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9《六国论》教案2一、学习目标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2、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学习重点1.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9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解题、作者简介(3分钟)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史论文)3.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5分钟)易读错的字:(1)弊在赂(lù)秦(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yé)(4)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6)暴(pù)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yàn)(8)草芥(jiè)(9)与(yǔ)嬴(yíng)而不助五国(10)洎(jì)牧以谗诛(zhū)(11)革灭殆(dài)尽(12)胜负之数(shù)(13)当(tǎng)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liáng)(15)下咽(yàn)(16)悲夫(fú)(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18)日削(xuē)月割(19)苟(gǒu)以天下之大(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四.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91.✿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老苏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通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3.✿提问: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4.✿提问:文章第四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5.✿提问: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答: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6.✿提问: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7.总结:五.局部研习文章(一)第一、二小节:1.✿提问:解释词义(1分钟)(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4/9(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教师补充(2分钟)非:①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②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或:①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有人、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联系“莫”:①没有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②没有谁2.✿提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1分钟)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3.✿提问: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分钟)答:“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二)第三小节:1.✿提问:解释词义(2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5/9(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教师补充:(1分钟)得:①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②适宜,得当此言得之(《六国论》)③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④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⑥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2.✿提问:翻译(7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六、结语(1分钟)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这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具体研习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识,然而针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分论点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呢?我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大家做好预习工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七、作业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2.完成《学习与评价》(必修教材配套练习)语言基础及内容大意部分练习。八、板书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叹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赂不赂者以赂者丧秦过渡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6/9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讽今)第二课时:一、导入(1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理解了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一个“赂”字,在从“赂者”和“不赂者”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述后,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进行规劝。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领略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磅礴的气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检查上节课的内容(3分钟)1.✿提问:请同学翻译(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三、局部研习文章(一)第三小节1.齐读第三小节,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饮鸩止渴)2.✿提问: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①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②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