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旅游主讲:辛灵美联系方式:13561238087beautifullamb@126.com导论课程简介主要内容主要参考书目学习方法学习意义主要内容从旅游角度出发探讨旅游宗教文化,重点讲述佛教文化艺术、佛教名山古刹、道教名山、道教宫观建筑物、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建筑,以及宗教节日与穆斯林的生活习俗,而这些正是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最常接触和迫切想了解的。主要参考书目沈祖祥主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王元海等主编《旅游宗教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一章佛教文化与旅游导读重点和难点思考与讨论参考书目第一节佛教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佛教的教义和神阶第三节佛教礼仪和节日第四节佛教文化艺术第五节佛教名山古刹第一节佛教的产生和发展一、佛教的创立二、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三、佛教向印度境外的传播一、佛教的创立(一)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所谓“瓦尔纳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以后,推行的一套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也称为“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瓦尔纳第二等级刹帝利瓦尔纳第三等级吠舍瓦尔纳第四等级首陀罗瓦尔纳(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至前486年)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佛诞日摩诃波阇提夫人拘利城公主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睺罗。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鹿野苑袛园精舍(也称给孤独园精舍)竹林精舍“佛涅槃节”在古印度埋葬舍利的坟冢,称“窣堵坡”,是佛塔的雏形。二、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印度佛教发展史一般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中叶);(2)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中叶);(3)大乘佛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中叶-公元7世纪);(4)密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公元12世纪)。(1)原始佛教时期第一次结集迦叶王舍城附近的七叶岩毕波罗窟所谓“结集”,就是指通过集体会诵经典而确立佛典。阿难和优婆离《阿含经》(2)部派佛教时期最初分为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强调改革和发展的大众部,史称这次分裂是佛教的“根本分裂”。第二次结集,在印度东部的毗舍离城。第三次结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华氏城组织第四次结集,犍陀罗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3)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7世纪,大约600年的时间,改革派的部分部派佛教,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成大乘教。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4)密教时期密教其实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民俗信仰为其特征,后来逐步同化于印度教。相对而言,其他佛教派别被称为显教,即以佛祖释迦牟尼所说的种种经典传授。超行寺原始佛教上座部大众部大乘佛小乘佛密教显教藏密密教印度佛教教团发展图三、佛教向印度境外的传播(一)佛教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阿育王弘扬佛教的活动:建佛塔佛寺,组织第三次结集,派人到国外传教。阿育王寺世界性的佛教组织有“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简称“世佛联”,现有30多个国家的佛教组织参加,总部设在泰国的曼谷。佛教传播路线图(1)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其经典属巴利语,故亦称巴利语系佛教。(2)北传佛教公元1世纪到7世纪,印度佛教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北传佛教以大乘教为主,包括密宗佛教,其经典用汉语写成,故亦称汉语系佛教。在北传佛教中又可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3)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我国的西藏地区,并与西藏地区古老的宗教——苯教融合而形成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俗称喇嘛教。(二)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1.北传佛教(大乘教)的传播据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和中亚一带)的景卢出使中国敦煌,向博士弟子伊存传授《浮屠经》。从此印度佛教开始经西域传入中国,但尚未进入内地。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遣蔡愔、泰景等18人去西域寻访佛道。他们在大月氏国遇到天竺著名法师摄摩腾(又名迦业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组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并命名为“白马寺”。东汉严佛调削发出家,成为中国最早的僧人。其后三国时期魏国的朱士行是中国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学者。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天竺沙门昙柯罗来中国传经,并创行“羯磨戒”,中国才有正式受戒的沙门,而朱士行则是中国汉僧登坛受戒的第一人。编号宗派名创立年代创始人名师经典宗教祖庭1天台宗(法华宗)隋代智yi灌顶、湛然《法华经》国清寺(浙江天台山)、玉泉寺(湖北当阳)2三论宗隋代吉藏鸠摩罗什、僧肇《三论经》栖霞寺(江苏南京)3慈恩宗(法相宗、唯识宗)唐代无者世亲窥基、玄奘《一经二论》慈恩寺及兴教寺(陕西西安)4华严宗(法界宗)唐代法藏澄观、宗密《华严经》华严寺及草堂寺(陕西西安)5律宗唐代道宣鉴真《四分律》大明寺(扬州)、丰德寺(终南山)6净土宗(莲宗)唐代善导、慧远昙鸾、道绰《三经一论》东林寺(庐山)、玄中寺(山西)、积香寺(陕西)7密宗(真言宗)唐代菩提达摩善无畏、金刚智《大日经》《金刚经》大兴寺及青龙寺(西安)8禅宗(五宗七派、各宗之最)唐代弘忍慧能、神秀《坛经》少林寺(河南)、光孝寺(广州)、南华寺(韶关)中国佛教主要教派一览表2.上座部佛教(小乘教)的传播小乘教(即上座部佛教)在隋唐时期,经东南亚的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保山地区,在傣族、布依族、德昂族、阿昌族以及部分佤族中广泛传播,对这些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习俗均有深远的影响。3.藏传佛教的传播“象雄”、“吐蕃”、“苏毗”三大部落联盟,并信奉古老的土著宗教——苯教。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佛教从内地、尼泊尔和印度传入西藏,对藏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西藏佛教主要教派名称别称创始人贡献格鲁派黄教宗喀巴创建了甘丹寺宁玛派红教素尔波且、素尔穷喜饶扎巴、素尔灌巴建立邬巴陇寺萨迦派花教贡却杰波(宫曲赞普)建立萨迦寺噶举派白教阿底峡、仲敦建立热振寺。创建了活佛转世制度本教黑教原始宗教(1)达赖喇嘛的来历“达赖”是蒙语,意思“大海”,喇嘛是藏语,意思是“上师”,也可翻译为“活佛”。达赖喇嘛这个词汇,是蒙藏语的组合。表示道德深广,犹如大海,无所不容,无所不能的意思。索南嘉措自认是三世,而追认他的前两辈根敦珠巴和根敦嘉措分别为一世和二世达赖喇嘛。一世达赖(2)班禅的来历罗桑曲吉坚赞本是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的寺主,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方的代表人物。罗桑曲吉坚赞圆寂后,他的继承人罗桑益西于1713年(康熙52年)被清庭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这个封号是梵语、藏语、满语的混合。“班”是梵语,“禅”是藏语,合起来是“大师”的意思,“额尔德尼”是满语,意思是“珍宝”。所以,世人一般称为班禅大师。罗桑益西自认为五世班禅,追认罗桑曲吉坚赞为第四世班禅。四世班禅(3)活佛转世公元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颁赐一个金瓶于拉萨大昭寺(后移布达拉宫),专掣达赖、班禅等藏族大活佛;再颁赐一个金瓶于北京雍和宫,掣定蒙古族的大活佛。二百多年来,金瓶掣签制度为历代中央政府所坚持,为藏传佛教界所拥护,成为不可更逾的认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历史定制。金瓶和象牙签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历代转世系统宗喀巴达赖喇嘛系统班禅喇嘛系统一世达赖根敦珠巴(1391-1474年)84岁一世班禅克珠杰·格勒巴桑(1385-1438年)54岁二世达赖根敦嘉措(1476-1542年)67岁二世班禅恩萨·南曲朗(1439-1504年)65岁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年)46岁三世班禅恩萨·罗桑丹珠(1505-1566年)62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1589-1616年)28岁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1567-1662年)92岁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66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1663-1737年)64岁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7年)24岁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1738-1780年)42岁七世达赖噶桑嘉措(1708-1757年)50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1781-1853年)72岁八世达赖强白嘉措(1758-1804年)47岁八世班禅丹白旺秀(1854-1882年)28岁九世达赖隆多嘉措(1805-1815年)11岁九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1883-1937年)55岁十世达赖楚臣嘉措(1816-1837年)22岁十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1938-1989年)51岁十一世达赖克珠嘉措(1838-1855年)18岁十一世班禅洛桑强巴·伦珠确吉(1990-迄今)十二世达赖程列嘉措(1856-1875年)20岁十三世达赖图登嘉措(1876-1933年)58岁十四世达赖丹增加措(1934-)第二节佛教的教义和神阶一、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三、佛教诸神一、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佛、法、僧,即第一是教主——释迦牟尼;第二是教理——即四谛说、八正道、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等;第三是教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等,或“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等之称。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一)四谛说“四谛”就是佛教中的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由于这四条是神圣的真理,所以“四谛”又称为“四圣谛”。其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的苦海。1.苦谛所谓苦谛,就是认为社会人生等一切本性皆苦,并以此判断为真理。人生有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2.集谛亦名习谛,又名因谛。是说明造成世间人生痛苦的原因的。它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认为世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由“无明”(愚昧无知,不明佛理)和“渴爱”所引起的各种贪欲,即佛教通常所说的“业”与“惑”,依业受报便会有生死轮回之苦。佛教认为,一切的苦是“三业”(身业——行动;语业——言语;意业——思想活动)、“两惑”(见惑——一切妄见;思惑——贪、瞋、痴等妄情)所造成的。3.灭谛指灭尽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入无苦的涅槃境界。它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从而超脱生死轮回,达到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4.道谛消灭痛苦通向涅槃的全部修习方法和途径就叫做“道谛”。“道”是“通”的意思。佛教告诉人们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所谓的八正道。(二)八正道八正道又称“贤圣八道”、“八圣道”,是道谛的发挥。它具体指出了八种解脱诸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志(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解脱途径和方法后来又被简要地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教徒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活动,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十二缘起。它是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之理。它把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继的因果链条,故称十二因缘。包括无明(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部分。(四)业报轮回说“十二因缘说”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三世说”相结合,可用以解释社会中的不平等、人间的不公道。当十二因缘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说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三世两重因果业报轮回。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未来两果现在的三因现在的五果过去两因三世两重因果(五)三法印“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的一种概括。“三”是数目,“法”是使学者、闻者能了悟而得到解脱的道理;“印”有印信、印证之意。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其具体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佛教诸神(一)佛佛是梵文的音译“佛陀”的简称。在梵文中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