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德(外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道德品质与道德修养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是经常地、反复地加以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实践理性批判》伊曼纽·康德(1724—1804)人是那种必须有某种善的标准的生灵。人如果不以自己所处的这种境况为前提,即不首先断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善”的,那么就不可能从这种境况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说,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是承认善恶有别的。莎士比亚: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去过失的鞭挞,才不会过分趾高气扬;我们的罪恶有赖我们的善行把它们掩盖,才不会完全绝望。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二、什么是道德三、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问题:1.人为什么要为别人?请说出至少五个理由。2.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和侵犯.你赞同这一观点吗?3.假设一辆驰而来的列车,如果不驶向左面的铁道压死1个人,就必须要驶向右面的铁道压死5个人.司机应该驶向哪一条铁道?为什么?哈曼实验:1.一个医生,如果把极其有限的医药资源用来治疗1个重病人,另外5个病人就必死无疑;如果用来救活这5个病人,那个重病人就必死无疑.你认为什么样的选择是道德的?为什么?2.有5个分别患有心脏病肾病肺病肝病胃病的人和1个健康的人.这5个病人如果不进行器官移植,就必死无疑;如果杀死那个健康的人,把他的这些器官分别移植于这5个病人身上,这5个病人就一定能活命,而且会非常健康.你认为医生应该怎么办才是道德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道德?选择判断测试,用来了解每个人的道德选择及道德准则:在一艘船,在海上遇险,快要沉没了。船上有12个人,但只有一只救生艇,只能载6人逃生。在此情况下,请你选择其中的6个人上救生艇。这12个人是:1、一个72岁的医生2、一个患不治之症的小女孩3、一个船长4、一个妓女5、一个精通航海术的劳改犯6、一个弱智的男孩7、一个优秀的青年工人8、一个天主教神父9、一个贪污的官员10、一个企业的经理11、一个新近暴发的商人12、你自己。选择前的条件:1,不考虑会有别的船来救大家2,救生艇只能坐6个人,不能多一个3,每人作出的选择是有效的,大家都要服从4,对其他人的了解,只限上述那此,没有更多的了解。5,不能用抽签的方法6,不考虑不作选择的“选择”,必须进行选择分析:1,生存原则。即要保存人的生命,这里面体现了尊重生命的道德理念。2,生存可能性原则。要生存就要考虑生存的可能性。3,自我优先原则。每个人首先要救自己,利己原则。4,妇女儿童优先原则。这一原则是义务原则,是人性善的表现。5,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反过来说,就是最少损失和最小痛苦原则。6,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乐幸福原则。或称补偿原则。7,德性原则,人为什么需要道德康德:人在自然界中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人为自然立法和为自己的行为立法的过程。人为自然立法得到以因果律为内容的科学知识;人为自己的行为立法,人便能够得到以道德律为基础的自由。为人生立法人生中存在着三大法则:即“效率”法则、“公平”法则、“超越”法则,而三大法则无不意蕴着道德的内涵。二、什么是道德?道德的语义学解析: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概念解释: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定义概括:本质规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作用方式:善恶评价。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三.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点: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利益=???利益结构着社会,利益连接着人!利益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利益,心理的、生理的需要也构成各种利益。广义文化意义上的各种需要,包括自尊、名誉、虚荣、感情、爱------都是利益!人生存的各种需要层次,饮食、性爱、安全感、家庭子女、繁衍后代------都是人生的利益。人,社会,生活,到处充满了利益!我们要用儿童游戏的眼光看——利益对待利益的智慧态度:看清利益,不被迷惑。看清利益,不被小利小益所蒙蔽。看清自己的利益,又不执着于自己的利益。看清自己的利益,寻求相应的道德崇高感。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和增进人类利益道德的总原则:“善”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公正”、“人道”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幸福”、“贵生”第二节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中西方伦理思想介绍二.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三.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一.中西方伦理思想介绍引言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背景,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作为一种价值系统和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我们研究中国和西方的伦理思想,目的既是为了总结中国道德发展的经验教训,也是为了吸取外来民族的优秀道德的精华,以促进中西伦理思想之交融。中国——西方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西方是以希腊为代表的“古典的古代”式,而中国是以“亚细亚的古代”式。。“古典的古代”是革命的路径;“亚细亚的古代”却是改良的路径。前者是所谓“正常发育”的文明“小孩”;后者是所谓“早熟”的文明“小孩”。(一)、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中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干的各种伦理思想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的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时代。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围绕着道德作用、道德本原、人性与人的本质、义利之辩、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出现了儒、墨、道、法等诸家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勃发时期。儒家伦理思想孔子创立,孟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荀子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但其伦理思想仍以孔子为宗。儒家伦理思想就其总体而言,它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反映封建等级关系的“爱有差等”的道德规范体系,一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并提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爱”原则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又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坚持“爱人”必须要以“礼”为度。孔子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人道理论,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孔子伦理思想的现代商业价值:孔子的伦理思想延伸到现代商业方面,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四点上: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贵;二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三是义利并取,以义取利;四是富而好礼,仗义施财。这四个方面,集中回答了怎样经商和经商的目的问题。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孟子的性本善、忧患意识、和谐意识、节义意识、修养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儒家伦理思想在价值观方面,强调道德义务,轻视功利目的,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反映了道义论的倾向;儒家伦理思想在道德作用方面,强调并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一定程度上具有道德决定论的特点;儒家伦理思想在人性论方面,探讨了人所以有善、有恶的根源,具有德性主义的特征,并以德性主义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墨家伦理思想由墨子所创立。与儒家的“爱有差等”和“重义轻利”相对立,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人应以利人为内容和目的,体现了墨家伦理思想的功利主义特点。既贵义,又尚利,达到义与利的统一,从而既与儒家的道义论相区别,又避免后来商鞅、韩非否定道德作用的极端功利主义。墨家以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为内容,反映了平民、小私有劳动者的利益,具有许多合理的内容。道家伦理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老庄由自然“无为”之“道”立论,主张“绝仁弃义”,反对世俗的道德规范和善恶观念,提倡一种“无知无欲”的素朴的“至德”境界,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以保全自身。道家的这种伦理观,既与儒家、墨家对道德特别重视相对立,又与法家的非道德主义有区别,在理论上具有自然主义和超善恶论的特点,反映了过着“隐士”生活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消极厌世的心理。老子出关:寻“道”老子------遵循道修身处事的三大要点(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庄子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自由精神平等意识张扬个性和谐精神不为物役生态智慧反朴归真宽容精神批判精神法家伦理思想以韩非为主要代表。韩非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变法的理论和实践,创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了法家所特有的伦理思想,法家主张人性“自为”;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否定道德和道德的社会作用,从极端功利主义走向了“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2、西汉至明清时期的伦理思想秦亡汉兴,西汉统治者为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创立了一个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天人合类”为宇宙论基础的神学伦理思想体系。从此,儒家伦理思想作为封建“名教”的意识形态而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由魏晋进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开始兴盛,中国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伦理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儒、佛、道三者相结合、相补充的格局。(1)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全面确立和逐渐巩固的时期,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主要代表有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王充。董仲舒:认为“天”是一个有人格的主宰一切的神,它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成性说,即人性无所谓善恶。人伦关系上,明确提出了作为封建道德核心内容和人们行为基本准则的“三纲五常”学说。王充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由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者逐步融合的局面。道教: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劝善成仙,即把道德行为与个人的长生不死相结合,道德是求得不死而成仙的重要手段。为达到这一神圣目的,道教伦理要求信徒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清心寡欲。佛教:伦理的核心是劝人在今世行善,以求得来世的好报,或者在死后进入佛的极乐世界。佛教伦理的理论前提是:人生是一个“苦海”,苦难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即在于人“无明”。(3)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王朝,表面上是儒、道、佛三教并用,实际上最注重儒家,以韩愈为代表。韩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毕生“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努力以自己的学术努力重建儒家精神,对于儒学的弘扬,功劳甚巨。(4)宋至明中叶: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本源,把正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以朱熹和王守仁最为突出。程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1.伦理本体化或伦理宇宙化。2.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封建禁欲主义。3.使儒家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