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空坐标二、特征概览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政治上表现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文化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经济上表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制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社会经济(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3.文化成就(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二、隋唐时期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也提高了行政效率。(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2.社会经济(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①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②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③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④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3.文化成就(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文学:①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②出现唐传奇。(4)艺术:①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②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三、宋元时期1.政治制度(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②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2.社会经济(1)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3.思想文化(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①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②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③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2)科技:①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3)艺术:①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②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③戏曲成熟: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考点一从魏晋到宋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逐渐成熟2013江苏单科: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012山东文综:三省六部制的概念、内涵考题统计从历史概念、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考向11.(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概念、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三省六部的运作程序,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析]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唐代史实。故选A。[答案]A2.(2012·山东文综)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概念、内涵的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解析]“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之一。四品以下的官员地位较低,委以重权便于控制,其目的在于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2013山东文综:从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趋势2011北京文综:宋元时期文庙大量兴建的影响考题统计从历史起因、条件、影响、意义的角度考查考向23.(2013·山东文综)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考查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总体理解,从秦汉至宋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汉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把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答案]A4.(2011·北京文综)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影响的角度考查宋元时期大量兴建文庙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析]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文庙修建越来越多,并且在边远地区相继出现,A项正确。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在汉代,B项错误;C项逻辑关系错误,程朱理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庙的兴建;修建文庙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不大,D项错误。[答案]A2013天津文综:利用图片材料考查宋元时期对南海诸岛的管辖2013福建文综:创设新情境考查科举制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对东汉、唐代地图变化的说明2012江苏单科: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2012北京文综:以元都城中枢机构分布图创设情境,考查古代政治制度考题统计从认识、启示、评价、新史观、新情境创设的角度考查考向35.(2013·天津文综)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归纳的角度考查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考查对图片材料的分析能力。[解析]《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的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万里石塘”这个说法出现在唐宋,据此应选C。[答案]C6.(2013·福建文综)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创设材料情境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的,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同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答案]C一、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大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二、全面认识科举制度1.其与前朝历代选官标准的不同2.特点通过考试选官,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衰落原因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4.影响(1)它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2)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科举制为西方国家所借鉴,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公务员制度)。考点二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2013重庆文综:隋唐均田制的内涵2012安徽文综:宋代商业繁荣的特征考题统计从历史概念、特征、本质属性的角度考查考向1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概念、内涵的角度考查宋代土地政策,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答案]D2.(2013·重庆文综)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命题立意]本题从历史概念、内涵的角度,以均田制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均田制。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由此排除A、C两项。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