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第五章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金融监管学分业监管的进一步与完善20041948-19781978-1991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管理制度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逐步过渡第一节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1992-2003“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确立金融监管学一、建国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管理制度(1948—1978年)新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通过统一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社等途径建立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系。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式成立,设立总行、区行、分行和支行四级机构,开始发行人民币,同时开展了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工作。金融监管学从功能上看,建国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是当时唯一负责金融监管的机构。1950年11月经当时政务院批准的《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试行条例》,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立检查处,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检查国家资金的运用,承担特定经济条件下金融监管的职能。这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最初形式。1949~1952年治理整顿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并非进行经济建设而是恢复国家的经济秩序,这个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治理通货膨胀、打击金融领域投机倒把,恢复基本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学计划经济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五”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属于一体式中央银行体制,几乎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及职能于一身;在1969至1978年的一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甚至被全部划归财政部管辖,前者只保留一块牌子,其机构、人员和业务等都并入后者,完全变成了政府的出纳。金融监管学二、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逐步过渡(1978—1991年)1978年-1982年。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后,中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得以完善和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恢复或建立。金融监管学1983-1991年。1983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的城市金融业务被剥离出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金融监管职责开始实现专门化,这标志着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结构由混合型的金融体制走向了二元化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学三、分业监管的确立(1992-2003年)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负责股票发行上市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仍然对债券和基金实施监管。1993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我国实行重大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学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把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基本方向,为解决混业经营导致金融风险加大的问题,在管理和运作上推行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等,分离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建立政策性银行体系,推进金融业分业经营,进一步明确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地位。金融监管学1992年-1997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金融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1997年1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会议指出:要用3年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显著提高金融业务水平和监管水平,增强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能力,跟上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化和现代化行列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监管学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撤消31个省级分行,在全国设立9个跨省(区)分行,旨在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2002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加强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3月10日,全国人大通过组建中国银监会方案,4月银监会正式挂牌运作。金融监管学1998年6月,国务院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进行了重新界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共同作为金融监管的主体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1998年底,原来由人民银行监管的证券机构移交给中国证监会监管,各省、市的证券监管机构全部划归证监会垂直领导。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原来由人民银行监管的保险机构移交给保监会。1998年-2003年金融监管学四、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004年至今)一是对《证券法》、《公司法》等多部法律进行了修订二是加强监管执法和丰富监管内容三是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配合四是审慎性监管和功能性监管已被提到监管当局的监管改革议事日程。金融监管学监管机构之间协调合作的加强2003年12月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要求“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2008年人民银行“三定”方案规定,在国务院领导下,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金融监管学2013年8月,国务院批复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监管协调日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通过季度例会或临时性会议等方式履行工作职责,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以及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促进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强化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加强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这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协调工作走向了制度化和规范化。金融监管学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分析1978年以前1979-19981998至今一元压抑型金融管理制度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审慎金融监管制度第二节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金融监管学建国以后,逐步建立起“大一统”的金融管理体系。“大一统”既是对金融业本身而言,更是对金融业依附于计划、附属于财政的关系而言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国家银行管理和流通的金融资产相当有限,结构单调。政府作为筹资和融资主体替代金融体系发挥功能,金融管制成为经济制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制度。(一)适应赶超型格局的一元压抑型金融体系的形成一、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金融监管学财政主导型资本形成机制下的经济循环金融监管学我国一元压抑型金融体制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计划经济模式;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导致深度金融压抑。金融压抑政策使我国的资本积累是以财政收支的形式转化为投资,而不是通过金融中介实现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无法得到体现,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金融监管学(二)我国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以来金融监管制度安排成为国家追求其效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改革面临着巨大制度变迁成本,其中对制度变迁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垄断性的国有金融体系分担了我国的大规模制度变迁成本,形成和强化了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学我国的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加强。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的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已经发展得较为系统,采取了包括对银行信贷业务实行计划控制和干预;限制性市场准入政策;利率管制;业务范围限制;用政府信用和再贷款制度为国内银行业提供无限担保和资金支持;实行高比率存款准备金政策等诸多措施。1993年以后,随着一系列金融法规相继出台,利率管制、业务范围限制等措施逐步规范化,控制性监管制度进入法制化的发展阶段。金融监管学Rm,Cm,πMaxΔRMt0(1979年)Mt1(1985年)Mt2(1992年)Mt3(1996年)MinπMtnMaxΔCπMtiRmCm国家的金融控制与退让:一个假说金融监管学我国的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保障了我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顺利进行。张杰(2003)研究认为,在转轨经济条件下,一个竞争性的金融制度结构不利于储蓄动员与体制内产出的平稳增长,相比之下,国家垄断的金融制度安排则在控制存单提供成本与扩展储蓄规模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金融监管学在我国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初期,为了维护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和强制性储蓄的最大化,国家必须设计出一种以国家信用体系为主导的一系列金融安排,从而保证国家能够有效运用强制力支配资金的流动方向以及金融业改革的总体趋势。依靠强大的国家信用体系,体制内的产出最大化目标、国家稳定性租金最大化目标以及强制性储蓄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为渐进式金融制度演进乃至于为整体的经济过渡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金融监管学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影响金融业的经济效率我国国家主导型的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在为我国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国有金融体系承受了巨大的包袱。而与此同时,随着改革以来我国放权让利的进行,国家财政集中和分配的资源大大减少,国家财政连年赤字,财政预算内筹资规模不断收缩,银行资金财政化严重。金融监管学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重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所占比重81.1581.2980.3980.2380.5481.3380.8580.1980.59金融监管学在我国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表现是“银行对财政职能的替代集中”,这在“政策性贷款”上得到集中体现。国家主导型的金融制度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制度的替代,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功能性越位”。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日益增加,面对风险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承受能力弱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监管学我国政策性贷款及其比重199119921993199419951996政策性贷款合计(亿元)6781.77410.99322.611485.214159.716440.1国家银行贷款总额(亿元)18044.121615.529461.132441.339393.647434.7政策性贷款比例(%)37.5834.2934.2935.4035.9434.66金融监管学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是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伴生物,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我国的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除服务于经济增长目标外,还服务于经济转型和保证国家效用最大化。在这些目标下,金融监管本身的目标——金融业的经济效率、金融业的稳定性、存款人保护等都被不同程度偏离,降低了监管有效性。金融监管学1998年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速推进,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必须承受更多的外部冲击,我国先前实行的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凸显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必须加以淡出,逐步实现由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向审慎金融监管制度的转变。(三)从控制性金融监管制度向审慎金融监管制度转变金融监管学背景国际因素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与反思;加入WTO与遵循国际规则。国内因素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我国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迅速推进,社会保障和保险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所负担的社会性责任也相对减少。金融监管学1998年以后,我国为构建和加强审慎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体系;逐步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健全专业监管机构;化解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等,逐步强化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