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与建筑青年佛学会:闻熏班门孝二0一二年五月十二日前言佛教艺术泛指与佛教相关的建筑、雕塑(造像)、绘画、文学与音乐等艺术作品。在2500年前,其形象和象征意义还未发展成复杂与多样化的体系时,佛教艺术已经开始发展。佛教艺术发源于公元前5至6世纪左右,历史上佛陀涅槃之后的印度大陆。之后,随着向亚洲其它地区和世界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接触,佛教艺术也随之不断演变。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质上是遵从印度无佛像传统的,即避免直接用人像来表现佛陀的形象,所以佛陀在灭度后几百年没有佛像,人们只用象征物,如菩提树、法轮、佛足迹来寓示佛的存在,称为无佛像时代。之后将佛陀以人像呈现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演变,以适应各国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10世纪,但随着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一、佛像的起源一、佛像的起源(一)、无佛像时代(公元前1世纪至前5世纪)(二)、佛像与原始型态1、佛脚印2、佛塔:桑奇佛塔、3、法轮4、菩提树(一)无佛像时代(前5世纪至前1世纪)《观佛三昧海经》记载:有一段描写佛陀在世时,当时的优填王因爱慕世尊而以金铸佛,听世尊欲来,便以象载金像,恭迎世尊的记载。《增一阿含经》记载:“如来是身不可造作”,“不可莫测”,“不可言长言短”,。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并不主张弟子们对他作形式上的崇拜,而是告诫弟子,修道觉悟乃为实业,如果不修圣道,即使天天见到佛陀。也难取证果。在所有宗教中,似唯有佛教特别强调必须以实践达到觉悟。强调以智慧去深切的洞察宇宙、感悟人身。(二)佛像与原始型态1、佛脚印健驮逻国1世纪的佛陀脚印,现藏于日本东京善养密寺。2、佛塔:桑奇佛塔桑奇大塔,以及石柱,最先能够清楚地显示出佛教艺术创作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前185年)的阿育王时期。桑奇佛塔桑奇大塔的塔门雕刻汇聚了早期印度雕刻精华。整个塔门由两根方石柱和三道横梁组成,外形俨如牌坊,横梁布满浮雕有如一幅画卷,梁上的高浮雕基本上是左右对称,构图密密麻麻,不注重景物深度,缺乏空间感觉。雕刻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称为佛传图)以及前世善行因缘的故事(称为本生图),譬如东门的第二道横梁刻有《出家逾城》,北门的第二道横梁刻有《降魔成道》,西门第二道横梁刻有《初转法轮》。虽然故事的主角是释迦牟尼佛,但均以莲花、脚印、法轮、宝座、宝塔、菩提树等标志象征佛陀,找不到以人像呈现的形式。譬如大象代表佛的诞生,马代表出家,台座代表降魔,法轮代表说法。3、法轮法轮采取车轮图案,作为圆满无缺之意。大乘佛学中共有三转法轮,第一法轮是指佛说四圣谛,第二法轮即《般若经》所说的无自性教说空义,而第三法轮就是“中道教”。佛陀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1)示转,开示四谛法理,系对上根者所说;(2)劝转,劝勉世人修行四谛,系对中根者所说;(3)证转,证示佛陀己身已证四谛之理,系对下根者所说。4、菩提树菩提树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佛曾在菩提树修行而觉悟。二、佛像时代佛像时代(1世纪至近代)佛陀的人和雕像合一表示是从公元1世纪的北印度开始出现,主要源自于两个地区:1、犍陀罗(即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2、马图拉(即今印度新德里南部)。3、芨多王朝1、犍陀罗(即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佛教美术在北印度的兴盛。犍陀罗的位置:北印度中心,现在新德里南140公里处,古代北印度的文化、经济中心。公元前3-2世纪开始到公元前后的佛教美术创作日趋繁荣,公元2-3世纪,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犍陀罗犍陀罗的雕塑揭示了希腊艺术对它的影响,“人神”的概念明显地是从希腊神话文化中启发出来的。在艺术上来说,犍陀罗的风格以曲发、盖著双肩的披衣、鞋子或凉鞋和叶型背光为主。在贵霜帝国(60年—375年)时期,迦腻色迦王信奉佛教,并且效法阿育王在犍陀罗地区大量兴建寺院、佛像,大部分作品都呈现出浓厚的希腊风格。根据碑铭记载,迦腻色迦王曾让希腊工匠来制造佛像。随着崇拜佛像盛行,佛传故事的雕刻不再以象征符号来代替佛陀,而是直接以写实方式来刻画。犍陀罗风格的佛陀看起来像长着太阳神阿波罗相貌的希腊哲学家。犍陀罗艺术风格体格雄健,王者风度长方型脸,额部宽,鼻梁隆起,眉宇间有白毫衣纹褶皱立体感强,线条粗犷奔放发型特殊,高肉髻,呈波浪形背光圆形,很少装饰犍陀罗时间:公元1世纪至2世纪的佛像头部。地点:现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佛头犍陀罗艺术地点:(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这尊中亚雕像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犍陀罗佛立像佛陀(犍陀罗)时间:一世纪地点:法国巴黎(吉梅博物馆)佛陀(犍陀罗)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弥勒佛时间:犍陀罗公元2世纪。地点:东京国立博物馆摩耶夫人时间:犍陀罗、2-3世纪的梦想地点:日本东京(善养密寺)。出生的悉达多时间:犍陀罗、2-3世纪。地点:日本东京(善养密寺)。佛陀出宫殿时间:犍陀罗、2-3世纪地点:日本东京(善养密寺)。2、马图拉(即今印度新德里南部)马图拉马图拉艺术带有强烈印度风格,以对天神比如夜叉的人神合一雕像表示作为例证——但是比其他后期的佛像风格古老一点。马图拉风格特色为左肩披上细平布,掌心有法轮,配以莲花座。这个标志性艺术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结合了人类特征、比例、姿态和品性,还有一种完美感觉和通往神圣的宁静。这种人神合一的佛像表达方式成为往后佛教艺术的经典肖像。其实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艺术与中北部的马图拉艺术,在风格上是互相影响的。当两者艺术达到全盛时期,两个地方都成为贵霜帝国的领土,并同时成为首府。佛陀的人神合一雕像表示,在本质上是马图拉佛教艺术本地演化的结果,还是经过希腊佛教汇合的犍陀罗的希腊文化影响的结果,仍然有着争议。佛教艺术在印度又持续发展了很多个世纪。马图拉的粉红色砂岩雕像在笈多王朝(公元4世纪到6世纪)期间达到了高度进展,做工精良、造型优美。笈多学派的艺术在几乎所有亚洲余下的地方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10世纪后,由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最终占据了主导,佛教艺术创造在印度逐渐绝迹了。北方邦马图拉时间:公元2世纪地点:现藏于德国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释迦牟尼时间:二世纪地点:法国巴黎吉梅博物馆弥勒菩萨时间:二世纪地点:法国巴黎吉梅博物馆释迦牟尼佛时间:五世纪地点:法国巴黎吉梅博物馆比哈尔邦那烂陀寺的波罗王朝时间:公元9世纪观音菩萨像地点: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3、芨多王朝分作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其年代是:前期:公元320——534后期:公元535——730笈多王朝时期(320-600年),继承贵霜时代的犍陀罗与马图拉雕刻传统的基础,上述两种佛像艺术相互影响和融合,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希腊式佛像转变为印度式佛像,象征了印度本土传统对外文化的完全结合,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佛像。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精神美成为肉体美的内在灵魂,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最高成就,也进入了印度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艺术风格强调表现内在气质:十分宁静、祥和衣纹紧贴身体,线条柔和流畅脸型短而圆,手指纤细发型:螺状肉髻或螺发背光:有莲花等纹样装饰转法轮印佛坐像笈多艺术与中国北齐佛教艺术比较笈多艺术与中国北齐佛教艺术比较三、中国佛教造像佛教自两汉传入,佛教传播的方式是以佛像、教义、僧人,三种方式进行。当中以佛像最广为流传。早期的寺院和石雕都是印度西域风格,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自东晋以来,中国式的佛像才出现雏形。到了南北朝初期,得到了北魏孝文帝支持,中国造像到了隆盛时期。佛像风格渐转向“秀骨清像”的风格,充满飘逸高迈的艺术效果。隋唐时期,佛像变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在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中,探索现实人的形象,从超凡脱俗走向慈祥关怀。五代两宋佛像更走向人间化、世俗化,比唐代更为写实逼真。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走近生活,进入了装饰工艺与民间戏曲之中。(一)佛教艺术的东渐和兴盛东渐路线有三条:西北路:即沿丝绸之路输入内地。海路:即从锡兰(斯里兰卡)到广州。南方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到西藏,或从缅甸到云南。1、丝绸之路与佛教东来长安(西安)-天水-陇西(兰州)-姑臧(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敦煌-玉门关-鄯善王国(罗布泊)-高昌(吐鲁番)-龟兹(库车)-疏勒(喀什)-葱岭-大月氏、罽宾(克什米尔)-天竺敦煌-阳关-于阗(于田附近)-葱岭-大月氏、罽宾(克什米尔)-天竺2、佛教石窟寺艺术(南北朝时代)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一般依山开凿,窟前多建有木构或仿木构建筑,有的依附于寺院。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称“石窟”。石窟寺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包含建筑、洞窟内遍布的雕塑和绘画。石窟寺传统起于印度,是提供给虔诚教徒修行、超度的场所,随着佛教传入而渐渐流行于中国。沿丝绸之路和黄河流域,石窟群分布极广,西南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亦有一定数量的遗存。南北朝时掀起中国石窟寺艺术的第一个高潮:甘肃敦煌、山西大同云岗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二)佛陀的信仰与佛像佛佛—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汉传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佛教:佛教可以理解为“佛陀的教育”。它不是以佛陀作为绝对偶像崇拜的一般宗教,而是指按照佛陀所教导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思考与实践,从而逐步认识到心灵世界与宇宙、生命本质的一种教育体系。(三)佛教的供奉对象(1)佛(2)菩萨(3)罗汉(4)护法天神名称修行结果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菩萨自觉觉他——罗汉自觉————佛教造像佛菩萨罗汉护法天神三世佛三身佛三方佛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济公四大天王金刚力士韦驮伽蓝神天龙八部佛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1.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4.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佛造像各部位名称1、三身佛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应身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三身佛(身:体貌;由觉悟、功德成就的佛体)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卢舍那佛(光明遍照)毗卢遮那佛(遍一切处、大日)释迦牟尼佛教真理凝聚所成的佛身佛经过长期修行获得“佛果”之身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三方佛——在不同空间同时存在的三尊佛三方佛(横三世佛、空间分)西方极乐世界婆娑世界教主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