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和东汉、蜀魏吴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和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汉朝:前202年-220年唐朝:618年-907年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国古代著名皇帝: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孝文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一)根本标准:--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二)方法:1.知世论人--把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分析2.就事论人--依据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分析3.评估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历史潮流(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社会阶段的向前发展)是否符合人民愿望。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3.“康乾盛世”是古代中华文明最后的辉煌阶段1.秦朝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创建阶段2.盛唐气象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阶段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帝国,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但他对思想文化所采取的“焚书坑儒”政策,祸及后世。唐太宗以文韬武略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峰——盛世伟业奠定了基础。康熙帝外抗沙俄,内平叛乱,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简单定位秦始皇——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创立者唐太宗——封建社会全面繁荣时期的奠基者康熙帝——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者一方面考虑其超越前人之处,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其带有专制性的一面[知识链接]: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必修二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重农抑商必修三焚书坑儒选修一商鞅变法后人评价1、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王绾、李斯2、少恩而虎狼心——尉缭3、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立私权……以暴虐为天下始——司马迁4、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5、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毛泽东李斯雕像国尉、军事家:尉缭明代思想家:李贽一、千秋功过秦始皇内容标准学习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4.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观察下列二幅地图,回答问题。图二:战国形势图图一:春秋形势图(1)这两副图所反映的时代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春秋:诸侯争霸;奴隶制瓦解。战国:兼并战争;各国变法运动开展;封建制逐步确立。(2)概括这两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形势: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制度: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问题解答■一、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破坏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百家争鸣问题1:说明秦始皇所处的时代背景。1、过程:1)先灭弱韩:前230年“先取韩以恐他国”2)离间灭赵:前228年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3)水灌灭魏:前225年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4)王翦灭楚:前223年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5)北灭燕国:前222年荆轲刺秦,无功不返6)完胜灭齐:前221年孤掌难鸣,一败涂地一、秦统一六国10年史实之一策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为什么首先灭韩?过程特点?(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结合上面料料和所学知识你得到哪些有关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信息?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全面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礼待人才魏国人尉缭向秦王提出离间诸侯的建议被采纳,但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不高,称嬴政是“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打算不辞而别,嬴政却再三挽留,委以重任。嬴政读到韩非著作时非常赞叹,进攻韩国后,在听信谗言迫使韩非自杀后追悔不已,坚持把韩非的法家思想奉为治理秦国的指导思想。韩非为什么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偏居关中的秦国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的重任?问题解答问题3:秦国兼并六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七雄并立,局部统一。•2.人民要求:久经战乱,渴望统一。•3.国家实力:商鞅变法,国力增强。•4.个人作用: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重用:李斯、尉缭、王剪父子等;采取收买,离间与军事进攻相结合及远交近攻的兼并策略•5.策略得当:先灭韩国,再两翼,最后灭齐。•6.根本原因: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材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宋代.苏洵《六国论》3、意义1、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与交往,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一)政治(二)思想文化(三)经济(四)交通(五)军事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职责)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德盖三皇功过五帝伏羲、神农、燧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1、中央: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显示其权力不可转移显示其地位不可僭越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目的: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影响:积极影响: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极影响: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监察百官,协助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三公职权范围职位名称三公九卿制皇帝三公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九卿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1)皇帝制:(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职责)2、地方:郡县制地方设置皇帝三公九卿郡守、郡丞、郡尉县县令、县丞、县尉中央机构郡乡里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中央的关系和影响较大独立性易成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利于集权和统一权力来源和待遇分封世袭拥有封地皇帝任命,不世袭只有俸禄,无封地划分依据血缘关系地域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有何异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①经济基础:②政治基础:③理论基础:封建自然经济分散性所决定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加强对人民统治战国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怎样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3)郡县制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①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②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秦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他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措施影响(一)政治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二)思想文化(三)经济(四)交通(五)军事统治体系,全国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1)统一文字“书同文”影响: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2)焚书坑儒:影响: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措施影响(一)政治(二)思想文化(三)经济(四)交通(五)军事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形成;摧残文化,钳制思想度:长度单位量:容积单位衡:重量单位措施影响(一)政治(二)思想文化(三)经济1)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2)密切了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四)交通(五)军事1)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土地私有合法化2)强调百姓要安于农工生产---重农抑商政策3)奖励移民垦荒4)统一货币5)统一度量衡措施:统一车轨,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体系陆上:驰道、直道水上:鸿沟、灵渠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水陆交通体系驰道与直道被遗忘的直道云南“五尺道”秦驰道开凿灵渠灵渠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作用:促进交通发展,利于政令通达和各地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措施影响(一)政治(二)思想文化(三)经济(四)交通(五)军事统一车轨,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体系(弛道、直道、人工渠道等)促进交通发展,利于政令通达和各地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措施:(1)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军事方面辽东(2)南征百越,修灵渠,设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影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措施影响(一)政治(二)思想文化(三)经济(四)交通(五)军事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设三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直接目的是供秦始皇巡视边防和出巡全国之用的国道直道,军事专用干道。从咸阳出发,向北直通匈奴地区的高速公路。五尺道,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国道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措施影响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重农抑商促进经济交流,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交通修筑驰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对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巩固统一,加强地主阶级统治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史实之三(2)严刑酷法:(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2、结果:1、暴政主要表现: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加强思想控制四、评价秦始皇千秋功过,你我评说:毛泽东曾写下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一九七三年八月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