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概况私人需要及其满足:需要的体系2一、从家庭到市民社会家庭作为自由的一个环节,以下三种方式对个体的自由做出贡献:第一,爱构成了与生死斗争相区别的爱的相互承认形式;第二,它给人格和认同的维持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共同体;第三,对家庭的使命感使人能克服个人自私任性的欲望,而更好地筹划自己的生活。家庭是自然的精神统一体,家庭成员之间以非功利的爱和关怀态度相互对待,当个人成长后,离开了家庭的襁褓,成为独立的个人后,相互之间就由爱的关系转向策略地相互利用,这样,自在的伦理统一性丧失了。这时起作用的原则不是无私和爱,而是特殊性和自利原则。这就由家庭过渡到市民社会。3“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他从思辨的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出发,在宏观上把握“市民社会”,并将市民社会视为现代国家中的一部分。同时,他认为,家庭、市民社会分别是关于“私权”和“私人福利”的领域。市民社会是由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个人所构成的伦理性实体。它一方面是以独立存在的个人为前提,另一方面以独立存在的个人具有的普遍性(法则)意识为指向。4二、“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是家庭和国家之间的中介,作为个体特殊性需要实现的场所。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它的形成依赖于国家为它提供条件。市民社会的普遍性是以特殊性的相互依赖为条件实现的。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人不过是实现他的目的的手段。“特殊目的通过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时的同时,满足自己。”(182节)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来自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影响,市民社会本质上就是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劳动社会化的资本主义。5古代的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最初的含义指政治共同体,特别是古希腊时期所特有的城邦国家。后来西塞罗用它表示“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随着古希腊城邦国家的衰落,到古罗马时期这一概念逐渐失去了它的实体性内含。但作为自由和平等的公民结合而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这一层含义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并成为维护公民在政治上自由、民主、平等的一种理论资源。这一市民社会概念与共和主义联系在一起。6近代的市民社会概念尽管市民社会运动可以追溯到欧洲9世纪,但是作为伦理实体存在环节之一的市民社会却是在近现代世界中形成的。这里指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市民社会运动,而是指称商品经济这一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形态。近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源于洛克的学说。洛克将市民社会视为从自然状态经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文明社会。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只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为达致某种目的而形成的契约的结果。市民社会是以一定的法律秩序所维护的个体私有制社会。7亚当·斯密是黑格尔的直接思想先驱。他要解决的核心是如何不借助于国家的强制自发地形成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他发现,人的自利心和市场的相互结合可以成为替代国家的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分工和交换,个人对自己利益的追求可以自发地实现人类的普遍福利。黑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在现代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目的是要在无数偶然的特殊行为中找到规律性和合理性,“发现这种必然性的东西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这门科学使思想感到荣幸,因为它为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到了规律。”(205)8三、市民社会的两大原则1.个体主体性或个人利益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个人及其利益本身具有目的性,且“利己”在市民社会中具有正当性、合理性。这就是黑格尔所说:“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这是市民社会不同于家庭的根本之处。市民社会中作为特殊存在目的性的个人,对自身的需要有自觉的意识,并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市民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每个人追求私利的领域,在这里,我个人的私利是目的,其他每个人都不过是实现我目的的手段。然而,市民社会中的个人追逐私利、以自己为目的,并不意味着9他们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只承认自己逐利的权利而否认他人逐利的权利。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市民社会中的个人也就不具有平等的自由人格—这也就违背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出发点。因此,这里的“特殊性”原则,就是一个普遍的特殊性,即承认市民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无一例外地拥有这种追求自己平等利益的平等权利。也就是,市民社会特殊性原则总是离不开普遍性这一另外的原则。102.交互主体性原则或共同利益的“普遍性形式”原则黑格尔说“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会的另一个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市民社会中的个人利己不是在一种纯粹己他对立中实现的利己,而是在己他共同利益中实现的利己。个人的目的性存在必须通过普遍交往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在这种普遍的交往形式中每个人又互为目的。具体含义:(1)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具有特殊利益、且作为目的性存在的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并不是荒岛上的鲁滨逊,而是处于广泛联系的复杂关系之中。(2)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以自我为目的,都是“利己”的。然而,这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利己”性,并不意味着彼此的绝对对立。11(3)市民社会是一个基于相互承认、人格平等的普遍交换的社会,自利的个人在普遍交往中实现自己的利益。(4)具有必然性的现代国家制度是个人利己目的的实现条件。市民社会的这两个原则,表明了市民社会的基本特质:特殊个人目的性存在与普遍性交往存在。在这里,特殊性与普遍性获得了形式的统一,且这种形式统一自身成为走向实质统一的中间环节。12四、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特殊与普遍或个人与国家在市民社会中,特殊与普遍出现了分化,在这里出现了特殊、个别、私人及其自由意志。每个人都是特殊的目的性存在。个体的出现似乎消解了国家、整体。但是黑格尔却认为,在市民社会中,普遍与特殊具有不可分离性。只有特殊与普遍统一的伦理实体,才是真理性的伦理实体。黑格尔的思想行程:(1)批判否定特殊性的普遍性、否定个人的国家。(2)批判脱离普遍性的特殊性、否定国家伦理实体存在的个别性。个别性的弊端:A、个体需要具有主观任意性B、个体需要满足的偶然性。(3)主张特殊性应当上升为普遍性、个体性应当上升为社会性。也就是说,要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个体与社会的统一。13五、作为中介环节存在的个体性或私人性1、个体存在的合理性尽管黑格尔坚决主张特殊性应当上升为普遍性,个体性应上升为社会性,但是这种上升不是一种外在力量的提携,而是伦理实体自身内在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内生性的自我否定性生长过程。在这样一种内在的否定性过程中,个体性本身作为自为的存在环节,则成为人的存在由自在向自由过渡的中介性环节。没有市民社会这一个自为的存在环节,没有市民社会每个人的自我独立、个人利益,没有基于这种自我利益的自我意识觉醒,就不会有自由的精神,亦不14可能有人的真实自由存在。在普遍交往的市民社会中,尽管每一个都作为私人的存在,尽管每一个都“把自己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尽管每个人在交往活动中都将“普遍物”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作为私人存在的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进入普遍交换活动。如果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按照普遍方式来规定他们的意志、活动,并使自己成为社会联系锁链中的一个环节。可以说,市民社会或普遍的市场交换活动本身,就是个别意志的特殊教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普遍市场活动中培育出普遍性知识与普遍性规则意识。152.教育:人的解放市民社会中的私人必须经受教育,使自己摆脱直接接受自身欲望支配的自然性,从狭隘的个人利益中走出来,成为自由存在的公民而“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解放”。人生的教育就是为了:远离自然性、兽性,具有社会性、人性;由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使特殊成为普遍中的特殊。这个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独立人格、平等互惠、遵守规则精神。这个教育过程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生活实践本身来完成。作为获得普遍知识、进而成为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的教育,这时的教育还只是形式上的解放。16必须将教育理解为人内在性的东西,理解为人的自由解放的过程。教育是使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其核心是否定自然性,而不是特殊性本身。换句话说,特殊性在上升为普遍性中获得了新生。17私人需要及其满足:需要的体系一、私人需要:个体性、自觉性市民社会中具体存在的每一个个人都是有需要的。这里的需要不是针对于自然生理需要而言,而是在人的自由意志、自觉意识这一“主观”性意义上而言。这里的“主观需要”有双重意思:一是个体性,一是自觉性,其核心是个体需要的自觉。因为这是人和动物的需要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纯粹是自然性的,是出于本能的自然需要;而人的需要是自觉的需要。人的需要不是作为本能、自然而存在,而是作为自18由的内在环节存在。作为人的自觉需要,有几个方面的基本特质:A、内容的无限性B、满足方式的创造性;C、精神需要。正是这种精神需要,使人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存在。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之处还在于: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在这种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新的需及其满足手段。19二、(市民社会的)劳动:满足需要的手段需要通过劳动得到满足,劳动成为需要(主观性)及其满足(客观性)的中介。(1)劳动是人的解放方式黑格尔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是强调劳动的解放意义。他认为,劳动中包含着解放的环节,正是把人从动物的直接性需求中解放出来。劳动有两方面的意义:A、劳动通过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人在自己消费中所消费的主要是人的产品,而他消费的正是人的努力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是生活的中介性活动,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劳动具有经济功能。20B、同时,劳动还有一项经常为人所忽视的意义,即劳动也是人类自我形成的教化过程。黑格尔把劳动视为实践教育,以区别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塑造勤劳的习惯;第二,学会限制自己以适应物质过程的需要和与其他人之间合作;第三,劳动通过训练可以形成普遍的技能。因此,劳动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是人自身的自我改造。21(2)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黑格尔不仅是较早从哲学上强调劳动重要性的哲学家,也是最早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哲学。现代劳动本质是高度分工的劳动,劳动分工也使劳动更专门化、简单化,并提出生产的效率,但是,现代工业劳动的抽象化和机械化也产生异化后果。“生产的抽象化使劳动越来越机械化,到最后人可以走开,让机器来代替他。”(193)同时,劳动促成了现代社会最伟大的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创造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新的手段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需要,乃至奢侈与贪欲。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财富的增长,但是不能影响财富的分配。在这个意义上,它不能带来22人的真正的解放,反而有可能使人陷入无限焦虑、无限贫困的恶的无限性中。人类能否摆脱这种无限的物欲的无限性呢?关键有两点:A、人类能够创造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B、精神的需求也是无限的,但这种追求应不再以对外在物的依赖为特征,而是回归人自身。23三、(市民社会的财富):社会财富与私人财富(1)市民社会财富的平等与不平等以劳动作为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手段、从社会获得自身物质财富的方式这一点而言,人人在劳动面前都是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在劳动获得财富面前不在有人格身份等级的差别。但是,平等原则却不适用于市民社会的财产关系。市民社会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市民社会把每个人都作为独立的原子式的个人,但是,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偶然性影响,人的命运肯定是不一样的。社会的不平等内在于这一经济体系之中。用今天的话说,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人们的收入和财富取决于他的资本(先天的地位)和才能(后天的条件)“这种24差异在特殊性的领域中表现在一切方面和一切阶段,并且连同偶然性和任性,产生了各人的财富和技能的不平等为其必然结果。”(211)市民社会不仅不取消社会不平等,而且把它提升到客观法的高度。(200)25(2)财富的不平等产生的后果黑格尔肯定,市民社会的劳动和交换关系具有巨大地创造财富的能力,但是,这一社会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也意味着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分工和财富的匮乏使工人阶级无法分享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