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说阅读之情节2015年高考复习小说的人称在小说中,比较常见的叙事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比较少见。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便于表现主观的情感意识与情绪变化;而且在叙述的转换上有极大的便利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在于它是从一个人的叙事观点出发,视野受限制,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小说的人称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从全方位引导读者了解、把握故事情节,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复杂的故事情节。第三人称叙事的局限是无法直接进入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借助动作、语言才能反映出来,而使叙事显得不够亲切、缺少感性。小说的叙事方式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文字。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小说情节安排技巧起伏波折(摇摆)伏笔照应铺垫蓄势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小说的结构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高考回眸考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概括提要内容2.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3.分析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意图4.分析小说开头与结尾部分的作用5.分析小说情节叙述人称方式6.探究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1.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概括内容例:(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解题指津】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以及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小说的就原文来看,小说叙述描写的中心对象——鸟笼,是情节脉络梳理的关键切入点。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这是从情节角度梳理。当然,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2.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例:(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解题指津】分析某一情节内容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去考虑。从本题题干中“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这一提示语中可见,第3节写师生问答的内容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原文来看,有关事的叙述,是指上文所述“征调大会的内容”;有关人的叙述,是指下文“不同学生的形象”⒊分析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意图例1:2011辽宁卷《怪人》,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概括说明。【解题指津】小说情节详略取舍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小说主题表达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从整篇小说看,在情节上主要写了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其中,马乌罗“救童”情节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这样从二者的关系角度谈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就是合理的思路。例2:(2010江苏卷《溜索》)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解题指津】题干中的“用不少笔墨”这些字眼点明答题要从小说叙述笔法之详略意图去分析;而且题干中还明确提示了分析角度——“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牛,着重从牛的神态、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传神地刻画,反复突出牛的恐惧。而不厌其烦地细写牛的恐惧之态,则从侧面表现了山势的高峻险恶;此外,这样写更反衬出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⒋分析小说开头与结尾的作用例:(2011浙江卷《第9车厢》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解题指津】小说叙事思路清晰,“我”的一次乘车经历引出了“基辅读者”的乘车故事,后者是叙事的重点,分析开篇的作用要结合下文的故事。开篇的作用可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入手分析。本文开篇是为主要情节作铺垫的非主要情节,为下文故事的展开服务,可理解为衬托主要故事。从内容看,可从读者感受和此类事件的常见角度展开分析。例: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参考答案】示例:角度1: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质朴、善良的巴尔塔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2: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又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此外,还可从“使主题更加丰富”“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角度去探究。)思考角度指导第四步:读者的感受上分析第二步:内容上的作用:1、刻画人物的作用2、对环境描写的作用3、表现主题的作用第三步:结构上的作用1.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2.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第一步:概述题干指定的内容,注意手法及详略主次⒌分析小说情节叙述人称方式例:(2011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解题指津】分析叙述人称需扣住题干中的“主体部分”,从主体部分看,小说末尾两段中的“他”和“讲故事的人”对叙述人称作了提示。还可联系叙述内容,从叙述视角的角度作出判断。叙述视角常见的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本文主体部分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由此可确定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效果一般可从“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的自由度和叙述者作为旁观者而产生的距离感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在年关“祝福”中死去这一情节是合理真实的且是必然的。首先,从情节上看,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之后本来寄望能够获得新生,捐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但是当她“坦然的去拿祝福用的酒杯和筷子”时,四嫂慌忙大声说“你放着吧,祥林嫂”,让她意识到她捐门槛根本不能改变命运,从此身心均受到摧毁性的打击,其死是必然的。6.探究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其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祥林嫂在“祝福”之际死去,更能表现祥林嫂悲剧的形象和命运。再次,从文章主题表达上看,祥林嫂只有在象征着封建礼教的“祝福”死去,才更能突出小说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可见,要探究情节是否合理真实,需要从情节本身、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寻找证据。“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略(一)高考常见提问方式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典例三]就采用了这种提问方式。)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二)解答思路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二)解答思路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三)常用答题模式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训练(2009·辽宁高考)阅读《遗璞》,完成后面问题。[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情节安排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鉴赏原则,这道题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意——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这道题的答题角度注意有两个,一个是情节的结构思路,一个是文章主旨。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要考虑思想主题和结构思路两个方面。[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