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美丽青田建设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关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浙委发〔2014〕14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发〔2015〕23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6〕12号)精冲,按照《“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浙委办发〔2016〕40号)和《“811”美丽丽水建设行动》(丽委办发〔2016〕84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2016-2020年开展“811”美丽青田建设行动制定如下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重点,持续精准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2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建成“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幸福侨乡。(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既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又突出重点,强化源头治理,全面消除违建现象,全面消除污泥浊水现象,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善空气质量,着力在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城乡面貌、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污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实施分类分层指导,把全县各地打造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美丽青田建设典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完善立法、财政投入、示范引领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为美丽青田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发动和鼓励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美丽青田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合力推进美丽青田建设良好局面。坚持深化改革、强化责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研究破解制3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突出制度供给,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执法体制;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监察执法,落实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严格执行环境损害问责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层层传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二、总体目标和主要目标“811”美丽青田建设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水、大气、土壤和森林绿化美化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系统初步实现良性循环,突出生态环境短板得到加强,全县生态环境面貌出现根本性改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和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通过实施十一项专项行动,到2020年实现以下八个方面要目标:(一)绿色经济培育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25立方米以内。4——主要食用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4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3%食品认证比例达到60%。(二)环境质量目标——全面消除地表水劣V类和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达到98%以上;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细颗粒物(PM2.5)持续下降并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基本农田特别是农业“两区”土壤环境质量稳中有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保持现状并略有提升。基本消除重金属污染隐患。(三)节能减排目标——完成省市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完成省市下达的“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完成省市下达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指标。(四)污染防治目标——县以上城市和县城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5理、全达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达标率达到100%,农村生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县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达到100%。(五)生态保护目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自然保护区和受保护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率达到98%以上。——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90%以上。(六)灾害防控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培育应急救援社会力量,形成较为完备的灾害快速救援及应急处置能力。——突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建立实绩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不断完善。6(七)生态文化培育目标——生态文化不断普及,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稳中有升。——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县城具备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能力。——创建成为省级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八)制度创新目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空间管制、总量管理等资源环境源头管制制度不断健全。——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确立,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对美丽青田建设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三、深入实施十一项专项行动(一)绿色经济培育行动1.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深入实施全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环境功能区规划,强化规划重点目标任务的考核,确保规划7刚性执行。逐步完善新型城市化战略格局,全面实施财政、土地、产业、环境等差别化区域政策,促进经济及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更加合理,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总体格局。统筹谋划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发挥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平台作用,力促企业搬迁入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原则,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发改局、经信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治水办、三改一拆办、六边办)2.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坚持把生态农业作为富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围绕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双创”目标,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健康、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重要作用,建设旅游大平台,全面提升景区品质,健全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青田县的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责任单位:发改局、经信局、旅委、农业局、环保局、商务局)83.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破除低端制造、传统市场、县域经济路径依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建设创新平台,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大力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方面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瓶颈突破,推进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端人才。(责任单位:科技局、发改局、市场监管局、经信局、环保局)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资源能源节约,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浅层地温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严格实施用水总量管理,着力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持续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有效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总量控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提高单位资源环境负荷产出效率,以最小的污染排放、最优的环资源配置产出最大的效益。以园区、企业为载体,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建立实施绿色采购消费政策。加快建立和推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9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责任单位:发改局、经信局、环保局、财政局、农业局、市场监管局)(二)节能减排行动1.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双控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以工业、建筑、交通、商贸等领域为重点,继续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振兴备制造业,切实提升重点产业能效。深入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商业及民用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鼓励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全县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深入推进碳减排,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以低碳行动倒逼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节能增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力争全县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能到达全市领先水平。(责任单位:经信局、建设局、交通局、商务局、发改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2.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完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机制,建立差别化的环境管理及减排减碳指标分配制度,开展按生态容量和行业标准制定减排10减碳考核机制试点。持续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综合措施。全面整治提升重污染行业,加快推进热电行业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和水泥行业等脱硫脱硝重点工程建设,切实巩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电镀等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效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配套管网。(责任单位:环保局、经信局、发改局、建设局、商务局)3.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和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对水、土地和矿山资源利用实行全过程管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综合推进“三改一拆”、“腾笼换鸟”等工作,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消化批而未用土地,特别是低丘缓坡试点范围用地,抓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幅提升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水循环利用率。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快对高耗水行业、重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鼓励全社会节约用水。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规模建设,优化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加快推挤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11开展生活垃圾、减租垃圾、城市餐厨废弃物和污泥等资源化利用,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责任单位:经信局、发改局、建设局、水利局、商务局、电力局)(三)“五水共治”行动1.强化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管理与污染防治,全面实施一级保护区物理隔离和短信提示,落实保护区污染源清理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集雨区范围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全面完成饮用水水源污染隐患整治,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内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督促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