法③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改革世卿世禄,俸禄制取代城邑制,以中央集权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①开始进入“铁器时代”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③“工商食官”被打破①出现私学②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